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平
摘要: 舊的課堂教學壓制了學生的發(fā)展,更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使學生減壓的真正有效的途徑就是改革課堂教學,構建生命課堂,使學生愿學,渴學,易學,也才是提高科學課堂效率的方法。愛的感化,內(nèi)在精神的激勵,開放的課堂教學是從里到外的改革,只要堅持就會有收獲。
關鍵詞: 科學教學生命課堂課堂效率
現(xiàn)代學生學習壓力非常大,來自家長,教師,社會的壓力,沉重的課業(yè)負擔,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如何真正幫助學生減壓,最關鍵的方法和出路還是要提高課堂效率,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舊的課堂教學是機械式,沉悶和程式化的,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zhàn)和好奇心的刺激,過分強調(diào)填鴨式的教學,為了應試經(jīng)常采用反復的機械式練習,不僅加重學生的負擔,更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最終使得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fā)揮。
這也與新課程改革的目的相違背。新課改要成功,課堂改革是關鍵。因為無論是先進的教育理念,還是優(yōu)秀的教材,最終都要落實到課堂上,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師教學行為上。因此如何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怎樣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是我經(jīng)常在平時課堂上所探索的?,F(xiàn)談談我的認識,以拋磚引玉。
一、傳遞愛的課堂
一堂課不僅是教學活動,更是師生之間一起分享理解,領悟科學知識的美好交往活動。關注的不僅僅是“物”,更重要的是人,一個個活生生的有不同表現(xiàn)力的生命個體,老師用期待、和藹、慈祥、贊許的目光和學生之間進行著平等的交流,營造愛的、和平、平等的氣氛。
一堂課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教師和學生組成的共同體,親切地關注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感覺到我是被關注的,我是被愛著的感覺。學生上課不再覺得舉手害怕,怕羞,而是急切地要和老師進行心靈的交流,對話,愿意開放自己的心,把自己知道的,不懂的疑問都表達出來。所以上課再不是冰冷地坐在角落里,任憑老師在講臺上講得津津有味,不再是我的肉體坐在那邊,但我的心思馳騁在自己的空間里。只有學生的心被觸動,積極投入課堂學習中,才能積極地構建知識體系。不再是老師逼你學,而是自己愿意和老師有愛的合作,互動。不再把老師看成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他們的朋友。
除了在課堂上愛學生,關心學生之外,更要關心留意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有時候有些老師會想這是班主任的事,跟任課老師有何關系呢?你要取得學生的信任,就要“私底下”和學生搞好關系。
如我在教七年級科學時,發(fā)現(xiàn)部分男生還是像小猴子那樣調(diào)皮,學習目的性不明確,不懂得利用時間,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yè)亂涂一通,我看在眼里,就把他們叫到我身旁,引導,開導他們,勸勉他們。讓他們有責任感,讀書是他們自己的任務,應把學習放在首位的。對有些作業(yè)隨便,錯誤不訂正的進行嚴格批評教育。適當管教他們,但不是體罰他們,甚至和班主任把父母叫來一起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一位男生經(jīng)過如此教育后,在課堂上當著全班同學面又進行思想教育,既教育了他,又對全班同學進行了教育。此后他上課聽得很專心,成績慢慢提高,在一次單元測驗中獲得了第一名,取得了98分的高分。
一些膽小的女生上課頭也不敢抬起來,更不敢發(fā)言,考試成績也不好,就把她叫到身旁。讓她自己先訂正,有錯誤就給她講解。告訴她,其實上課時你也要關注老師,五官都運用起來學習效率會很高。上課時就像我跟你現(xiàn)在交流一樣,老師也需要你會心地笑,看到你點頭或皺眉,我就會從你的表情當中看出你的內(nèi)心世界,看到你懂了沒有。后來,我發(fā)現(xiàn)她上課時很專注,跟我有眼神的接觸,不再像以前那樣,不敢參與課堂。我也經(jīng)常在班里表揚一些學生,表揚他們在上課時總是笑瞇瞇地看著老師,老師講到哪他們的思路就跟到哪,就好像是和老師在談心。批評一些學生老師在講笑話時都沒反應,因為他們根本沒在聽。
教師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不是牽著學生走,而是成為傾聽者,與學生一起漫步在神圣的科學殿堂里。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接收者,而是一個積極吸取知識的探索者。因為被愛,被關注,所以愿意努力讀書,愿意打開心門獲取更多的知識,邁入知識殿堂。教師要不斷實踐愛的真諦,成為學生心目中愛戴的人。
二、生命的課堂
一位名人說過:教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鑄魂。好的課堂應該是傳遞生命的課堂,是能使學生產(chǎn)生能動力的課堂,鑄造靈魂的課堂。
科學課程充滿了各種教育功能,我們要善于去發(fā)現(xiàn),去捕捉,去應用。在上晶體的熔點這節(jié)課時,讓同學們找熔點最高的物質(zhì)時,他們很容易找到是金剛石。我就問:“大家知道金剛石是怎么形成的嗎?它的成分跟我們?nèi)粘I钪心囊粯游镔|(zhì)是一樣的嗎?”他們都搖搖頭,也都很好奇。我就告訴他們是引煤餅的木炭,一壓就碎。為何兩兄弟的命運完全不一樣呢?一個是鑲在皇冠上的鉆石,一個是賣炭翁手中的木炭。是什么導致他們命運如此不同嗎?原來金剛石在形成過程中是經(jīng)過火山高溫火煉而成的。又問你們覺得是生命寶貴還是金剛石寶貴,他們說當然是生命。我點頭稱是。又說其實我們的生命也可以活出像金剛石那樣發(fā)光的生命來。接著給他們講德蕾莎修女的故事。她在印度幫助大麻風病人,照顧孤兒,幫助貧民,付出了她的全部的愛,后來聯(lián)合國授予她諾貝爾和平獎。還有海倫凱樂,雖然聽不見看不見,甚至癱瘓,但她還是頑強地活出了生命的色彩。你們愿意做金剛石呢還是做木炭?我問他們,他們說:“金剛石!”我說:“好那可是要經(jīng)過火煉的,你愿意就要會吃苦,譬如你就要付出努力,成績就會提高。”一位平時比較懶散的男同學使勁點了點頭。我心里咯噔一下。為了他,他父母特地從外省放下生意來教育他,也不見效果。我趁熱打鐵,下課把他叫到辦公室做他的思想工作。此后他真的好了很多。
