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英
增施化肥,實行配方施肥是一項極為主要的增產措施。自1985年國家農業(yè)部在全國推廣這一技術以來,隨著推廣面積的增加,糧食果蔬等農作物大幅增產。以糧食為例,原來畝產只150kg左右,提高至現(xiàn)在的500kg左右,增產量翻了幾翻。這一增產事實,再一次驗證了“有無收成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的傳統(tǒng)寶貴增產經驗。
在推廣配方施肥的初期,農民對化肥的施用知識普遍缺乏,不知道化肥有多少種,作物需要哪些營養(yǎng)元素,更不知道應該施哪些化肥,應該施多少數(shù)量。要把這一技術推廣開來,農業(yè)土壤肥料部門采取了將技術實物化,即把技術與化肥結合起來,制成專用肥或配方肥,這樣就可以將技術和化肥結合的產物一步到位送到農民手里。怎樣建立配方肥生產廠呢?供銷部門是供應肥料的企業(yè),所以就動員供銷社建立專用肥或配方肥料廠,搞試點。把生產的專用肥、配方肥經過推廣后,產量大大提高,農民爭向購買。就這樣很簡單的解決了農民不懂技術的問題,當時不少企業(yè)家看準了這一商機。由于其利潤高,生產設備簡單,很快全國各地以萬計的配方肥廠,風起云涌般地建起來。不過,幾年時間,一般一個市、縣就有幾十家上百家配方肥廠。隨著大量配方肥廠的建立,生產的化肥品種名目繁多,質量良莠不齊,競爭也愈演愈烈,廣告宣傳鋪天蓋地,目不暇接,農民不知所從。具體來講,其問題有以下幾點:
第一、化肥市場混亂,配方肥品種多亂雜,假劣化肥充斥市場。有個別見利忘義者,將煤灰制成假磷肥,將經過染色說成是紅鉀肥,五化八門,無奇不有,而且還屢禁不止。
第二、虛假宣傳,誤導群眾。據(jù)調查,一個地區(qū)就有幾十家上百家配方肥廠,其竟爭激烈顯而易見。為兜售各自的化肥夸大其作用,使農民群眾上當受騙。
第三、重復生產,消耗能源,污染環(huán)境。各種配方肥專用肥復混肥都是從市場上買來單質化肥,如尿素、磷酸一銨或磷酸二銨、氯化鉀或硫酸鉀等,進行攪拌混合,或是將粉狀的單質化肥通過簡單的造粒進行攪拌,其機器轉動就是消耗電能,或用煤燃燒鍋爐,就是消耗能源,污染環(huán)境。這種混合攪拌,其實就是來料加工,實際上就是重復生產。
這種重復生產,在推廣配方施肥的初期,廣大農民群眾對化肥不了解,不懂得施用技術,所以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時至今日,這一技術已經落伍,農民群眾的長期實踐經驗,已基本掌握了半定量的配方施肥技術,完全可以自己動手從市場上買來尿素、磷銨和鉀肥以及各種微量元素肥料,在田間地頭隨時攪拌,隨時施用,比工廠生產的配方肥、復合肥更節(jié)省資金,減少開支。筆者以“自己動手配肥料,保險省錢質量又可靠”的順口溜來動員群眾自己動手配肥料。
第四、增加化肥成本,加重農民負擔。經調查,這些所謂的化肥廠、配肥廠,從市場上買來單質化肥,經簡單的加工摻混后,身價倍增。廠家每噸要贏利至少百元或更多,再到縣鄉(xiāng)鎮(zhèn)經銷商手中,每噸最少贏利三百元,多則上千元的暴利。再加上宣傳費、廣告費,每年幾十萬元,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樣算下來,要比農民自己買肥料進行配肥,價錢要提高一倍或幾倍。
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不得不迫使我們重新考慮改革化肥生產的方向以及銷售的辦法。
第一、徹查并撤消小配肥廠。農業(yè)監(jiān)管部門要加大排查力度,徹底取締地下黒配肥廠和“三證”(生產許可證、技術標準證、農業(yè)登記證)不全的小廠,只保留少許有聲譽,保質量的符合當?shù)赝寥罉藴实呐浞蕪S。
第二、積極發(fā)展鎮(zhèn)(鄉(xiāng))級配肥站。目前的配方肥廠大都建在市、縣地區(qū),而且其養(yǎng)分含量都是固定的配方,不能根據(jù)當?shù)氐牡亓λ胶妥魑锂a量水平制定符合實際的配方。如果將配方肥廠建在鎮(zhèn)(鄉(xiāng))級,以鎮(zhèn)(鄉(xiāng))為單元,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每鎮(zhèn)(鄉(xiāng))化驗十幾個土樣,就可以代表全鎮(zhèn)(鄉(xiāng))的土壤養(yǎng)分狀況,然后進行配方生產,缺什么養(yǎng)分就配什么養(yǎng)分,缺啥補啥,缺多少補多少,這樣做針對性更強,從而達到節(jié)肥增產的目的。
第三、加強技術宣傳和技術培訓。目前的技術宣傳,電視廣告起主導作用,都是配方廠家出資,只根據(jù)自己的產品進行宣傳,極易誤導群眾。建議政府農業(yè)管理部門,根據(jù)每年的農事活動,有政府組織宣傳,請在職不搞經營的農業(yè)專家定期到鎮(zhèn)(鄉(xiāng))面對面講授施肥技術,讓農民群眾學到真技術。
第四、在銷售渠道上要減少經營環(huán)節(jié)。農民可以直接到鎮(zhèn)(鄉(xiāng))配肥站或廠家指定的代售點購買肥料或廠家直接供肥到農戶手中,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以減少開支,節(jié)省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