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杰
漢語“主”字有多義,其一為“神主”。所謂神主,又稱木主、牌位,也即寫有死者姓諱、身份、官職、封謚等供人們祭奠的靈牌。在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里,為故去的長輩制作靈牌的過程稱“作主”;而請人用朱筆補上靈牌上“主”字一點的儀式則稱“點主”?!白髦鳌?、“點主”之俗流布廣、影響大、講究多,成為國人踐行“慎終追遠”孝道觀的重要載體。
“作主”之俗起源早
據文獻記述,作主之俗周代即已存在?!豆攘簜鳌の墓辍酚小岸〕笞髻夜鳌保ǘ〕筮@天,作魯僖公的神主)句,晉人范寧解釋稱“為僖公作主也,主蓋神之所憑依”。正因為“主”乃“神之所憑依”,所以才有“神主”之說。據陳夢家先生研究,周之前的商代即已有作主之俗:“立于宗廟的先王的神主,稱為‘示。示有大小之別:‘大示是直系先王,‘小示是包括旁系先王的?!趶R建筑有許多名目,如東室、南室、大室、小室等是祭祀之所,宗、家、室、亞等是藏主之所?!?/p>
與作主之俗同時存在的,是一種被稱為“尸”的祭祀形式??鬃釉浴凹漓胫惺?,宗廟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也”(祭祀時有尸,宗廟內有主,引導百姓有所敬仰。修宗廟,行祭祀,教育百姓不忘孝道)。此處之“尸”,是指代替死者接受祭祀的活人。這是商周時代流行的一種特殊的祭祀儀式,即找一個活人來代替死者接受親人的祭祀。擔綱“尸”者通常是死者的臣下或小輩:“天子以卿為尸,諸侯以大夫為尸,卿大夫以下以孫為尸?!边@一儀式過程稱“饗尸”。之所以有尸祭,按鄭玄的解釋:“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币布醋屝⒆蛹漓霑r有所依憑。周代曾經尸祭與主祭并行,戰(zhàn)國之初尸祭趨于消亡,只存主祭之俗。
事實上,先秦時期的作主之俗也只存在于天子、諸侯等社會的最上層,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能見到的史料僅述天子、諸侯神主牌尺寸的原因。延至漢時,方有庶民作主的文獻記述?!短炱接[》卷五三一引《五經異義》記載:“大夫、士無昭穆,不得有主,今山陽民俗祀有石主?!敝撂拼鷷r,仍有三品以上方可立主的規(guī)定。自唐而后,“士大夫奉主于宗祠,鄉(xiāng)民奉主于家”,這一習俗一直傳承至現代。
“點主”之俗發(fā)端遲
作主之俗起源于先秦時代,點主之俗卻是后起的事情。在宋之前的文獻中我們沒有見到“點主”的相關記述,可知“作主”與“點主”并非同時發(fā)生。
“點主”之事大量地出現在明清兩代的文字記述特別是文學敘事中?!督鹌棵贰返诹寤刂杏小拔鏖T慶易服,備一對尺頭禮,請帥府周守備點主”。《醒世姻緣傳》第十八回也有“又請姜副使點主,劉游擊祀土”。應該說,明清兩代是“點主”習俗的發(fā)生、發(fā)展期。
傳承至后世的點主儀式有著大致相同的儀式過程:一般是在出殯前一日舉行,如停靈日久,也可另擇吉日。喪家先期備一神主牌,請文人秀士題寫如“故顯考×(姓)公諱××(名字)老大人之神主”,留有“主”字上面一點不寫。神主牌的夾層內題寫死者生卒年月、享年若干歲等。儀式開始前,喪家用儀仗把點主官請來,孝男孝女一齊跪迎。儀式開始后,恭請點主官入座,孝子脫掉麻衣,抱神主牌跪于案前,執(zhí)事者接過神主牌置于案上。點主官身著禮服、入座點主之前,先向神主牌施禮,隨后用新毛筆蘸上朱紅,添上“主”字上面一點。也有的“神”字右邊一豎事先不書,留待“點主”時再題,這稱“通神”。點主儀式結束后,喪家要備宴款待點主官,有的謝以酬資。
一般人家的喪事點主只請一位點主官,稱“鴻題大人”;也有的大戶人家請3位點主官,除“鴻題大人”外,另兩位稱“襄題大人”(俗稱“副點主官”)。在“點主官”的人選上也很有講究,民國《滄縣志》稱“延兼齒、德、爵三達尊者點主,曰‘大賓;鄉(xiāng)里之間,以老孝廉或子貴受誥封者為最相當”。也有請和尚點主的,富裕之家多請社會名流,如清代末科狀元劉春霖就曾給上海猶太裔富商哈同點過主,民國“文治總統(tǒng)”徐世昌也曾給袁世凱點過主。喪家最忌請當過法官的人點主,因為他們曾用朱筆勾決犯人。
“神主”制放講究多
國人講究“慎終追遠”的孝道觀,“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薄白髦鳌焙汀包c主”之俗的發(fā)生是“祭盡其敬”的反映,而人們在神主牌材質、形制、放置上的講究更是“祭盡其敬”的體現。
神主牌以木質為主,夏人用松,殷人用柏,周人用栗。之所以用木,古人認為“廟主用木者,木落歸本,有始終之義”。木質“神主”又有“桑主”、“栗主”之分?!豆騻鳌の墓辍氛f:“虞主用桑,練主用栗,用栗者藏主也?!薄坝葜鳌庇址Q“桑主”,也即古代死者入葬后虞祭(既葬之后的祭祀)時所立的神主。之所以用桑,因“?!薄ⅰ皢省敝C音,以“?!庇鳌皢省薄>氈饔址Q“栗主”,則是喪滿一周年練祭(又稱“小祥祭”,親喪周年祭)時所立的神主,用栗木作成。此時,要把桑主埋掉,把栗主安置在宗廟,供人們歲時祭祀。之所以用栗,按《論語》解釋,取“使民戰(zhàn)栗”之意,民間則有“立木教子”之說。后世除有些大家庭使用桑主外,一般家庭大多一次性使用栗主。
關于神主牌的形制,清人吳榮光在《吾學錄初編》中做了詳細地介紹:神主牌以栗木制成,通高約一尺二寸,由牌趺(底座)和牌身兩部分組成。兩個部分皆有尺寸限制,牌趺四寸見方、一寸二分厚,牌身三十分寬,也是一寸二分厚。牌身頂有圓首,圓首下為額。牌身從中間剖為內、外兩片。外片稱“粉面”,以孝子的口吻書寫“高曾祖考”等內容,旁題主祀者的名字,如“孝子某奉祀”;內片稱“陷中”,以鄉(xiāng)黨的口吻書寫“爵姓名行”,左書死者生卒年月日時,右書死者葬地方向。
神主牌的放置也很有講究,一般置于祠堂上廳神案之上。按朱熹所言,“神主皆藏于櫝中,置于桌上,南向,龕外各垂小簾,簾外設香桌于堂中,置香爐、香合于其上,兩階之間又設香桌,亦如之?!币粔K神主牌代表一位祖先,傳承久遠的大宗族的祠堂里,往往分幾層陳列著幾十塊甚至上百塊神主牌。人們歲祭祖先神主,緬懷著祖先的業(yè)績,體悟著祖先的蔭余,感受著血脈的傳承,盡享著天倫的溫馨。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