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難,已成為今天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塊心病。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能與孩子無拘無束默契地交流,這不僅需要父母放下架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還需要運用一定的溝通方法與策略。能通過下面的“五關”無疑是很非常重要的。
親子溝通危機意識關
一項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有一半以上的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存在著問題:58%的孩子認為家長與自己溝通太少,而只有42%的孩子對家長管教態(tài)度滿意,大多數(shù)孩子都認為父母管得太多太不近人情。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一旦出了問題,又不及時改進的話,孩子將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并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將來的人格發(fā)育。這已經(jīng)成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社會問題:因為父母與孩子不能良好溝通,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親子溝通的效果如何,決定家庭教育的成敗。
日本鈴木教育體系的創(chuàng)始人鈴木鎮(zhèn)一說:“與孩子打交道感到痛苦是因為還沒有與孩子交心的緣故,如果能與孩子交心,那么就會自然而然地說起話來,形成一個快樂的世界?!弊龈改傅模绻M⒆訉ψ约撼ㄩ_心扉,就不能僅把孩子當孩子,而要把他當做一個樂意向自己傾訴的朋友,只有營造真心傾聽的氛圍,贏得孩子情感上的信任才能與孩子達到無拘無束交流的默契。但在做到以上事情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與孩子的溝通現(xiàn)狀。
下面的小測驗可以幫你檢查—下你和孩子的親子溝通現(xiàn)狀:
1.孩子經(jīng)常會主動跟我交流他的學習生活情況。
2.我也會經(jīng)常主動與孩子交流他(她)的學習生活情況。
3.我跟孩子說話,一說他(她)就頂,或者你說東他(她)說西。
4.當我跟他(她)談不通的時候,就直接命令他(她)按我要求的去做。
5.只要孩子安安靜靜的,不吵我,學習上讓我不操心或者少操心,他(她)想怎么都行!
6.曾經(jīng)跟孩子說過諸如“別聽你爸爸(媽媽)的”之類的話。
7.當孩子有話跟我說的時候,我肯定會停下自己手頭的工作或正在進行的家務。
8.有時候倒是想和孩子多交流一下,可到那個時候,又好像無話可說。
9.我的想法和自己工作上的事情,有時候也會告訴孩子。
10.我也知道要跟孩子有話好好說,可有時候就是氣不打一處來。
評價標準:以上陳述項目中,如果陳述符合你和孩子的溝通現(xiàn)狀就答“是”,得1分;反之,回答“否”,減1分。積分越高,表明你和孩子的溝通情況越好。積分越低。說明你和孩子的溝通存在的問題越嚴重,這就需要引起你足夠的重視,并積極地行動起來。
聆聽孩子心聲關
現(xiàn)在的孩子幾乎是每個家庭的核心,父母再苦再累都不愿苦了孩子,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最優(yōu)越的條件、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要給孩子最美好的將來,可是往往我們會傷心地發(fā)現(xiàn)孩子越大越和我們疏遠了,不知何時彼此竟然成了朝夕相處的陌生人,孩子為什么會這樣?該怎樣走進孩子的心里,創(chuàng)造最佳的家教情境?其實,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聆聽孩子的心聲。
事例一
一個小學生有段時間上學總遲到,老師為此找他的媽媽談話。他的媽媽知道后,沒有打罵孩子。在臨睡覺前,她問兒子:“告訴我,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卻總遲到呢?”孩子先是愣了愣,看到媽媽沒有責怪的意思,就說:“我在河邊看日出,太美了!看著看著,就忘了時間?!眿寢屄牶笮α恕5诙煲辉?,媽媽帶著兒子一起去了河邊看日出,面對眼前的景色,媽媽感慨地說:“真是太美了,兒子,你的發(fā)現(xiàn)真棒!”這一天,兒子沒有遲到。兒子放學回家時,發(fā)現(xiàn)書桌上放著一塊精致的手表,下面壓著一張紙條:“因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們更要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你說是嗎?愛你的媽媽!”
