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木成
摘要: 作者針對現(xiàn)今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無法落到實處的現(xiàn)實,提出徹底轉變教學觀念,還學生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的建議:提高四個認識,轉變六大觀念。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教學觀念四個認識六大觀念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強調(diào)“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早已為大家所熟知。但現(xiàn)實的教學境況卻是——由于很多教師的思想觀念并未徹底轉變,雖有“以生為本”的理念,但“落在實處”的課堂教學還是以“師講為主,生聽記為輔”,這樣的課堂教學非但不能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反而壓抑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阻礙他們?nèi)姘l(fā)展。
那么如何徹底轉變教學觀念,還學生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呢?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兩大點。
一、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四個認識
(一)對學生主體的認識。
1.學生主體是整個學習活動和過程的主動承擔者和主宰者,教學活動應該是學生的參與和投入的活動。
2.學生主體是教師主導作用下的主體。教師主導作用應該從智力和非智力、認知和情感等多方面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主導要為激活主體的思維活動,圍繞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
3.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條件是建立教師與學生的民主關系。教師要啟發(fā)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與老師研究討論,讓學生成為積極的求知者、探索者和發(fā)現(xiàn)者。
(二)對“講”的認識。
1.教師的課堂任務應該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技能、技巧。
2.教師的“講”要講到學生需要之處,講到學生真正遇到困難之處,講到點子上。講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除疑點,強化弱點。不僅要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講方法,講技巧。
3.教師的“講”要有先后。教師讓學生先練后再“講”效果更好??墒埂爸v”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精神、自主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真正落到實處。
(三)對能力培養(yǎng)的認識。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的教學觀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我們必須以新的教學觀和更先進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教師要明確知識和能力應是統(tǒng)一的,能力是練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應以知識為載體,加強能力訓練,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掌握方法、訓練能力的過程,這樣培養(yǎng)的學生才符合當代的人才觀。
(四)對經(jīng)驗的認識。
經(jīng)驗是一種財富,有借鑒作用,不能生搬硬套。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基于經(jīng)驗的教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其中發(fā)現(xiàn)教學、問題解決教學、體驗教學和交往教學具有代表性。筆者認為交往教學在新課程標準下值得推廣。
“交往教學就是指以合理的人性假設為邏輯前提,在平等理念的指引下,師生之間以及師生與教學文本之間,以語言為主要交往方式,以師生內(nèi)在的、自覺的共生共長以及文化的理解生成為旨趣的雙重建構教育活動”。交往是“共存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交往是師生的生存方式和發(fā)展方式,在認識論意義上,交往教學強調(diào)整體交往觀;在價值論意義上,交往教學倡導教育性交往;在實踐層面上,交往教學強調(diào)創(chuàng)新型交往?!皩υ捠墙虒W中交往的重要途徑和形式”,是“師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和傾聽而進行雙向溝通的方式”。
二、教師應轉變的六大觀念
(一)轉變課程觀:從“文本”走向“體驗”。
課程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傳授者、接受者,而且是課程的主動參與者和開發(fā)者。從課程角度說,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課程標準、教科書等文本),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
(二)轉變教學觀:從“傳道、授業(yè)、解惑”走向“教學相長”。
“教學相長”——教學相長的過程,是師生思想、情感交融、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
教師應靈活運用各種教法和學法,如情景教學法、愉快教學法、游戲競賽法、動機遷移法、成功教學法、創(chuàng)造性思維法、興趣教學法等,切實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
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要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fā)展。其內(nèi)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現(xiàn)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還指導學生獲取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和學會如何根據(jù)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總之,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yǎng)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播知識,而且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引導學生向更高的目標前進,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diào)適、自我選擇。
(三)轉變教師觀:從“講課”走向“導學”。
教師應該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潛能的發(fā)掘者、教育內(nèi)容的研究者、教學藝術的探索者、知識建構的促進者,現(xiàn)在新課程賦予教師的責任不僅是課程計劃與標準的執(zhí)行者,還是新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zhí)行者,而是使用者,教師可以超越教材,可以合理取舍教材。在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從“講課”走向“導學”。
教師應摒棄“以教為本”的思想,把教師講的時間壓縮到最短,放手讓學生大膽探究、自主學習,做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和交換意見者,使“教”真正讓位于“學”。
教師要變教學為導學,導學是指教師要指導、引導學生學習,其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教師的責任主要不是“教”,而是指導學生“學”,“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教師不能滿足于學生“學會”,而是要重視引導學生“會學”。要啟發(fā)學生善于學習,激勵學生思維,變教師的教學為導學。
(四)轉變學生觀:從“被動”走向“主動”。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怎么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什么樣的人,對學生采取什么態(tài)度(即學生觀),一直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問題。那么,新課程倡導哪些具體的學生觀呢?教師要想使學生接受自己的教導,首先就要把學生當做具有獨立性的人來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學適應他們的情況、條件、要求和思想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強加,不但加不進去,反而會挫傷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扼殺他們的學習興趣,窒息他們的思想,引起他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抵制或抗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guī)律。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知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明白事理,掌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我們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學習方式,即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參與討論、交流、表達和展示自己,使學生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五)轉變師生關系觀: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要實現(xiàn)這一理念,就要轉變師生關系,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尊重就意味著尊重學生的人格、自尊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關注學生的需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的師生關系對教學而言,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對話、參與。對學生而言,它是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交流分享,是生命活動、專業(yè)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
綜上所述,要徹底轉變教學觀念,還學生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學習主體”,教師必須提高對學生主體的認識、對“講”的認識、對能力培養(yǎng)的認識和對經(jīng)驗的認識;轉變教學觀、課程觀、教師觀、學生觀、師生觀等五大觀念,讓“主體”真正體現(xiàn)出其價值,實現(xiàn)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2]王嬌蓉.優(yōu)化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教師,2011,(10).
[3]潘新和主編.新課程語文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09.
[4]陳旭遠主編.推進新課程.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
[5]郭根福主編.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
[6]陳旭遠,揚宏麗.論交往教學.教育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