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紅 郭燕冰
水陸畫與水陸法會
關于水陸法會,在一些論文、論著中已形成共識,“水陸法會曾經(jīng)是風行中國朝野,歷時最長,規(guī)模最大,法事最多,儀式最隆重的一種經(jīng)懺法事活動,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歷史。它始于南北朝,歷經(jīng)隋唐、五代,到宋代形成規(guī)模,元明時期達到鼎盛,清代晚期逐漸衰落,到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內已基本上消亡。近年來,港臺地區(qū)和南方等地的一些寺院又有舉辦,但已不完全按照古代儀軌”(謝生保:《河西水陸畫與敦煌學—甘肅河西水陸畫調查研究簡述》,《隴右文博》,2004年第2期)。港臺和南方一些寺院的水陸法會仍然舉辦得相當隆重,而且以皇家禮儀來操辦,為整個國家祈求祥和,是佛門盛事。
但是早在宋代已有關于水陸畫的記載,學者謝生??紦?jù)敦煌文獻,證明南北朝時期已出現(xiàn)“水陸法會”的字眼。我們將對水陸畫在宋代特別是南宋的發(fā)展及商業(yè)化進行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關于“水陸畫”的概念及范圍定義。
蘇東坡為亡妻宋氏修設水陸道場,并作《水陸道場法像贊》16篇,是歷史記載上首次出現(xiàn)的“水陸畫”。但水陸畫及水陸法會儀軌并非橫空出世,它們是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逐步衍變而來的。
佛山博物館就藏有近百幅這類作品,這些作品尺寸較大,與謝生保提到的河西水陸畫的尺寸相仿:“甘肅河西四縣市博物館所藏的水陸畫,最早年代為明代中、晚期,最遲為民國時期。所有水陸畫全為卷軸裝,繪制裝裱有絹繪絹裱、紙繪紙裱、布繪綾裱等形式。畫幅不計裝裱天地邊飾,一般高120~150厘米,寬70~90厘米。若計裝裱尺寸,一般高260厘米,寬120厘米。”(謝保生:《甘肅河西水陸畫簡介—兼談水陸法會的起源和發(fā)展》)
十王像每王一幅,羅漢既有獨幅的,也有兩人一幅的,似乎不單是用于陳列懸掛,是否也用于法會呢?經(jīng)過實地訪查,答案是肯定的。但十王在后期多出現(xiàn)于道教醮會中。如此看來,這些畫作仍屬于廣義上的“水陸畫”。但它與后期佛教水陸儀軌中的水陸畫相去較遠,相信是水陸法會經(jīng)過歷朝歷代的修改越加完善,而本來的樣式又逐漸流傳并發(fā)生變化。
佛教圖像的實物流傳顯示了宗教繪畫從民間信仰轉化為商業(yè)繪畫的歷程,通過它們我們可以更直觀地接觸到普通百姓的民俗文化和生存狀態(tài),即觸及象征主義中所提的“不在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