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華
古人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認為質疑是學生進行各種學習活動的起點。筆者嘗試采用“教師設疑——學生探疑——學生解疑——學生質疑——師生釋疑”的教學。
下面就這種課堂的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作一介紹。
1 教師設疑——教師設置課堂問題
“設疑”是教師根據所授內容和兒童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以期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在備課中完成的。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必須是學生的主動參與過程,學習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目標指引,學生之所以主動學習,是因為學習者感受到問題、刺激,從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剛開始嘗試課堂教學改革時,教師只揭示學習目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學生還不能將學習目標轉化成問題,而教師對思考題的設置就顯的尤為重要了。如果教師能將這個疑問設在該節(jié)內容的重難點上,讓學生在已有的舊知識水平自然延伸,從而啟迪學生發(fā)現新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就是好問題。好的問題實際上提示了學習目標,不但能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設疑是教師在備課中最需要下苦功夫的環(huán)節(jié)。
比如“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這一節(jié)內容沒多少新的內容,而最重要的內容是細菌真菌作為分解者參與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這內容以前學生就學過,不能滿足初中生的好奇心。為此筆者以“小貓種魚”的故事為情景,提出了“為什么‘小貓種魚不但不能象農民種糧食一樣收獲許多魚,反而連原來的魚還不見的呢?魚到底去哪兒了?”筆者發(fā)現不少原本沒參與的學生也有所行動了。通過學生解答,發(fā)現許多同學只想到魚被細菌、真菌分解了,通過教師點拔才想到了魚的去路:被分解成了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然后被植物吸收了,從而促進了物質循環(huán),才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2 學生探疑——學生自主學習嘗試解決問題
教師在一上課就將設置好的問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并交代自學的方法,如獨立圍繞思考題看書、尋找解疑途徑;觀察小實驗;邊看書,邊討論,邊解決疑難等以及自學的時間等,引導學生以正確方法進行自主學習。
通過一段時間的課堂嘗試,發(fā)現一些以前總不聽課的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有所行動,自己閱讀課文開始嘗試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雖然仍有少部分學生不參與學習,但已經有不少學生行動起來了。筆者認為這是課堂改革的一個進步,只是腳步還不夠大,如果再提一些有情景性、挑戰(zhàn)性的實用性高的問題,學生的主動性會更強些。比如在真菌這一節(jié)中筆者設置了這么一題:酵母菌的特征是什么?學生看到問題后閱讀課文,發(fā)現書本找不到,只知道酵母菌是單細胞。年輕人總有一種不服輸精神,有一股不解決問題,誓不罷休的勁頭,就出現了這樣的情形:有的學生自己思考它是跟霉菌一樣的細胞結構,還是與細菌一樣的細胞結構;有的學生去查找手中的資料了;或者小組成員之間自然討論起來了。學生自覺地進入了探疑階段……
3 學生解疑——展示探疑結果
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個性培養(yǎng),而學生學習的主戰(zhàn)場在課堂,如何在課堂中讓學生彰顯自己的個性?筆者認為小組展示就是非常必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前面的自主研學與合作討論,各小組對教師提出的疑問有了自己的解答,到底他們學的怎么樣呢?各小組可以派代表匯報學習成立果。匯報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抽號數檢查小組合作學習情況;不同小組針對某題表達本組的學習結果;或者個性化的表演等。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培養(yǎng)學生聆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學變老師了,學生興致就高了,咱們的“同學老師”他到底講的什么?講的好不好?學生要認真聽了之后才知道,滿足了兒童好表現與不服輸的心里,因此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
當然小組操作中有些細節(jié)還是需要注意的,如果每堂課的小組發(fā)言人都是同一個人,幾堂課之后大部分學生會失去熱情,而如何操作和評價小組的合作,促進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有機會表現自己,才能真正提高每位學生的展示能力,是每位教師都需要認真斟酌的。
