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艷
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新課程作為一種新理念、新思想,對每位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zhàn)、一種機遇,更是教學生涯的一個新的開始,因此每一個教師都必須進行各種嘗試,在不斷的探索中成長。目前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通過繼續(xù)教育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并根據(jù)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xiàn)專業(yè)化發(fā)展。
1.教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和觀念
新課程強調“面向學生”,一是強調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二是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使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達到要求,獲得成功;三是強調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四是課程教學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發(fā)展特點,關注、關照學生的需要、興趣、追求、體驗、經驗、感覺、困惑、疑難等。此次課程改革正是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不僅課程體系有了重大調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變化,即通過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根本轉變,使教學工作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
2.教師必須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
在經濟日益發(fā)展的今天,新的教育形勢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它要求教師根據(jù)教育事業(yè)的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角色,總結教學經驗,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教師要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的和諧健康發(fā)展,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不再是只傳授現(xiàn)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學會如何根據(jù)認識的需要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不能只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yǎng)者,把教學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3.把器樂引入課堂
教學小學低段常見的兒童打擊樂器(木魚、三角鐵、串鈴、碰鐘、雙響筒等)時,可以做游戲的形式,讓學生認識樂器并初步掌握演奏方法,學會用耳朵來辨別它們各自不同的音色。這樣,學生們既感到有趣,印象深刻,同時又調動了主動性。我們應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演奏樂器,讓他們積極地動腦動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3.1樂器教學與唱的有機結合
教學中的識譜、視唱、合唱、學唱歌曲等,都可把學吹口琴、豎笛或口風琴等作為輔助手段。
3.1.1視唱時先作節(jié)奏練習,然后用樂器視奏,待有了音高概念后再視唱,難度就會大大降低。
3.1.2新授歌曲時,通過反復聆聽,唱唱奏奏,熟悉旋律,為新歌教學掃除音準的障礙。
3.1.3歌曲的合唱部分。先分別用樂器演奏,然后用合奏中的感覺進行合唱,學生的合唱能力自然就會得到提高。
3.2樂器教學與動的有機結合
在游戲、律動、歌表演、集體舞時,用樂器為其伴奏,使課堂氣氛更加生動、活潑,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集體觀念,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統(tǒng)一。
3.3器樂教學與聽的有機結合
3.3.1運用口琴、豎笛、口風琴聽辨出音程后,教師在琴上彈出音程,學生聽辨后用樂器奏出,如果教師彈奏的是和聲音程,學生則分成兩組,聽辨后同時奏出。這種練習可提高學生的聽音能力。
3.3.2在音樂欣賞時,用樂器演奏作品的主題音調,通過聽聽、奏奏、唱唱進一步熟悉音樂主題。
樂器教學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很多,這里就不再一一舉例?!敖虒W有法,亦無定法”,特別是“新課程、新教材”又給了教師和學生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對器樂教學的形式、方法和手段的研究還是一個較新的課題,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還需要不斷探索,逐步改進,使之完善,讓器樂教學更加符合音樂教育的規(guī)律和音樂教學的實際。
4.學會“聽”音樂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于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節(jié)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聲感、結構感、形象感等)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學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yǎng)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為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音樂老師不能剝奪學生聆聽音樂的權力,一首樂曲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聆聽去充分體會音樂中美和豐富的情感。要重“聽”的教學,強化“聽”的功能。當未學習歌曲時我用的音樂就是要學的歌曲,讓學生有無意識印象,但這種欣賞教師是有意指導,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讓學生在無意中學會傾聽。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賞,這屬于誘導性的欣賞,啟發(fā)學生:“剛才你們在進音樂教學時聽到歌曲是什么情緒的?你聽了有什么感受?”誘發(fā)學生聯(lián)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jié)奏、表現(xiàn)的內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時旋律、節(jié)奏在學生腦中有一定印象,起了熟悉旋律等作用。這是許多老師提出的先唱歌詞再唱簡譜的方法。但一遍一遍地唱學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興趣,所以在聽的時候要變換多種形式,給學生以美的感受。
5.啟發(fā)學生準確掌握歌曲的演唱速度和力度
歌曲的演唱速度和力度的正確處理,對歌曲的情感和形象的表現(xiàn)非常重要,也是小學歌曲教學中的難點。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小學生在無伴奏的集體演唱中為了照顧整齊而拖腔跑調。這里不排除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但更多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啟發(fā),誘導學生去想象,造成對音樂形象認識不清,導致學生一離開伴奏就枯燥無味地歌唱。
一般說來,小學歌曲教材內容比較簡單直觀,詞句優(yōu)美形象,容易與學生的內心體驗產生共鳴。教師應利用這一優(yōu)勢,用音像結合、形象化的范唱范奏等方法,引導學生感受和模仿,并根據(jù)歌曲內容啟發(fā)學生,用稚嫩的思想去想象歌曲中的人或物在想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想,在說什么,語氣怎樣,在干什么,是如何做的用什么動作,等等。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進入歌曲意境,然后師生共同定出與歌曲情緒和形象相適宜的演唱速度和力度,在有表情的反復練唱中,讓歌曲的力度、速度的表現(xiàn)成為一種自然。
對于小學高段的學生來說,由于對樂句、樂段有了初步的認識,歌曲的結構逐漸復雜化。因此,教師還應啟發(fā)他們分析樂句與樂句間、樂段與樂段間的速度和力度的對比、變化,引導他們更好地表現(xiàn)歌曲的藝術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