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電影里最為熟悉的橋段,黝黑的暗夜里,伸手不見五指,兩個人影突然閃入鏡頭。一腳深一腳淺的走在鄉(xiāng)間小道上,身影不時歪斜,顯示出對路形的極不熟悉。遠(yuǎn)遠(yuǎn)的村莊早已過了炊煙與眠火的時刻,一片寂靜的靜默的暗夜中。啪!打火機(jī)亮起,閃爍而短暫的亮光映照出兩張惶恐又焦急的臉龐。燈光覆滅,黑影中的兩個人繼續(xù)走向離得最近的一戶人家,片刻,在突如其來的狗吠聲中,身影遲疑、轉(zhuǎn)身、停頓,摁亮的手機(jī)屏里顯示出時間已是凌晨1:40分。合上手機(jī),一聲輕嘆,如勇士般迎向了狗吠之處!……叩門許久,燈光漸亮,腳步聲響到門前:“大娘,吾等3人路經(jīng)貴處,不料突遭橫禍,不知可否討口水喝,覓些許口糧果腹。吾等皆為良人,有官府文書為證,萬望大娘心懷慈悲,顧念體恤!”
當(dāng)然,以上橋段純屬演繹版!真實版本為:某年某月某日,3人一車為趕到苗寨拍日出,夜半饑腹還在趕路,不料車壞半路空等天明被救援,于是……于是從夜里10點饑寒交迫等到凌晨一點過后,一人守車,兩人開始沖向遠(yuǎn)遠(yuǎn)半山腰上的村里人家,求食去也!好在敲開的第一戶人家便如同電影里熟悉橋段的延續(xù),一位年約五旬的大叔毫不多語地就開了門,放進(jìn)這兩個陌生人。大叔極為熱情,叫著老伴兒披衣而起,豈止是熱水干糧,三兩下的居然兩碗熱湯面便端上了桌,毫不夸張地說,挑起面來剛吃了幾口,兩個窩在碗底的雞蛋立刻讓人眼淚直接落在碗里,大媽還在廚房里烙著餅……我不能矯情地說那是我吃過的最好最香的面,但這陌路之家所吃到的,是最淳樸、最善良、最熱情的心意。
此后幾年里,上陌生人家“蹭飯”居然成了家常便飯,這也變成了旅途中最美好的環(huán)節(jié),各地各色菜品,感受了最地道的家常味兒和正宗做法。在云南的鄉(xiāng)間問問路,閑聊上幾句,就自己都有些莫名地成為別人家的座上客,備受款待,與一家老小聊得歡天喜地,那茉莉花煎雞蛋叫一個香啊,自家腌的山豬肉炒上竹筍那個鮮呀,比酒店餐廳的味道完全有過之而無不及,光是讓家里的老奶奶背背菜式做法,就能記滿一個本兒,連吃帶偷學(xué)。去西藏時,看藏人在草原上席地而食,走近看著人家吃得噴噴香,如同小屁孩兒般厚臉問人家:吃的這是什么呀?好吃嗎?很自然人家于是乎撕下一塊兒遞過來熱情分享。不客氣的拿過來就吃,原來是藏民自家做的風(fēng)干肉,出外干活就著糍粑當(dāng)午餐吃。那干干的肉塊兒完全沒有牛肉的腥氣,好像無鹽無料,但吃來極香。拿出我們的有友泡椒鳳爪、開心果、蛋糕也與大家分享,個個“隔鍋香”吃得滋滋有味兒。更不提在徒步穿越時路過農(nóng)家,非讓女主人殺雞摘鮮菜,臨了多給錢人還絕不多收……
除了到親朋好友家做客,漸漸這上門“求飯”居然吃成了百家飯。在四川的方言里,百家飯是指剛出生的小孩兒,必須常常抱到別人家去吃東西,而且據(jù)說吃得家數(shù)越多,孩子越不挑食、不生病、越好養(yǎng)活,所以被稱為“百家飯”。據(jù)說有些地方的風(fēng)俗還有裝乞丐,由家人帶著佯裝乞丐模樣,手執(zhí)破碗沿街乞討。乞飯的人家數(shù)量以100家為宜,討來后的饃、菜、米燴在一起,煮成稀飯,讓孩子吃下。據(jù)說這樣孩子就可受到百家庇護(hù),免除災(zāi)難。吃過百家飯后,孩子的家人要蒸100個銅錢大小的麥面饃,用籃子挎上沿街見到小孩便送一個。送完后,災(zāi)難就被別人嚼完了,自家孩子會平安健康,俗稱“嚼災(zāi)”。不知道像我們這樣旅行中吃過百家飯的,會不會也在旅行中多遇好人、少遇災(zāi)禍,但至少,百家飯讓我們更懂得善良與淳樸,讓我們更堅信真情,并將我們的食物或幫助分享給更多人!必須用一句仿廣告詞來煽情一下:親,今天你吃百家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