另一方面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老師不是沒事做,而要認真聆聽,發(fā)現小組不會的問題或把握不準的問題,甚至錯誤的問題,這時教師就有必要加以引導點撥了。比如“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這一節(jié)的難點是動物如何參與了物質循環(huán),這節(jié)課筆者設置了一個1 min即興演講:假如沒有動物……。通過演講發(fā)現學生都能想到:沒有動物,人類食品單一;沒有動物幫植物傳粉,傳播種子,植物會減少或死亡;有一些學生會想到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破壞,甚至有的學生會指出植物會滅亡。然后就有學生會問老師“植物為什么會滅亡呢?”,問題這個直指本節(jié)難點,這時教師一點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學生就豁然開朗,一節(jié)課學生得挺愉快而而深刻。
4 學生質疑——每—組展示(板演)問題
前面幾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預設而完成,課堂生成部分占的比較少,對于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顯的比較單薄。如何讓學生學會提問題呢?平常教師常奇怪于學生沒問題問,奇怪于現在的學生怎么那么不愛念書,卻沒反省一下自己在教學中的課堂理念。通過課改讓筆者明白:每堂課老師已經講滿了,學生聽的疲倦,哪還有問題要問,因為會的不會老師可能都講過了,即使有問題也懶得問了,并且下課才10 min,要好好休息一下,緊接著下一個45 min的聽講又開始了。久而久之就形成沒有問題問的現象了。但如果教師在課堂中留一些時間給學生提問題,情況就會大有改觀,如果再激勵一下:看誰提的問題最好,能難倒同學和老師,他們興致更高,總希望自己提的問題能難倒別人,如果把老師難倒真是太開心了!教師可以在本節(jié)課結束前10 min,讓每一小組提出本組不能解決、認為是最有價值的一個問題板演在黑板上。
筆者授課的班級中有三個班已經按小組位置坐,因為有小組竟爭,并不擔心學生提不出問題。而另三個班仍按原來的位置坐,筆者有些擔心學生會不配合,不愿意提問題,授課時發(fā)現擔心是多余的。
“在細菌和真菌的分布”一節(jié)中各班學生都提了不少問題:比如為什么細菌只能分解現成的有機物?高溫滅菌后為什么要冷卻在“細菌”一節(jié)提出了① 什么是營養(yǎng)方式?② 人的血液中有無細菌?③細菌是怎么消化的?④ 芽孢休眠時消耗氧氣嗎?⑤ 細菌中有沒有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真菌”一節(jié)提出:① 多細胞真菌與單細胞真菌有什么區(qū)別?② 酵母菌對人體有什么好處?③ 真菌與細菌的區(qū)別(易混點)?④ 菇類是寄生還是腐生?(不明白菇類的生活)⑤ 為什么橘子上容易長青霉而面包上容易長曲霉?(不同生物生長條件不同)
這些問題不少在課改前是教師原本要講授的,而如今學生也提出來,還有不少涉及到課外的知識是老師原來課堂中不會講授的,也被提出來了,學生問題意識增強了。
5 師生釋疑——主要以學生搶答形式開展
雖然我們常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如果課堂只有提出問題而沒有解決問題,這樣會嚴重挫傷學生提問題的熱情。學生質疑的問題是課堂中生成的,一般是針對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易混點、易錯點或難點、關鍵點的理解提出的,比如:酵母菌與乳酸菌的區(qū)別(易混點)是對學生的掌握知識情況的及時反饋。這類問題的解決能幫助學生理清重要知識點。
學生搶答富有竟爭,能調動學習熱情,調節(jié)課堂氣氛。一般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思維靈活、表達能力強的優(yōu)秀生能得到較好的發(fā)揮。學生為了搶答爭取時間和機會,在其他學生寫問題的時候,他們就要積極思考,搶答時許多小手高高舉起,一改往日不舉手發(fā)言的沉悶的課堂景象,老師也被感染了。
學生不能解決或者解釋不清楚的問題,這時教師就得為學生釋疑,也就是教師點拔了。比如人的血液中有無細菌?學生解釋不清楚的,而如果老師引導他們回憶“血液中的血細胞有哪幾種細胞,它們各有什么作用?”不少學生會想起白細胞有吞噬細菌的作用,那正常人血液中應是沒有細菌的。如果細菌侵入血液就說明抵抗力嚴重下降很有可能而引發(fā)敗血癥。如果碰到老師也無法當堂解決的,只能給學生引導一下方法和思路,然后課后再解決。
雖然,課堂嘗試才短短的幾個月,但感觸還是不少:如果說教師設疑是考驗一個教師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把握專業(yè)能力,而讓學生質疑不但考驗一個老師的專業(yè)知識,還有教師的膽略和應變能力等,因為學生質疑、釋疑可能會出現許多情況,還包括老師可能隨時會被“掛在黑板上”,教師面臨更大的能力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 周國韜,楊雪梅,王淑娟[M].現代教育研讀.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1:154~157.
[2] 郭亞丹.問題教學的作用、價值指向和具體實施[J].福建教育.2011,10: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