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靜紅
[關鍵詞] 同齡人群體;敵意歸因偏差;三問題技術;認知療法
一、當事人基本信息
女,16歲,高一在讀。普通三口之家,關系和諧,母親較嚴格。媽媽認為女孩子到初中成績會跟不上,就提前一年讓女兒上學,年齡比大多數同學小1歲。四年級時,轉來X市,之前就讀于X省一師范附小?,F成績優(yōu)秀,擔任班級學習委員和數學課代表。
二、問題描述和評估分析
當事人的語文老師找到我,讓我看一篇高一學生的作文《我有一個夢想》,文章結尾有一句話:“有些時候,同學對我的冷言冷語,讓我恨不得拿瓶濃硫酸去潑他們?!憋@然,當事人是一個在同齡人群體中不受歡迎的人。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不受歡迎的年輕人缺少某種受同齡人歡迎所需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對人際關系的理解能力。但不受歡迎的青少年可能把其他青少年的行為看成是在故意作對,這就是所謂的“敵意歸因偏差”,這對于解釋被冷落的青少年表現出攻擊性行為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輔導過程
(一)了解情況
第一次面談過程中,無論我們在討論什么問題,當事人總是反復出現祥林嫂似的話語:“她們一直在背后說我?!薄霸趯W校同學們老是喜歡欺負我?!笔聦嵉降兹绾文兀棵嬲劷Y束后,我找來了當事人的前后桌和班長了解情況。她們一致表示,當事人的人緣在班上的確不好,但也不存在同學們老在背后說她壞話的問題。
第二次面談主要是和當事人一起回顧她以往的學習經歷。
四年級以前,就讀于X省一所師范附小,成績中等。記憶中有十幾個好朋友。
四年級以后,就讀于X市附小,成績中等偏下。語文不好,比在老家更糟。第一次接觸英語,以前在老家時不學英語。語言不通,老師上課也講方言。據當事人描述,她就是那時開始受同學們的欺負:女生用臟話、粗話罵她;男生會擰她,身上常常青一塊、紫一塊。老師卻認為這只是同學之間在開玩笑。每天上學父母送,放學自己走回家,要走半個小時,感覺很累。惟一的好朋友是個成績優(yōu)秀的女孩。
初中就讀于X中學。預初時,學習中等;到了初一,學習開始轉好。上半學期,年級排前二十名;下半學期的期末排年級第二。不再像小學那樣受同學欺負了,但感覺受孤立。班里評優(yōu)的排名總是最后一個。由此感覺學習成績不是主要的,人際關系更重要。認為自己不良的人際關系,是因為初一的時候當勞動委員,得罪了不少同學。
高中時情況又有所改善?,F在總能被評為優(yōu)秀干部和團員,她說:“這更多的是因為我成績好老師喜歡我,但班上很多女生嫉妒我。盡管這樣,我還是很有原則的,如果有同學向我要作業(yè)抄、考試幫他們作弊,我是堅決不會答應的?!?/p>
(二)干預
1.咨詢目標:不受歡迎的年輕人缺少某些人際交往能力和對人際關系的理解能力,所以分別把這兩項內容設為干預目標。近期目標:在認知方面糾正其“敵意歸因偏差”;長遠目標:在行為方面培養(yǎng)其人際交往能力。
2.咨詢方案:針對當事人的“敵意歸因偏差”,采用認知療法。通過“三問題技術”幫助當事人改變消極的思維。每個問題都提供了一個質疑消極信念、帶來客觀思維的方式:這個信念有什么證據?你可以如何解釋自己的情境?如果這些是真的,應該如何解釋?
3.咨詢過程:
接下來的兩次面談,旨在改變當事人思維的偏差和歪曲,從而讓個體的心理功能更有效。
生:她們一直在背后說我,從她們的眼神里我就感覺到了。
師:對這個信念你有什么證據嗎?
生:沒有證據,我只是這樣感覺。
師:對于“只是這樣感覺”,你是怎樣看這個情境的?
生:可能有時候,這種感覺未必準確。
師:“可能有時候,這種感覺未必準確”意味著什么?
生:可能她們不是在議論我,而是在議論其他事情。
通過“再歸因”,幫助當事人重新尋找導致事情發(fā)生的各種可能原因,并客觀、公平地分配各種導致問題的可能性。
生:以前在學校,同學們老是喜歡欺負我。
師:是嗎?他們這樣做還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嗎?
生:我也搞不大清楚……也可能是開玩笑吧。
師:的確,在小學的時候有些同學比較調皮,喜歡去惹其他同學,但并不是有意地針對誰。
通過當事人的作文,可以看出當事人為自己在人際交往上的不如意而感到苦惱,為此她不斷地自我探索,尋求答案。盡管在探求的過程中有許多認知上的歪曲和不合理,但還是可以感受到當事人有一股強大的抵抗壓力的力量。
師:在作文中,你說到人緣不好,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別人不一樣,大家喜歡流行音樂,而你喜歡西洋音樂?
生:是的。
師:每個喜歡西洋音樂的人都人緣不好?
生:不是的。
師:其實,流行樂和西洋樂并不是對立的?,F在有種趨勢,越來越多的音樂類型逐漸在融合。比如“POP”,就是一種典雅、高貴、精致的流行樂,是古典樂和流行樂的融合。
生:對,還有爵士樂和古典樂的融合。
當事人在文章中表述:我夢想自己有很好的人緣,被一大群人圍得團團轉。我相信這是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狀態(tài)。與同齡人的交往占據了他們的大部分業(yè)余時間,他們極其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可。但同時也要向當事人直接點明這種愿望的不合理性,整天被同學圍得團團轉,并不證明就是有好人緣,一個正常健康的人,需要有更多的時間來獨處和自我反省,否則很容易失去自我。
第三、四次面談結束后,我找到當事人的班主任,希望他能給予當事人鼓勵和肯定。班主任在了解了當事人的煩惱后,告訴她大可不必為此而難過,朋友并不是越多越好,不要過分注重朋友的數量。由此,班主任成為了當事人一個很有力的支持系統(tǒng),減輕了當事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焦慮情緒。
(三)效果評估
第四次面談臨近結束時,當事人表示:“是我感覺錯了,事情并不是那樣的。”從當事人的主訴來看,認知療法基本消除了她的“敵意歸因偏差”。然而,除了對人際交往的理解能力,不受歡迎的年輕人還缺少受同齡人歡迎所需的人際交往能力。因此,下一階段的輔導目標是提高當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
四、自我反思
該案例中的當事人表現出的問題是比較清晰、典型的,所以在問題界定和診斷分析時把握得較準確。當事人表現出來的主要癥狀“敵意歸因偏差”,本身是一種認知上的偏差,與艾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理論是一致的,所以在這個案例中,采用認知療法中的“三問題技術”是合適的,因此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
1. 當事人自述用認知療法有效地消除了人際交往中的“敵意歸因偏差”,但事實到底如何?如何來驗證?會不會只是當事人為了迎合或者敷衍咨詢者,不再糾纏這個問題了?
2. 在每一次咨詢之后,咨詢師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給當事人布置一定的家庭作業(yè),只有當當事人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做到完全依靠自己來調節(jié)認知、情緒和行為時,咨詢才算達到了目的,本案例中缺少了認知復習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
(作者單位:上海市第四中學,上海,200030)
編輯/于 洪 黃才玲終校/楊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