可見,聆聽孩子的心聲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是父母對孩子表示關懷的一種最簡單、最有效的交流方式,更是父母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最有效途徑。
但是,能夠真正彎下腰來傾聽孩子心聲的父母并不多,許多父母雖與孩子朝夕相處,卻對孩子并不了解。父母只注意到孩子不聽話的行為,卻不愿意或不能了解造成孩子這些行為的原因和孩子的真實想法,然后就急于指責或抱怨,企圖以此來杜絕孩子不聽話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會依舊我行我素或變得更加逆返、執(zhí)拗。
事例二
茵茵在學校和同桌鬧了別扭,她悶悶不樂地回到家中,對媽媽說:“媽媽,我有件事想跟你說說?!?/p>
媽媽說:“我正忙著呢,你先寫作業(yè)吧,有什么事等我一會有空了再說?!?/p>
茵茵心里更難過了,不情愿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等快吃完飯時,媽媽才忽然想起來問道:“剛才你想跟我說什么?”可是這時的茵茵卻什么也不想和媽媽說了。
又一次,茵茵滿身是土地回到家中,臉也被蹭破了一塊皮。媽媽看到后就厲聲地問她:“你跟誰打架了?怎么回事?”看到媽媽這個樣子,茵茵一臉不耐煩地說:“不用你管!”就氣呼呼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茵茵這么做引來了媽媽憤怒的責罵和喋喋不休的抱怨。從此后,在媽媽面前,“沒什么事”“不想說”“不用你管”就成了茵茵的口頭禪。
不會傾聽孩子心聲的父母永遠也得不到孩子的心。
一位父親在總結自己和孩子溝通的經(jīng)驗時說:“我曾經(jīng)為與孩子無法溝通而苦惱過,認為走進孩子的內心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實際上父母和孩子心靈相通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你先閉上嘴巴,用耳朵用心地傾聽就可以了?!?/p>
所以,父母多用點時間來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重視,培養(yǎng)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這樣孩子才愿意敞開心扉,讓父母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說話藝木關
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語言說出來,孩子的感受和反應也會不同。
事例三
7歲的辰辰要去上算術課了,媽媽對辰辰說:“辰辰,上課時要看老師和黑板,不要東張西望,不要和同學亂講話,也不能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低頭做自己的事情,更不能…--,媽媽的話還沒說完,辰辰就不耐煩地說:“哎呀,你都說過一百遍了,真煩人!”
過了幾天,辰辰又要上課去了,爸爸微笑著對辰辰說:“辰辰,上課時要注意什么?”辰辰挺直腰板回答:“注意聽講?!闭f完,開開心心地出了門。
語言是父母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意圖和觀點的重要媒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很大一部分要通過說話來實現(xiàn)。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說什么、怎樣說、何時說、什么情況下說、以什么語氣說,等等這些,都影響著孩子能否接受父母的話,影響著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父母們應重點掌握一些與孩子說話的技巧,在平時生活中,尤其要注意下面兩點。
一是愛孩子要說出來。
愛孩子,要說出來。父母經(jīng)常向孩子表達溫情的愛,可以大大
拉近彼此的距離,也讓孩子更熱愛生活、更快樂、更有安全感,從而減少“問題孩子”的產(chǎn)生。
事例四
小女孩孟小苗,每天都特別快樂。大家都喜歡跟她一起玩,因為她愛笑,也很大度,對很多事情都能包容,很少跟別人發(fā)生矛盾。跟她一起玩,大家感到很快樂。
孟小苗的媽媽曾說:“我們和孩子之間經(jīng)?;ハ啾磉_感情。因為我和她爸爸希望和孩子建立朋友似的關系,發(fā)生的一切孩子都愿意和我們交流。
“每天睡覺前,我都會擁抱小苗,親她的小臉,說‘寶貝,媽媽愛你,她說‘媽媽,我也愛你,然后才睡覺。小苗也很喜歡擁抱我們。每天我下班回家,她都會跑出來摟住我的脖子。學校里發(fā)生的所有事情,小苗都會跟我們聊,從不隱瞞什么?!?/p>
孟小苗父母對孩子愛的表達,成就了一個快樂大度、充滿愛心的陽光女孩。
二是心中有愛,嘴下留情。
切忌對孩子說氣話。父母說氣話總會傷害孩子,如果氣話說得太絕,甚至會切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某市小學生李松的爸爸對此深有體會。
事例五
一次,李松逃學半天去看了自己渴望已久的足球賽。后來,班主任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了李松的爸爸,李爸爸聽了非常惱火。等孩子回到家,他厲聲責備兒子說:“你膽子真是越來越大了,竟學會了逃學。你再敢這樣,就不要再回這個家了?!边@事過去了,李爸爸也就忘了。又過了一段時間,市里承辦青少年足球聯(lián)賽,李松禁不住球友的勸說,又逃了一次學。不過,看完球賽后,李松想起了爸爸上次說的“不要再回家”這句話。他干脆晚上去了同學家。幸好,同學的爸爸給李松父母打電話說了情況。急壞了的李爸爸才意識到自己與兒子親子溝通有問題,更后悔自己不該說氣話。
對孩子說氣話,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傷害親子間的感情。父母要克服這一點,在面對教育孩子的難題時,絕不要不顧后果地通過說氣話將情緒發(fā)泄給孩子。
別揭孩子的傷疤。下面是一位學校老師的講述的一件事:
事例六
一天,我去表哥家,遇到表嫂在教玄兒子小健。
表嫂拿起兒子的成績單看了一眼,不高興地說:“你怎么搞的?怎么每次考試都不理想?”
小健不說話,只是低著頭,他一定也在為自己的成績而羞愧。
“上次月考你還有一門不及格,年前的考試只考了倒數(shù)第10名,這次期中考試也只考了個20多名,你丟不丟人呀?”
