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曉娟
2010年12月1日,香港佳士得“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專場中,香港富商劉鑾雄以1.295億港元,競得一對清雍正御制掐絲琺瑯香爐,一舉創(chuàng)下掐絲琺瑯藝術品的世界拍賣紀錄,同時也創(chuàng)下了香爐拍賣的世界紀錄。
專家介紹,此套器物為香爐中的極品,其造型為兩只大鶴,高約1.4米。據悉,此香爐是乾隆還未登極前,獻給父親雍正帝的賀壽禮物,19世紀時被英國人收藏,一百多年之后現身拍賣市場。
說到香爐收藏,圈里人并不陌生。在中國傳統(tǒng)器物中,使用最為廣泛而又差別巨大、造型各異的就屬香爐了。據悉,香爐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古代宮廷或高士焚香用的香爐;一種是祭祀用的香爐。無論是焚香還是祭祀,香爐都是古代中國獨有的文化載體。
而香爐的材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fā)展的。商朝之前,香爐都是用青銅和陶制成。到了宋代,制瓷業(yè)蓬勃發(fā)展,出現了仿銅瓷香爐。到了明代,宣德皇帝提出用泰國進口的紅銅做材質,制作出了被后人廣為追捧的宣德爐。清代時,香爐的材質漸為豐富,包括瓷質、銅質、玉質,甚至還有紫砂與竹質的香爐,更由于景泰藍或掐絲琺瑯等工藝的使用,使得香爐制作工藝達到了巔峰。
據了解,香爐收藏五花八門,但目前以兩種材質的香爐收藏群體最大,一是瓷質香爐,精品主要集中在宋元明清四朝的官窯制作;二是銅質香爐,即人們常說的宣德爐,為宣德四年時鑄造的一批御用香爐。
大美無聲
跌落民間的宣德爐
公元1428年的一天,明宣宗朱瞻基下了開爐鑄造鼎彝的諭旨,宣布使用暹羅(今泰國)進獻的黃銅鑄造爐具,而造型則來源于《宣和博古圖》、《考古圖》兩本圖譜與宋元名窯中的典雅器型。
史料記載,宣德三年六月,由工部侍郎吳邦佐帶領100多名鑄工,開始鑄造。十月、十二月,宣宗又兩次下令補鑄,到宣德四年才完成,香爐的鑄造數量大約在1.8萬件。這就是為后世所追捧的大名鼎鼎的宣德爐。
由于宣德爐十分珍罕,以致后世紛紛仿制,使“宣德爐”這個名稱被廣泛引用,成為所有銅香爐的通稱。因為仿造與偽造之事自宣德爐鑄成之日起就沒有停過,其中精品足以與真器媲美,即使專家也無法辨別,遂形成收藏宣德爐只是收藏精仿銅爐的怪象。
談到宣德爐,古董收藏家張鋒超向記者介紹:“中國玩香爐的大藏家,包括已經去世的王世襄,誰都不敢說他的藏品是真器,就算博物館里的這項藏品也不能肯定是宣德爐”。因為宣德爐真品實在太稀少了。
市場:極品宣爐被追捧
張鋒超告訴記者,從1990年開始,宣德爐就成為繼紫砂壺之后的市場寵兒,海外收藏家也競相高價收購,價格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上漲了千余倍,一般價格都達到了數十萬元。
進入新千年以來,宣德爐更是成為拍賣場上的佼佼者。
2003年,中國嘉德拍出大藏家王世襄所收藏的31件宣德爐,共拍出1179多萬元。其中,明崇禎沖天耳金片三足爐、清順治沖天耳三足爐分別拍出166多萬元,一時風光無二。2007年,北京保利拍賣滬上藏家姜子祥先生的35件宣德爐,成交價近500萬元。當年,宣德爐全國成交額逾2600萬元,2008年逾4000萬元,2009年逾2億元。
近三年以來,其他門類的藝術品價格都有升有降,但宣德爐始終保持著相當高的成交率。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誠軒、北京保利等拍賣公司成交的二三十萬元的宣爐較多,且價格逐年上漲。
每年的拍賣會,張鋒超都會到現場觀看。他發(fā)現,隨著青銅器的被重視,對宣德爐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專業(yè)的研究者也越來越多了。由于藏家人數不斷增加,存量宣德爐被大量換手,從許多精品老藏家的手中,流傳到新一代藏家手中,收藏品質也從低端的走向中端,中端的走向高端,高端的再尋找極品。
追溯:仿造500年不能超越
宣德爐之所以難得,在于它開啟了以黃銅鑄爐的先河,其冶煉之精可以說是歷代鑄造之最。
