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1次會議決定將意大利比薩城的奇跡廣場(奇跡廣場包括四座建筑:大教堂、洗禮堂、比薩斜塔和墓園)收入世界遺產名錄,因為它滿足了以下四個入選條件:1. 代表了人類創(chuàng)造精神的杰作。理由:廣場上的四座建筑堪稱建筑杰作,它們在空間上的設計從藝術上講是獨一無二的;2. 通過建筑或技術、有紀念意義的藝術品、城市規(guī)劃或景觀設計,展現了在一段時期內或在一個文化區(qū)域中進行的有重要意義的人文價值的交流。理由:廣場的建筑深刻影響了從11世紀到1284年的建筑發(fā)展和14世紀的藝術發(fā)展;3. 作為某一類建筑或技術的突出的代表,展示了人類歷史上的某一段或幾段非常重要的時期。理由:廣場包含了幾座典型的宗教建筑,各自擁有不同的宗教作用,共同組成了一個中世紀基督教建筑的典范;4. 直接或明確地同某些突出的、具有普世價值的事件,現實的傳統、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藝作品相聯系。理由:19歲的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內觀察銅制吊燈的擺動,從而發(fā)現了小擺動的等時性定律,這是他動力學研究的序幕;在比薩斜塔頂的實驗使他得出了自由落體定律。因此廣場上的兩座建筑直接同物理學的歷史相聯系。
比薩斜塔本是比薩大教堂的鐘樓,由于地基的原因,它不斷傾斜,至今塔頂已偏離中軸線5.2米,但仍然沒有倒塌,反而使它成為意大利的一個著名景觀。
比薩斜塔為什么是斜的?是因為建造過程中無法預料和避免的地面下沉累積效應的結果呢,還是建筑師有意而為之?這一直是個問題。進入20世紀,隨著使用各種先進設備對比薩斜塔越來越精確的測量、對地基土層進行的深入勘測,以及對歷史檔案的研究,一些事實逐漸浮出水面:比薩斜塔在最初的設計中本來是垂直的建筑,但是在建造初期就開始偏離了正確位置。比薩斜塔之所以會傾斜,是由于它地基下面土層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薩斜塔下有好幾層不同材質的土層,由各種軟質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軟的黏土相間形成,而在深約一米的地方則是地下水層。最新的研究表明,鐘樓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邊緣,因此土層在建造時便已經沙化和下沉。
比薩斜塔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它下層是實墻,用壁柱做裝飾,中間六層外面用連續(xù)券做裝飾,最上一層內收結束。塔的各部分比例協調,鐘樓的裝飾繼承了大教堂和洗禮堂的經典風格,墻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淺兩種白色帶,半露方柱的拱門、拱廊中的雕刻大門、長菱形的花格平頂、拱廊上方的墻面在陽光的照射下形成強烈的明暗反差,使塔的立面變化豐富,富有極強的節(jié)奏感和韻味。它在借鑒前人建筑經驗的基礎上,更大程度地對圓形建筑加以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意大利獨一無二的圓塔,通體用白色大理石建造。
有專家認為,比薩斜塔的圓形設計是為了同旁邊的大教堂形成呼應,因此設計者有意模仿教堂半圓形后殿的曲線設計。更重要的是,比薩斜塔與奇跡廣場上對圓形結構的強調是相一致的,加之大教堂、洗禮堂和斜塔裝飾風格一致,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使它們之間形成了視覺上的連續(xù)性,在碧草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
小貼士
比薩斜塔是意大利比薩大教堂的獨立式鐘樓,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廣場的大片草坪上建有一組宗教建筑,它們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紀)、洗禮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紀)、鐘樓(即比薩斜塔,始建于1173年,1372年完工)和墓園(建造于1174年),它們的外墻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協調統一,是古羅馬式建筑風格的主要代表。比薩斜塔位于比薩大教堂的后面,平面為圓形,直徑16米,高55米,塔高八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