見到站在一旁的我,小健覺得很沒面子,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我連忙說:“沒事,小健只是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他其實是很聰明的?!钡刃〗∵M了自己的房間,表嫂問我:“你說這孩子怎么就不爭氣呢?對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你有什么辦法嗎?”我直言不諱地說對表嫂說:“首先,你不要當著別人的面揭孩子的傷疤,這會讓他很沒面子,也很打擊他的積極性?!北砩┧朴兴?,點了點頭。
孩子曾經(jīng)的過失、曾經(jīng)的失敗,如果當時給了他不愉快的體驗,那這種過失和失敗就會成為孩子心里的一道傷疤。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過失和失敗持不接納的態(tài)度,那么當孩子心中的這道傷疤再次被揭開的時候,孩子就會感覺很痛苦。所以,父母不要輕易揭孩子的傷疤。
贊美和批評關贊美和表揚要發(fā)自內心。
孩子渴望父母的賞識,需要爸媽的贊美。所以做父母的要經(jīng)??洫労⒆?,而且要發(fā)自內心,這樣孩子才能受到真正的激勵,才會努力做得更好。
“為孩子豎起大拇指”,作為一種對孩子的教育和親子溝通的手段已經(jīng)被今天的許多父母所重視和運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夸獎都有益,如果父母不認真探究其中的奧妙,在與孩子溝通中隨意將一些沒有理由的夸獎應用在孩子身上,不但不會對孩子起到正面的督促、激勵作用,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的做法過于做作、夸張。
事例七
一個媽媽去聽關于和孩子溝通的講座。主講老師的觀點是:要實現(xiàn)和孩子良好的溝通,就要夸獎孩子。這個媽媽認識到自己和十幾歲的兒子之所以溝通不好,可能就是因為自己從來沒有夸獎過他的緣故。回家的路上這位媽媽想,以后一定要注意夸獎孩子?;氐郊覄傞_門,兒子給媽媽遞過來拖鞋,媽媽見這是一個好時機,馬上夸獎兒子說:“兒子你真棒!”兒子一臉的奇怪:“媽媽你受誰蠱惑了,別跟我來這套!”轉身就走了。這時又輪到媽媽愕然了,“這是怎么了呢?我哪里做錯了?”
夸獎孩子是一門需要認真研究的學問。所以,父母要善用并慎用夸獎,在與孩子交流時,一定要記住只有客觀、務實的夸獎才會讓孩子接受,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是虛情假意,才能夠起到激勵孩子進取、調動孩子積極性的目的。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要做個有心人,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并對孩子進行及時的、切合實際的夸獎,孩子才會真正受到鼓舞,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批評孩子要對事不對人。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批評他,是為了讓孩子知道錯在哪里,讓他吸取教訓,以后不再犯類似的錯誤。但是,許多父母忽略了這一目的。孩子成績不好,或做錯了事情、有了不良習慣時,常常氣憤地把孩子罵得一無是處,對孩子諷刺、挖苦等。這種侮辱孩子的結果是,孩子不僅不會變好,還會更加糟糕。
事例八
有一個男孩,家里經(jīng)濟條件不好,父母每年只給他買一套衣服。
這天,爸爸從市場回家,給男孩買了一身運動服。男孩十分高興,穿著新衣服飛快地跑出去玩,結果因為玩得忘情,把褲子刮破了一個口子。
男孩回到家,他的爸爸看見新衣服破了,抄起笤帚就要揍他。
其實,衣服破了,男孩也很難過。這時候,看到爸爸因為一條褲子要打自己,男孩更加傷心。
他仰著頭對爸爸說:“等一會兒再打?!闭f完,男孩開始脫衣服。他爸爸困惑地問:“你干嗎要脫衣服,想耍什么花招?”
男孩把衣服脫下,站到爸爸面前,流著淚說:“爸爸,我把衣服脫掉你再打,免得衣服跟著我受打罵之苦。”
聽到這話,男孩爸爸高舉的手慢慢地垂下來。
無論孩子犯多大錯誤,無論他是有心還是無意,父母如果對孩子人身進行發(fā)泄、攻擊,既改變不了既成事實,也不能幫助孩子糾正錯誤。也就是說,批評孩子,一定要對事不對人,才能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
行動關
你會用行動感染孩子嗎?在親子互動中,父母的行動,比語言更具有教育作用。孩子會將父母的行為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自覺不自覺地去模仿。
事例九
一位做醫(yī)生的媽媽,她有一個13歲的女兒。
這位醫(yī)生從醫(yī)近二十年來,工作一直比較忙,也非常敬業(yè)、認真,是病人眼中和善的大姐、領導手下的得力干將。
但她卻很少有時間管女兒、陪女兒。為此,在女兒面前,她曾經(jīng)非常自責。然而,日漸長大的女兒卻說:“媽媽其實是我很好的榜樣,雖然以前她忙得沒時間陪我,我也曾經(jīng)埋怨過她。但是,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我媽媽對工作、對病人的態(tài)度影響了我,她用行動告訴我:做一件事情,就要認真而負責,努力做到最好。這就是我在同齡人中更獨立、更善于處理問題、更受同學歡迎的原因吧!”
的確,這位醫(yī)生朋友用自己的行動教會了女兒很多道理,這比每天耳提面命地用語言教導她有效多了。
責編: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