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學校上班的路上,都要路過一片荒地,是一塊暫時還沒有規(guī)劃好的地塊?,F(xiàn)在流行“圈地運動”,土地閑置多年,增值空間很大。它是一塊香餑餑,沒有變成一塊被遺忘的角落。
最早的時候,可能是為了美化環(huán)境,有人就想到砌個圍墻,幾天的工夫,一整塊地圍起來了,還把墻面粉刷了一遍,煥然一新。可是沒過多久,墻上出現(xiàn)了口子,開始的時候還是小小的,人不能鉆進去。過了幾天,墻上的口子多了,也大了,一個人就能夠直來直往了。仔細觀察之后發(fā)現(xiàn),其實每個開口子的地方,都是有人進去開墾了一片自留地,方便進出。按照先到先得原則,誰占領的地塊其他人也不去爭搶,在其余空地上進行開墾,配合默契。過了一段時間,索性整個墻體都被推倒了,農(nóng)民們在各自的墾荒地上自得其樂。
再后來,可能有關部門覺得這樣種菜影響環(huán)境,還是要把它圍起來,這次砌的圍墻和上次的大體一樣,只是在中間位置開了一個口子。此后,再也沒有出現(xiàn)新的口子,農(nóng)民們很自覺地在開好的口子進進出出,管理著自己的“自留地”。正好油菜花開,成片的煞是好看,和粉墻黛瓦一起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于是我想到了“破窗效應”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給人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進而又聯(lián)想到了前不久啟東市匯龍中學“國旗下的講話”風波。現(xiàn)在的學生,長時間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還要承受來自家長和學校的壓力,可想而知,他們的心中有多少的不滿和委屈??墒窃诟邏旱慕逃尘跋?,學生的個人想法被壓抑,也缺少表達的平臺,所以就聽到了“我們不是機器,即使是機器,學校也不該把我們當成追求升學率的工具!”這樣犀利的言辭。這場風波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學生的思想被堵在自己的心中,一味堵只會適得其反。學校和社會應該尊重他們,讓他們擁有發(fā)言的機會,讓他們有表達自我的權利,讓他們發(fā)言的時候再也不需要偷換發(fā)言稿。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堵開口的墻,它是一個了解你我的平臺,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才能鞏固和增強彼此的信任。開口的墻,就是一種秩序和規(guī)則,也是一種更加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形象體現(xiàn)。
(郁選民,江蘇省外國語學校,2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