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翠芬
摘要: 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的思維為主線,讓學生在思維過程中提高理解的層次,在思維過程中構建知識網絡,在思維過程中,思維的水平、思維的品質都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教學過程中重視“演繹法”等各種方法的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思維切入點,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廣闊性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核心是提高學生思維的質量。
關鍵詞: 思維的切入點思維品質思維的自主性演繹與歸納
新課程的核心: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不追求對科學事實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對核心概念和科學思想的深刻領悟。
一、思維的切入點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卑⒒椎略孕诺剡@樣說。怎樣讓學生對核心概念和科學思想達到深刻的領悟,需要給學生一個支點,那么這個支點就是思維的切入點。歸納知識,解決問題都需要準確地切入,切入點準確,效率就高,反之就低。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要給學生思維的切入點,就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切入點找出解決問題關鍵點的能力,提高敏銳度。
例如,有很多學生學習化學用語、運用化學用語的能力比較薄弱,原因就是對化學反應的原理理解不深,歸納不夠,書寫方程式生搬硬套、死記硬背,配平用時很多。其中有許多切入點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整理、發(fā)現(xiàn)。如偏鋁酸鈉和酸的反應,如果這個反應不加以分析,學生寫方程式肯定存在思維障礙。氫氧化鋁是兩性氫氧化物,該反應可以看做是較強的酸制取較弱的酸的反應。該反應怎么配平,配平的切入點是酸堿的元數(shù)。氫氧化鋁作為酸是一元酸,作為堿是三元堿,那么1mol偏鋁酸鈉和1mol氫離子反應生成1mol氫氧化鋁。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的切入點是氧化劑還原劑化合價的變化,而非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的切入點則是酸堿的元數(shù)。
這種思維切入點的引導,具有化學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的重要價值。
二、教學過程中重視“演繹法”與“歸納法”的運用
布魯納和奧蘇倍爾是美國非常有影響力的兩位教育家,他們的理論在現(xiàn)代教育論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們的教學觀點,特別是對教學過程的理解卻大相徑庭。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是一個歸納的過程,奧蘇倍爾認為教學過程是一個演繹的過程。演繹法是從一般到特殊,優(yōu)點是由定義根本規(guī)律等出發(fā)一步步遞推,邏輯嚴密結論可靠,且能體現(xiàn)事物的特性。缺點是縮小了范圍,使根本規(guī)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現(xiàn)。歸納法是從特殊到一般,優(yōu)點是能體現(xiàn)眾多事物的根本規(guī)律,且能體現(xiàn)事物的共性。缺點是容易犯不完全歸納的毛病。
兩種教學方法反映在課堂教學中教的順序、學的順序不同,學生的思維方法,思維方向也不同。
那么哪一種理論適合高中化學教學?通過長期實踐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歸納與演繹不能簡單地割裂開來,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獨使用某一種教學法。“歸納法”由學生自己積極思考,主動獲得知識,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訓練學生直覺思維的功能較強。但學生如果不是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一直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則較難適應,課堂上花費時間多,所定課堂教學目標難以完成,課堂教學效率難以把握。演繹法能較好地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容易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網絡,課堂教學的方向和目標容易駕馭,但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主動探索意識培養(yǎng)不夠,直覺思維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訓練。
兩種教學法各有優(yōu)缺點,但歸納法和演繹法在應用上并不矛盾,有些問題可采用前者,有些則采用后者。而更多情況,將兩者結合起來應用,則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再看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化學》第一冊—第三冊教科書以陳述性語言為主,欄目為輔助內容,表述方法以演繹法為主。而新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不論是必修還是選修,不論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都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敘述,增加了設問、自問自答等,用欄目展示的形式來表達主要內容,表述方法把演繹法和歸納法結合起來,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方法的學習過程,特別是“思考與交流”、“學與問”等欄目,“歸納”、“演繹”的特征非常鮮明。不管是必修還是選修都把各塊知識內容中的重難點作為背景,選擇不同的思維激活點,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進行設問。
我曾在不同班級進行過多次同一教材不同教法的對比嘗試。
三、強化幾類意識,多角度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
1.分類意識
分類方法是人類認識自然界、社會、從事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沒有分類方法,客觀世界就是雜亂無章,就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分類是一種能力,需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蘇教版必修(1)中第一單元第一節(jié)就是“物質的分類及轉化”,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jié)是“物質的分類”,它們都對物質和化學反應進行了歸類和分析,突出了分類的重要性,也啟發(f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培養(yǎng)分類意識,這既對學生作出要求又是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把“分類”貫穿于教法和學法之中,使學生掌握的知識“由薄變厚”,再“由厚變薄”,使得知識的邏輯層次更清晰,記憶更牢固。分類意識的強化,有利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整合,提高學習的效率,有利于學生思維有序性、深刻性等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2.實驗意識
進入新課程改革以來,有關化學實驗的問題,可能是一線教師提出的最多的一個問題,許多學校在上必修一、二和選修模塊的時候,實驗做得不夠充分,有的可能是實驗條件不夠,有的可能是老師在思想上認識上不足,有的可能是因為課時不足,因此演示實驗是象征性的做幾個,學生實驗幾乎沒做。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化學實驗本身就是化學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少了實驗的方法和手段,課堂教學的效率就不會高??此贫嗔酥v課的時間,但少了重要的教學過程?;瘜W中要記憶的東西確實很多,學生通過五官對化學實驗的過程化學實驗的現(xiàn)象協(xié)同感知,會產生良好的記憶效果。
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學”化學課改中的一個主流,怎樣才算以學生為主體,我想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的思維為主線,讓學生在思維過程中提高理解的層次,在思維過程中構建知識網絡,在思維過程中,思維的水平、思維的品質得到有效培養(yǎng)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