據說,當時的宣德皇帝問御匠鑄造銅器需煉幾次時,答曰“6次”。宣德皇帝大手一揮:“那就煉12次吧?!苯涍^12次冶煉后的黃銅,幾乎沒有任何雜質,數量只剩下原來的四分之一,且每一兩都是銅之精華。
彼時,這批鑄好的宣德爐除了贈給顯貴與大臣外 ,就是分送到宮廷各處使用。后來,由于明崇禎、清咸豐二朝曾下令將銅器送到寶源局化鑄銅錢,宣德爐真器幾乎被毀滅一空。后人景仰宣德爐的風姿,不斷嘗試仿制,并企圖達到宣德爐頂級的工藝,但從宮廷到民間,歷朝所鑄器物始終沒有超越過。
宣德時參與鑄爐的要員吳邦佐就是最早的仿制者。在他之后,著名的仿制家有施念峰、甘文堂、蘇州蔡家、徐守索、周文甫、湯子洋和清代的巴格之等。這些仿制者因技藝精湛,使世人重見明朝香爐之貌而成為名家,他們的鑄器成為后人追捧的目標。
除了仿制,偽制宣德爐也特別多,甚至形成了一個偽造香爐的產業(yè)。張鋒超告訴記者,仿制宣德爐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一般分為找圖、制模、煉銅、澆鑄、打磨、做舊6步,前后需用1個月時間。
收藏:清中期之前最具價值
仿古品與作偽品都不是真品,但仿古品有收藏價值,而作偽品的價值則很小。張鋒超先生說:“一件明代萬歷仿制的宣德爐,其價值雖不如宣德爐真品高,但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而仿制則分為老仿和新仿,最新幾十年生產出來的新仿只能當作工藝品。老仿以晚清和民國比較多,銅質、型制、款式、皮色都比較差,所以,一般以清中以前的仿制品最受歡迎。
一般來說,仿品宣德爐的上乘之作都具有明中期的時代特征,包括包漿和銅質。在明代仿品中,使用灑金、錯金等特殊工藝的香爐,市場價都在10萬元以上。中國嘉德曾經拍賣過一座清中期“灑金扁方宣德爐”,成交價是7.15萬元。而清末民初的仿品,鑄工不精的也就數百元,但工藝精、造型好、包漿佳的也會達到數千元。
張鋒超介紹說,最近幾年,只要是清朝的,且材質與工藝上乘的,價值也都在萬元以上。而在幾年前,這些仿品是沒人要的,最多不過上千元。
所以,鎖定清中期之前的精仿宣爐是收藏銅香爐的基本原則。
民窯瓷香爐收藏正當時
宣德爐以明清仿造型為多,造成撲朔迷離的收藏現象,不懂的人貿然介入很難摸清方向。如果想收藏到真品香爐,不妨關注傳承有序的瓷質香爐,瓷質香爐脫胎于中國瓷器大家族,歷代都有燒制,不僅數量眾多,器型精美,而且價位有高有低,便于建立收藏體系。
事實上,從拍賣數字上來看,近年來拍出高價的都是瓷質香爐。
早在2003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南宋龍泉窯粉青鬲式爐就拍出了340萬元。2004年,在國外某拍賣會上,一件北宋鈞窯天青釉成交價格為25200英鎊。到了2007年,香港佳士得以3358.08萬元拍出清乾隆粉彩松綠地鏤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一對);同年,一件清雍正綠地粉彩描金鏤空花卉紋香爐在中國嘉德以2643.2萬元成交。
一般來說,進入拍賣市場的都是官窯香爐,其造型工藝極為講究。
記者一位同學的父親蔡先生自上世紀80年代起收藏瓷器,后轉為專門收藏瓷香爐,至今為止已收藏了40多件大小不一的香爐。他告訴記者,與普通瓷器一樣,瓷香爐的收藏也是主要集中在宋、元、明、清四朝。宋元瓷香爐以青瓷和窯變釉為主,明清時則以青花為主,紅釉香爐也較為常見。
目前,處于價格高位的是官窯與名窯。這些香爐器型多制作精良,工藝講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收藏對象。相形之下,民窯香爐的價格則要低得多。一般的民窯香爐,在市場上還停留在幾千甚至幾百元的價位上,拍賣會上的民窯精品幾萬元也能買到。
專家建議,感興趣的收藏者不妨選擇民窯香爐,因為官窯精品少,價格高,收藏風險大。而民窯香爐歷代都在生產,無論工藝還是器型都不遜色于官窯。而且,隨著市場的挖掘細分,以前很多不被看好的民窯瓷爐已發(fā)生了明顯轉變,藏家正在逐年增多。
蔡先生介紹,幾年前,一般的民窯香爐在古玩市場上花幾百元就能買到,而現在的價格則普遍上升200%以上。對于資金量相對較少、初入香爐的收藏者來說,不妨將民窯瓷香爐作為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