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蘭珍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語文教師;角色轉變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7—0038—01
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它不僅要考慮到學科的特點,更要遵循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依據(jù)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知識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進而讓學生獲得對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盡快地從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中走出來,成為新課程的“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教師,新課程呼喚教師的角色轉變。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要素之一,迫切需要在各個層面上做出戰(zhàn)略性的調適。
一、從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
語文教師要向學生傳授一定的語文知識,這種角色本身是不能淘汰的。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是,在強調改變學生被動學習方式的同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將隨之發(fā)生變化,語文教師傳授知識不再是以灌輸為主,而是引導學生在發(fā)現(xiàn)與探索中學習知識、構建知識。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改變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注重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注重學生建立健康的情感與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這也是語文教師角色轉換至關重要的一步。
二、從課堂的主宰者轉換為學習的促進者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應及時轉變學習觀念,改進學習方法,并重新構建主體參與意識,而教師也應積極參與其中,促進學生角色的轉換?!墩Z文課程標準》以其嶄新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要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面對這一目標,學生過去那種單純接受學習的方式以及被當作容器的地位,沒有探索和創(chuàng)造,只有吸收和承載的學習觀念應迅速轉變。這期間,教師應鼓勵和指導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投入學習,大力開展探究學習,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增強探究興趣,養(yǎng)成探究意識和習慣。并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同時,讓他們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從單向的傳授者轉換為主動的合作者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中,學生受到諸多的限制,學生就像容器一樣,教師只是起了填充的作用,學生根本沒有自身的體驗,沒有彼此間的合作與個體探究,所以,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究其原因,無非是教師沒有擺正師生關系罷了。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那么,怎樣才能扮演好合作者的角色呢?首先,應該放下架子,要以真誠的態(tài)度同學生合作,和他們一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次,教師應在合作中發(fā)揮“援助者”的作用,當遇到難題時,教師應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征得合作成員的肯定,使合作學習得以繼續(xù)。當然合作與獨立是一種辯證的關系,提倡合作與獨立并重,合作以獨立為前提。
新課程改革為教師的角色轉變和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教師在成為研究型教師的同時,還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具備新的教學技能和實施新的教學策略的能力。它要求教師具備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能力和課程開發(fā)能力,具備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具備主動地有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的能力。教師要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學行為的根本轉變,就必須堅持在實踐中學習、研究、改進,堅持不懈地對自己的知識觀念進行更新、重組,使自己永遠成為適應時代的研究型教師。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