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各企業(yè)2011年的銷量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據(jù)我了解,東風神龍全年銷量突破40萬輛,在去年車市增速明顯放緩的背景下,法系車的表現(xiàn)值得肯定。然而,具體到B級車區(qū)間,法系車卻難令人滿意,在B級車總體份額不斷提升的情況下,不足3000輛的月銷量顯得與總體走勢格格不入。
法系B級車的問題出在哪兒?有人認為,問題出在產品本身;也有人認為,問題出在營銷。但仔細分析,答案就不是那么簡單了??匆幌聳|風標致508或東風雪鐵龍C5,無論是造型、動力水平還是配置豐富程度,都不輸于競爭對手;營銷方面,無論是展示法系車優(yōu)雅、品位的廣告片,還是在植入式營銷、網(wǎng)絡營銷等方式上的嘗試,都讓人感到企業(yè)在這方面的進步??偠灾?,無論是產品還是營銷層面,法系車,特別是法系B級車,似乎都讓人挑不出明顯毛病。
我認為,法系車的問題恰恰出在更高層面——企業(yè)自身定位。幾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在我看來,品牌就像水瓶里的浮子。要讓品牌“浮”起來,取決于幾個因素:足夠的水(產品)、時間(消費者的認知過程)以及倒水的方法(方法得當,浮子就“浮”起得快)。而在我看來,神龍的兩個母公司,特別是PSA對自己的品牌定位定高了。對于中方來說,當年最早的轎車“三大三小”合資企業(yè)的“高帽子”戴在頭上,放不下自己的身價;對于外方來說,法系車的歷史以及在世界其他市場的表現(xiàn),使其不能接受在中國市場品牌向上沖擊受阻的現(xiàn)實。然而,在中國市場,當前,法系中高級車注定要讓其接受重新定位的現(xiàn)實。
不久前的一項權威調查顯示,在很多消費者心中,不同系別分為三個等級,其中日系、德系、美系是第一等級,韓系、法系是第二等級,自主品牌則為第三等級。這個分級并不說明產品之間在技術上是否存在差距。相反,如韓系車在內飾、外觀上已經(jīng)成為這個級別車型中的佼佼者。同樣,法系車也是如此。這樣的分級只不過反映了消費者對一個品牌的熟知程度不同而已。但是這項調查結果印證了我的觀點,即法系車對自身的定位高了。定位高了,營銷自然也拉不下架子。法系車在宣傳上直指德、日系車,可謂高舉高打,這恰恰與消費者的認識形成了落差,這樣的宣傳反而難見成效。
我認為,在宣傳方面,弱勢品牌和強勢品牌的策略應該是不同的。強勢品牌可以推文化、玩概念,而弱勢品牌則應通過平實的視角,進行貼近消費者的宣傳。在這方面,索納塔的經(jīng)驗值得借鑒。同屬相對弱勢品牌的韓系車索納塔,在宣傳上并未過多談文化、玩概念,而是緊抓外觀、配置、油耗、保養(yǎng)里程這幾個和消費者直接相關的賣點,用平實的方式將這些信息傳遞給消費者,從而成功地在市場站穩(wěn)了腳跟。記得東風標致成立時我曾說過,標致要想在中國成功,只當“先進”是不夠的,一定要當“勞?!?。就是說,作為在中國有過廣州標致教訓的品牌,只有比別人付出更多、做得更好才能成功。同樣,當今天法系車在中高級車市場受阻時,用這個道理去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把自身定位定得低些不僅沒什么壞處,相反更能激發(fā)大家去做得更多、更好。
因此,法系B級車面臨目前的局面,不是產品競爭力不足,也不是合資企業(yè)的銷售公司不給力,恰恰是在定位上出了偏差。2012年車市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利潤空間更大的B級車無疑會在企業(yè)中承擔更加重要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我倒建議,與其急著向銷售公司施壓,不如神龍的兩個母公司自己先找準定位、定準調子,這樣可能會事半功倍。退一步也許會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