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序
張女士的先天性心臟病正常的心臟,有四個瓣膜,讓血液順著一個通道、向一個方向流動。
張女士因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她心臟多出了一個通道。肺動脈和主動脈之間在胎兒時有個導管相通,正常在出生時就會關閉,但張女士的導管未閉,心臟泵出到主動脈的血液又倒流到肺動脈,使得左心房、左心室負荷過重,造成二尖瓣關閉不全,又一個造成血液倒流的缺陷。為此,張女士血液循環(huán)功能很差,很容易胸悶氣促,全身和大腦缺氧。
需要多種手術治療
張女士的心臟已幾近衰竭,必須接受多種手術,如動脈導管封堵、二尖瓣膜修復。以前這是大手術,近年來動脈導管未閉可以內科通過導管技術封堵,而瓣膜修復也可以小切口微創(chuàng)手術。更絕的是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采用“雜交”手術,即內外科聯手,輪流作業(yè),一次性就把張女士的心臟病治好了。
內科封堵動脈導管
穿上厚厚的鉛衣,心內科專家、院長王建安在張女士大腿上開了一道2毫米長的小口子,插入導管。細細的導管向上一直通行進入肺動脈,又沿壁“爬行”,小心翼翼地接近主動脈。在主動脈根部注入造影劑后,未閉動脈導管就立刻“現形”了:X線影像上顯示,張女士的肺動脈和主動脈中間有一個直徑5毫米左右長的缺口,靠近主動脈一端寬些,向肺動脈一端窄些。這個漏斗形狀的口子就像個多出來的“心門”,讓經過心臟的血液提前從這個“門”溜出走了,心臟不得不加倍工作,以保證人體所需。
堵上這個缺口用的是封堵器。封堵器開始像一把收起的傘,由導管送入主動脈,到位之后,再撐開,嚴嚴實實地堵住了缺口。第一步手術成功!
心外科醫(yī)生修復二尖瓣
接著上臺的是心外科專家,戴上特制的顯微鏡眼鏡,在張女士的右胸,劃開一道長約10厘米的口子,在胸腔鏡的幫助下,迅速切開心包,尋找缺損的二尖瓣膜,進行修復。1小時后,手術完成。
雜交手術顯優(yōu)勢
“如果用傳統(tǒng)的方法治療張女士的病,需內外科分開手術,病人需要多次手術,被感染風險大大增加。而在雜交手術室,手術時間整整縮短了三分之一,病人也只需要吃一次苦頭?,F在采用了雜交手術,也就是內科的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在同一個手術室里一塊兒做了。
該院院長王建安說,在雜交手術室里,病人一次性做完兩種手術,不需在手術室之間轉移,也不用經歷兩次麻醉、消毒,不僅痛苦減輕了,手術風險和手術后并發(fā)癥也大大降低。近20年來,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技術總體上正朝微創(chuàng)方向發(fā)展,即從傳統(tǒng)的外科手術向血管腔內治療技術轉變。但對于復雜血管疾病而言,單純介入或外科手術都存在不能解決的問題,要實現療效最大化、風險最小化,就要結合二者優(yōu)勢,“雜交技術”應運而生。心臟雜交手術室是專門為治療復雜的心臟疾病建立的,一個標準的雜交手術室,造價接近2000萬元。
編輯/朱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