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小軍
〔關鍵詞〕 學校管理;道德感化;作
用;教師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4—0022—01
情感是人特有的對客觀事物的體驗,它對人正在進行著的認識過程起評價和監(jiān)督作用。學校管理的目的是帶領師生員工,充分利用資源,有效地實現(xiàn)學校的工作目標。一所學校的興衰、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的管理,取決于管理者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像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一樣,要么推動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要么阻礙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有的學校通過管理,使學校朝氣蓬勃;有的學校則適得其反。究其原因在于學校的管理是否得法,道德感化在學校管理中應用的是否得當。
一、教學管理中道德感化的作用
現(xiàn)代全新的教育理念倡導“以人為本”,把學生的成長放在首位,把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fā)點,通過道德感化,以學生自由、充分、全面、和諧的發(fā)展作為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實現(xiàn)學生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
道德感化,首先教師要在教學中擁有一顆關愛學生的心,走進學生的心靈,了解學生、關心學生。教師要用嚴父慈母之愛,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要有博大寬容的胸懷,認真處理好班級的日常事務,不能有私心、偏心,要以心換心,平等而真誠地對待學生,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這樣,班級的日常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師生之間不只是嚴格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日常生活中,師生之間更應該是一種互相尊重、互為朋友的關系。老師不但不能歧視任何一名學生,而且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長處,切切實實地關愛每一名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尤其是班主任老師,要通過道德感化,聆聽學生的傾訴、解決學生的需求,從而得到學生的情感認同。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要做好一名教師,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都應該成為學生的表率,要處處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品格高尚、樂于奉獻、愛崗敬業(yè)。嚴格地以師德規(guī)范要求自己,真正做到為人師表,使學生清楚地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做人的價值。
二、學校管理中怎樣去感化教師
1.關心教師的疾苦,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任何只談奉獻不談報酬的理論都是不科學的、經(jīng)不起考驗的。如果教師整天為了生活而心事重重,是無法安心工作的,即使勉強工作了,也不會有好的工作效果。要使教師有一個良好的工作心態(tài),就必須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關心每位老師的工作、生活,使他們感到集體的溫暖,感受到領導的關愛,這樣教師才能產(chǎn)生回報的意向。古人認為治人之術,攻心為上。這一點對于教師的管理,尤為重要。
2.尊重教師的人格,肯定教師的才能。心理學家認為,人性最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因此,在管理工作中,要對教師多贊揚、多肯定,尊重教師的人格,保持教師的尊嚴。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的本領,往往只表現(xiàn)在某一兩個方面。因此,對于教師的才能,管理者要不斷發(fā)現(xiàn)教師身上的閃光點,不要輕易否定教師的工作,要及時對工作成績顯著的教師給予表揚,使教師產(chǎn)生成就感。同時,要注意觀察、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骨干教師。
3.融入廣大教師隊伍,成為教師的知音。歷來有一種偏見:領導和下屬走得太近,會失去神秘感和敬畏感。其實不然,領導如果長時間脫離教職員工而高高在上,會給教職工生疏和距離感。在給教師安排工作時,他們很容易敷衍了事地完成任務,甚至出現(xiàn)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因為這時候的管理者和教師的立場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對立的。只有管理者以坦蕩的心胸和教師打成一片,結成統(tǒng)一的戰(zhàn)線,使教師感受到領導能與他們同甘苦,才能使教師竭忠盡智、人盡其才。就像劉備沒有因為親近了孔明而失去了敬畏,相反是換來了孔明的“雖肝腦涂地無以報答的愧疚”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作為管理者,一方面要為學校的興衰著想,另一方面也要為教師著想。這樣,一個學校才會朝氣蓬勃,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