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中國現(xiàn)代史上最早的哲學系——北京大學哲學系今年迎來百年華誕。作為系慶活動的一項重要學術活動,著名學者福山于2012年10月17日在北京大學做了名為“歷史視野中的中西政治秩序”的演講。
中國在秦朝就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國家
上午9點,筆者到達北大英杰交流中心。會場內(nèi)早已人頭攢動,座無虛席。除了北大哲學系的同學們,還有教授、學者和應邀出席的嘉賓。9點半講座開始,能容納幾百人的會場又加了三排椅子,但還是有很多同學只能站在過道兩旁聽講。
20年前,福山出版的《歷史之終結與最后一人》對冷戰(zhàn)結束后的世界前景進行了大膽的預測。這本書被翻譯了2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的學術界和政治界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20年后,冷戰(zhàn)之后的國際政治形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福山最近推出的新著《政治秩序的起源》,從歷史的視角出發(fā)理解當代政治格局。此次福山的演講,集中探討了從歷史的視角看,中國和西方在政治演進過程上的重要差異,并試圖從中找到理解中國和西方的政治秩序在當代面臨的不同困難。這一演講的內(nèi)容不僅包含了福山新書中一些最重要的思想,也包含了他對當前國際政治格局的最新思考。
演講中,福山從其老師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在《變革時代的政治秩序》中闡述的理論出發(fā),提出了解釋不同社會發(fā)展的多向度模式。他試圖從國家(能力)、法治、責任政府這三組政治因素與經(jīng)濟增長、社會動員和思想(或合法性)這三個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入手,解釋一個社會的發(fā)展形態(tài)。福山認為,國家、法治和責任政府是三項非常重要的制度因素。根據(jù)韋伯(Max Weber)的國家定義,福山認為中國在秦朝就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家,這比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要早得多。但中國歷史上的政府缺乏對于法治和責任政府的重視,雖然儒家思想從道德制約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法治的作用。在歐洲的歷史上,最先出現(xiàn)的是法治和責任政府的因素,而現(xiàn)代國家則到十七、十八世紀才開始出現(xiàn)。福山認為可以從這一路徑的不同來解釋為何當今中國和西方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政治形態(tài)。最后,福山指出了中國和美國的政治秩序在未來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中國面臨著權力濫用等危險,需要加強法治和責任政府的建設;而美國則需要增強其國家能力。
跳出西方研究范式
筆者曾在美國攻讀國際政治,輔修哲學。就筆者所知,大多數(shù)美國學者認為,中國的現(xiàn)代國家(Modern State)是直到20世紀初,清政府滅亡,中華民國的建立才形成的,而這之前的幾千年中國歷史是完全的君主專制統(tǒng)治,并沒有“現(xiàn)代國家”的內(nèi)容或形式。在筆者看來,第一個在西方提出中國早在秦朝就出現(xiàn)現(xiàn)代國家的福山無疑是注意到了中國跟西方政府發(fā)展方式的不同,并且認識到中國與西方發(fā)展關注點的不同。但是,福山仍舊是在西方的現(xiàn)代國家系統(tǒng)下去評判中國歷史上的國家發(fā)展模式,仍停留于西方學者的固有研究范式。
對于福山及西方學者這種固有研究范式,中國學者認識很深,如王紹光對美國的中國政治研究范式有過批判。他在《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一書中認為,西方人關注“政體”,而東方人更關注“政道”。“西方思想家從整體的角度談制度,中國先哲從政道的角度談制度,他們的關注點不同。從整體的角度看制度,關注點是最高權力歸多少人執(zhí)掌。從政道的角度看制度,關注面更廣,包括憲制、最高權力、中樞機構、官僚系統(tǒng)運作、中央地方關系以及兵制等等”。
誠如研討會上,北大法學院副教授章永樂對福山提出的一點批評:福山對中國與歐洲的分析是失衡的。在分析歐洲的時候,他能夠用細致的歷史分析,展現(xiàn)三個維度從低到高的發(fā)展光譜。但在分析中國時,卻未能展示一個全面的光譜,而只是判斷這些維度的有無。古代中國在法治與問責方面完全無所作為嗎?也許古代中國在這兩個方面未能達到福山所設置的門檻,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被完全忽略掉。福山提到當代中國與古代中國一樣,只有強國家,但沒有法治與問責,更是一個缺乏論證的結論。
西方許多政治學家直接用“威權主義”來稱呼中國的政治體制,不管是慈禧太后的政府、袁世凱政府、蔣介石政府、還是共產(chǎn)黨的政府,都被萬能的“威權主義”概括了。在他們的眼里,一百年來的中國就像是在原地踏步而已。但這種印象恰恰表明了一種理論的貧困:他們沒有足夠的概念工具來分析一百年來中國巨大的政治變遷。在這一點上,福山也未能免俗。在對“國家能力”的研究方面,福山并沒有提出石破天驚的創(chuàng)見。
當然,在對于中國古代政治秩序的探索和研究中,福山提出的中國早于西方建立現(xiàn)代政府的觀點在世界相關領域的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而相關的問題也無疑是值得中西方學者更加深入探討的。
追溯歷史,挖掘問題起源與規(guī)律
另外,福山講座中還啟示我們,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更能找到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和規(guī)律。福山提到要從世界各地文明入手追溯歷史帶給政治秩序的不同起源,比如阿富汗、印度叢林地區(qū)、美拉尼西亞島國、中東部分地區(qū),至今仍是部落組織。比如中國從秦朝起(中國現(xiàn)代政府建立的起始)就是強大的中央政府,而印度在過去三千年歷史中,除短暫時期,從沒見過如此高度的中央集權。比如幾乎所有成功的西方人眼中的現(xiàn)代威權政體——像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都集聚在東亞,而不在非洲或中東。再比如西方政治秩序的建立,與11世紀的天主教會統(tǒng)治下,法治元素的發(fā)展中吸納6世紀羅馬法律的關系,等等。
事實上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曾經(jīng)過部落組織階段,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shù)社會發(fā)展出了政治機構,包括維持和平和統(tǒng)一法律的中央集權國家。某些社會又創(chuàng)造出了向公民負責的政府。我們將這些機構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在今天很多發(fā)展中國家,它們卻依然難以運轉,為什么有些國家獲得了成功而另一些則失敗了?福山說,他的研究就是詳述那些已被視作理所當然的基本政治機構的歷史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