科學課本中還有很多科學家的故事,如愛德華·琴納的鉆研和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愛迪生為了找到燈絲的材料雖然失敗了幾千次,最后終于成功用鎢絲做燈絲。不僅獲取了知識,更加學習了科學家的不怕挫折的精神。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在課堂上講這些小故事,不僅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能塑造學生的人格。只有學生的學習動力足了,才能打敗各種困難和挫折,愿意攀登科學高峰。
三、開放的課堂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只有在高漲的情緒中學習,學習效率才會提高,求知欲望也會加強。所以安排切實可行的探究活動最合適不過。
(一)放手去探究
如在講《蝸?!愤@節(jié)課時,雖然對蝸牛知識點的考查不會很難,但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學會如何探究。于是我就提前一天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在校園里抓蝸牛。第一天抓了不到5只。到了上課這一天,天下起了大雨,學生們撐著傘在雨中捉蝸牛,那情景真令我感動。教學時先分配任務,然后各組分頭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我?guī)椭治鰧嶒灥目尚行院蛢?yōu)缺點,最后實施方案,我在一邊巡視,指導。
如在學習“蒸發(fā)快慢跟哪些因素有關”時,也讓學生設計方案,先小組討論,派一名講說員發(fā)表小組方案,各組都提出各用相同的三件衣服做對照實驗,甚至提出做三次。我先表揚他們,然后指出衣服上含水量很難控制,一模一樣的衣服也不多。指出我們可以把水滴到手背上,各滴相同一滴水,一滴涂開,如此就可以探究與表面積大小關系。學生們都很興奮,居然可以在手上做實驗。這些方案并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而是我在聽課和許老師那本《名師足跡》看來的。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也是一種方法,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二)多做實驗
反思剛教書前幾年,學生對于霧是液體,是液化后形成的,反復講10多遍照樣還是有人會說是氣體,是汽化現(xiàn)象??珊髞?,我就不再用灌輸法,紙上談兵式地跟他們上課。我在上《液化》這節(jié)課時,拿了電熱水壺進教室,燒起開水來,老師愿意為你們服務,愿喝茶的請到上面來倒。有個膽大的男生上來倒。我把熱氣騰騰開水倒在他杯子里后,我不用書上說的玻璃片,而是用一只小燒杯扣在那個杯子上,請那位同學做。很快同學們發(fā)現(xiàn)有霧,我就問霧是水滴還是氣體。兩個答案都有。我就說同學們別急,過斷時間再觀察發(fā)現(xiàn)霧不見,出現(xiàn)了很多小水滴。為了觀察更清楚,我就讓這位男生拿下去給下面同學看。其實霧是很小的小水滴,大起來后就看得出來了。跟他們說噴啫喱水里面是液體出來后成霧是因為孔小的緣故,也是小水滴。學生們都點頭稱是。有學生馬上問:“老師那么云也是液體嘍?”思維馬上發(fā)散開來。我又拿出玻璃塊放在倒有熱水的小燒杯上。過一會上面出現(xiàn)了很多小水滴,甚至滴了下來,我就說這就是下雨。又有學生說:“霧很大時走出去頭發(fā)就會很濕?!笨磥韺W生已經(jīng)掌握了,如此小的一個實驗,卻產(chǎn)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邊學邊實驗
課本上很多演示實驗學生會看不清,我們可以改變成邊講邊實驗,邊學邊實驗。如質(zhì)量,體積,長度,溫度的測量,顯微鏡的使用,采用邊講邊實驗,學生就更容易掌握。到分組實驗時,就能更熟練。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動眼、動口、動腦、動手,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實驗能力,更有利于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善于利用突發(fā)事件
有一學期我動手術,液體壓強這節(jié)課是另一位老師代上的,他沒做液體對側(cè)壁壓強的演示實驗,學生在這個知識點上錯誤率很高。在分析試卷時我順手向?qū)W生要了一個礦泉水瓶,征得同意后,在不同深度戳了三個洞,發(fā)現(xiàn)水流不出來,學生們開始取笑起來,我才意識到問題所在,但我馬上問:你們說應該怎么解決呢?有同學說打開瓶蓋就可以。我就請那同學上來,果真水流出來了?!巴?!”他們叫了起來。然后我問他們是什么力量呢,“大氣壓。”他們很快回答出來。我又問:“這個有什么應用嗎?”學生答:“茶桶蓋上有個洞,鹽水瓶上有根通空氣小管就是利用大氣壓的原理?!?/p>
如此開放的課堂,學生學得輕松,也得到真正的發(fā)展。
開放的交流才是真正的交流,才是真正心靈的接觸,只有里面有了精神動力,才能像充足氣的輪胎一樣能遠行,再加上老師精心設計教案,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科學知識,能力培養(yǎng)起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學生和老師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發(fā)揮。課堂教育得到升華,效率自然提高。
參考文獻:
[1]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張行濤,郭東岐.新世紀教師素養(yǎng).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孫宏安.初中科學新課程教學設計.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