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妹榮
摘要: 在新課程標準下,任何一堂課都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倡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展開教學。教師講學生聽的簡單教學模式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我們應加強學習方法的研究,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對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效率提高方法
課堂教學雖然不是教學的全部,但在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陣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有效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水平,才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改革傳統(tǒng)的教法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內容?,F(xiàn)代課堂崇尚的是師生在課堂上的“對話”,其前提是平等,即應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造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讓課堂充滿激情和活力。每一名語文教師都應揚棄傳統(tǒng)教法,打造活的課堂,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在新課程背景下,筆者認為,若想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建愉快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在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師應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調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一切積極因素,把緊張、枯燥的學習過程變?yōu)橛淇斓膶W習活動,變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探究活動,使他們倍感語文學習的快樂。新課程標準強調素質教育,因此我們一定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只有在學生想學的狀態(tài)下,他們的各方面素質才能得到提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帶學生在學習中尋找快樂,在快樂中學習語文。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边@話表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愛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學習。語文課堂可以通過談談、說說、寫寫、比比、畫畫、做做、演演、唱唱、動動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游戲中、在自主學習實踐中趣味盎然地學習,獲得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激發(fā)求知欲。
二、加強課內課外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課堂的舞臺上,主角將不再是教師,而是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引導者。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就不可能產(chǎn)生高效率。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課外的學生活動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地學習。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還要根據(jù)教學設置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開展各種才藝表演、游戲、比賽等活動。不同的教學內容,有著不同的教學要求,教師就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fā)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課堂“活”起來。另外,在課堂外,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運用語文、學習語文、掌握語文。課堂生成是教學活動中師生、生生互動的多重組合,教學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和教師及時處理多種反饋的方式,來推動教學進程,從而建構起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模式。生成性教學關注學生的個性生命,要讓一個個生命在語文課堂上展現(xiàn)出活力,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張揚學生個性的天地,成為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搖籃。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一個良好的聯(lián)系,學生才不會覺得課堂教學枯燥無味,才會喜歡上課堂教學。
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學生充分參與了學習,才會學得扎實,學得有效。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改變原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是課改的核心任務。以前,老師們總是認為自己是“傳道、受業(yè)、解惑者”,是主角,因此,填鴨式的教學使學生的個性難以發(fā)揮出來。其實,教師只是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角,他們的活躍與否,關系到其接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程度。針對這一特點,我在課堂教學中,總是以學生為主,從不剝奪他們作為學習主人的權力。學生是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思想,教師應該允許他們有不同的看法,而不是要求學生千篇一律。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就一定要讓學生自主學習。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所謂的審美能力是指對審美對象的鑒別、分析、批評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各種詩歌的教學內容是最好的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素材。如果對古詩詞的看、讀、聽只是審美的感性階段,那么鑒別、分析、批評的能力則是審美的理性階段,要想從古詩詞中獲得美的享受,就必須具備這種能力。
詩詞是詩人“情動而辭發(fā)”的產(chǎn)物,它是自然界的物境、人世間的事境及詩人的心境渾然融為一體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意境美。教學中就應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細細品味作品中所蘊涵的思想意義,從而達到接受美的目的?!堵暵暵肥抢钋逭漳隙梢院蟮囊皇渍饎釉~壇的名作。在講這首詞的時候,教師應首先介紹作者的生平概況,讓學生了解到這首詞是李清照在國破、家亡、夫死這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詞中融合了作者的亡國之痛、孀居之悲和淪落之苦,然后讓學生結合教師所講,獨立進行分析。內容上寫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孤苦心境,具有時代色彩;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一氣貫注,層次清晰;藝術手法上,層層推進,跌宕婉轉,借景抒情。對一首詞從內容、結構、到藝術手法上進行鑒賞,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審美能力,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充滿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當然,新課程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每一名語文教師都應根據(jù)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shù)慕虒W手段,有效開展課堂教學,讓語文課堂煥發(fā)活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敢想敢說,允許學生對同一問題發(fā)表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允許學生犯錯,給他們一個寬松的思維空間。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動起來,讓智慧的靈光在互動中閃爍,讓思想的火花在爭辯中迸發(f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教育才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