周芳
摘要: 本文主要闡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文本細讀的一般方法:從教學內容的建構與解讀角度細讀文本,以準確把握教材定位;關注文本創(chuàng)作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及作者自身經歷與創(chuàng)作情境,從而深入挖掘文本內涵;通過賞析細節(jié)描寫、剖析文章結構,重視對文本寫作特色的關注;通過對重點字詞的推敲,對修辭手法的解析,對語言風格的體悟,細致品味。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文本細讀
當前,閱讀教學模糊、低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困擾,其主要原因是多年來的閱讀教學研究大多研究教學方法,而忽略了閱讀教學的主要憑借——文本。如何進行文本閱讀?我進行了探討。
一、把握教材定位
我國的語文教材源遠流長,而且從來都是眾人注目的大事件。國外的許多語文教材在“教學化”方面做得相當成功,一些教材甚至做到了“使教師無需備課”。當然,無論多么教學化的教材,教材內容都不等同于教學內容,更不會自動轉化為教學內容。
二、建構最有效的教學內容
實現對教學內容的二次開發(fā)可根據教材文本的不同功能而展開,這是特級教師林樂珍在近期《語文教學通訊》期刊上發(fā)表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二次開發(fā)的實踐研究》一文中關于二次開發(fā)的其中一個視角。的確,教學內容的構建并非為所欲為,而應該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因文制宜”。以情感體驗類的課文為例,閱讀此類文章的過程是始終伴隨著情感活動的,根據心理學研究成果——情感體驗由淺入深可以分為入情、動情、移情、抒情四個層次,此類文本的教學就可以以批文入情、破文動情、移文悟情、寫話抒情為主線,確定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建構更少不了對文本素材的適度補充。純粹源自文本的“教學內容”,對于課堂教學而言有時候未必是充足的,適時適量地補充課外資料,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當然,引入課堂服務于教學的課外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其適度、適量、適時,有的文本可以援引與文本相關的人或事,有的可援引相似或對比寫法的資料,有的可補充與文本相聯系的評論,等等,總之,增加課外資料必須遵循根據文本的現實需要并最終有助于文本教學的原則。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任何一篇文章的“可教點”都很多,如何篩選適宜的教學內容,就有如沙中揀金、蚌中取珠一樣。過去,我們用“語文教學的個性特點是很突出的”解釋教師們做出的各有道理的閱讀取向,但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語文課程已走上了語文教師的“我認為”、“我喜歡”甚至“我就這樣”的歧路。這使我們的概念產生了動搖:學生學的到底是語文課程里的“語文”,還是語文教師的“語文”?
文本內涵,指的是文章呈現的種種喜怒哀樂,蘊含的某種情懷,某種信念,某種精神。深入文本內容,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深意,感受作者隨著文字跌宕起伏的靈魂,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化情感并受到審美熏陶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材研讀的過程中,深入挖掘文本內涵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包括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作者經歷、創(chuàng)作情境等。
三、關注寫作特色
一篇文章總有著區(qū)別于其他文章的特色的文字組織結構,細讀文本,正要透過對這些獨一無二的部分的審視,從細節(jié)上,更從整體上,挖掘作者作品中與眾不同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賞析細節(jié)描寫
細節(jié)描寫是文章中關于細小環(huán)節(jié)或情節(jié)進行的描寫,有的看似閑筆或贅筆,實際上往往體現著作者的精雕細琢。一篇文章,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jié)描寫,能起到烘托環(huán)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深入作品就必須研讀細節(jié),感受作品深層次蘊含的魅力。
2.剖析文章結構
按一般的說法,“章”是由許多句子按一定意思組成層次,再用一定的方法將層次組織起來,成為一個完整思想的段落。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更要強調對篇章的“整體把握”,即使是對“局部”的深入、細化,也要注意從“整體”出發(fā),再回到“整體”上來。這種整體感知、整體把握的文本解讀,對傳統(tǒng)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重只言片語的雕琢而忽略整體,是一種重要的、頗有深度的改革。
四、品味語言特點
語言特點指的是作品中語言表達方面的特色,是文本細讀關注的最為細致的部分。包括如下方面。
1.推敲重點字詞
詞匯是文章實體的“建筑材料”,是文章思想靈魂的細胞,關鍵字詞常常是作者用意所在,往往字字傳神。以關鍵字詞作為切入口揣摩理解,學習作者的思想,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作者的境界,有利于準確全面地掌握文本內容。
2.把握解析修辭手法
修辭學直到大學才被正式列為一門課程,中學雖然學一些修辭,但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就更不大了。但是,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特別是中高年級的語文課本中,修辭現象多如牛毛,所有修辭格在小學語文課文中幾乎都出現過。既然如此,教師在文本細讀時,就必然留步于文本的這一語言特色。
3.體悟語言風格
語言風格是作家通過作品表現出來的特有的格調,它往往受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yǎng)等影響,就如雄奇飄逸的是李白,沉郁頓挫的是杜甫,我們總能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感受作家特有的一股氣息。
讀文本,應該從文本的細微之處找尋作者的那一種不同于他人的一貫的格調,并由此入手,深化對文本本身的理解,讀出更為豐厚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