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晴
在河北省西部革命老區(qū)阜平縣,有一個叫馬蘭的小村莊,它的四周群山環(huán)繞,峽深谷幽。但是,寂靜的村莊里經(jīng)常傳出小提琴、手風琴、電子琴演奏的美妙樂曲,而這些優(yōu)美的旋律,竟然出自一個個10來歲的山村孩子之手。他們的老師,是年近七旬的北京退休老人鄧小嵐。
退休后重返革命老區(qū),她決定把音樂帶進馬蘭
2003年春節(jié)后,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多年的鄧小嵐退休了,含飴弄孫、頤養(yǎng)天年的晚年生活在等待著她。然而,在家呆了不到一個月,她就坐臥不安了。有一天,鄧小嵐整理自己的東西時,看到母親贈給她的那枚“馬蘭故人”印章,沖動之下做出決定:到馬蘭去看望鄉(xiāng)親們,尋找父親當年留下的痕跡。
鄧小嵐和父母與馬蘭村有著太多的不解之緣。1943年,時任《晉察冀日報》社長的鄧拓和妻子丁一嵐在馬蘭村生下了長女鄧小嵐。因為日寇經(jīng)常對根據(jù)地進行掃蕩,鄧小嵐一出生便被寄養(yǎng)在當?shù)乩相l(xiāng)家里,3歲后才被接到父母身邊。
后來,鄧小嵐才知道,她出生那一年,日寇對晉察冀邊區(qū)進行瘋狂掃蕩,報社7位編輯、記者壯烈犧牲,19位馬蘭鄉(xiāng)親為掩護報社同志慘遭殺害,馬蘭人民和戰(zhàn)地報人的鮮血一起灑在了馬蘭的土地上。
父母對長大懂事的鄧小嵐說,馬蘭是你的第一故鄉(xiāng),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那里的鄉(xiāng)親們。母親還專門刻了枚“馬蘭故人”的印章贈給她。因此,鄧小嵐退休后,去馬蘭看看的愿望越來越強烈。
2003年清明節(jié),鄧小嵐一路舟車勞頓,來到了馬蘭村。50年后,重回自己出生的地方,馬蘭村仍然貧困的現(xiàn)狀讓鄧小嵐難過不已。
讓鄧小嵐感到震撼的是,和村里的老人打招呼時,有位年逾八旬的老大娘驚喜地說:“你是小嵐子吧?當年你還差點吃上我的奶呢!”說罷,老人熱情地拉著鄧小嵐到家里吃飯。鄉(xiāng)親們的熱情樸實讓鄧小嵐非常感動。
鄧小嵐為父親的報社同事和當年犧牲的鄉(xiāng)親掃墓后,遇見了一群當?shù)匦W的孩子。她提議道:“我們一起唱個歌吧?”令她感到詫異的是,這些山里孩子除了國歌,幾乎想不起其他任何一首歌曲。
鄧小嵐心里酸酸的,當年父親在這里辦報時,業(yè)余時間還教鄉(xiāng)親們唱歌、跳舞,如今時代進步了,這里的孩子們卻連歌都不會唱,自己為什么不為他們做些事情呢?!
“文革”中,父親含冤而逝,母親被批斗,但鄧小嵐和弟弟妹妹們一直沒有停止過練琴。1970年,鄧小嵐清華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山東泰安一家規(guī)模很小的制藥廠,她依舊帶著心愛的小提琴,空閑時便拉琴。很多時候,鄧小嵐把音樂視為自己的精神支柱。
從馬蘭村回到北京后,鄧小嵐決定把音樂帶進馬蘭。她堅信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還可以拓寬孩子們升學和就業(yè)的路子。
馬蘭小學僅有4間破舊不堪的校舍,2003年夏,鄧小嵐發(fā)動弟弟妹妹們捐款,一共湊了4萬多元錢,幫助馬蘭小學重修了7間校舍。馬蘭的鄉(xiāng)親們窮得僅能溫飽,買不起昂貴的樂器,不愛求人的鄧小嵐四處化緣,把家人、親友們用過的手風琴、小提琴、電子琴和吉他等樂器及樂譜收集起來,都帶到了馬蘭村。吹拉彈唱全能的鄧小嵐決定每個月在村里住上一周,手把手地教孩子識譜、拉琴。
為了不打擾鄉(xiāng)親們,鄧小嵐在新修建的校舍給自己安排了一間門通著教室的小屋,她從城里一趟趟地提來電飯鍋、碗筷、被褥等物品。鄧小嵐節(jié)衣縮食,把不多的退休金和精力全都花在馬蘭小學的音樂教學上。
馬蘭村地處河北西部大山深處,每次來馬蘭,鄧小嵐都要早早起床從家坐地鐵到北京火車站,搭乘9點的火車,兩個半小時后到達定州,然后在定州吃午飯,再坐3個半小時的大巴到阜平縣城。她還要計算好時間,正好趕上到馬蘭村的唯一一趟班車,在坑洼不平的公路上顛簸一個半小時后,才能到達馬蘭村。300公里的行程耗時整整一天。
從2003年開始,鄧小嵐在這趟路上一走就是8年多。
莊稼漢哼上了世界名曲,她堅持用音樂改變一座村莊
教沒有一點音樂知識的孩子學樂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鄧小嵐首先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第一堂課,20多個孩子坐在她面前,看著面前的小提琴、吉他、手風琴等樂器,個個充滿了好奇。鄧小嵐把樂器逐個演示一遍,聽著這些樂器居然流淌出美妙的聲音,孩子們對鄧小嵐佩服得不得了。
接下來,鄧小嵐對孩子們進行了測試,然后確定哪個孩子彈吉他,哪個孩子拉小提琴,哪個孩子拉手風琴。為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選擇教材時,鄧小嵐下了番苦心。名曲《歡樂頌》音節(jié)簡單,學不多久就能拉出好聽的曲子,孩子們聽到自己奏出的旋律非常興奮,學習興趣提高了許多。為了讓自己不在的時候孩子們能自覺練琴,鄧小嵐還開了兩次家長會,動員家長督促孩子練習。一年后,鄧小嵐在這些孩子中挑出比較優(yōu)秀的學員,組建了“馬蘭小樂隊”。
王金龍是“馬蘭小樂隊”的手風琴手,他的家庭很特殊:母親智障,父親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打工。當初,鄧小嵐發(fā)現(xiàn)他有拉手風琴的潛質(zhì),就把他吸收過來,沒想到這孩子非常癡迷,幾個月后便拉得像模像樣了。王金龍的父親非常羨慕兒子,讓兒子教他拉琴,還老和兒子搶琴。為了平息父子沖突,鄧小嵐又找了架電子琴給王金龍的父親彈。
一天晚上,鄧小嵐去王金龍家家訪,看到個子不高的王金龍坐在小板凳上,正用黑瘦的小手拉著《歡樂頌》。他的父親則坐在椅子上,撥弄著并不熟練的電子琴,和兒子一塊演奏。王金龍的智障母親安靜地坐在一旁,用崇拜的眼神看著父子倆??粗@溫情的一幕,鄧小嵐非常欣慰,音樂正在改變著王金龍一家人的生活,這也正是她想看到的。
一晃8年過去了,鄧小嵐帶來的音樂慢慢改變著原本沉默的馬蘭村。小提琴、手風琴、小號、葫蘆絲、笛子……越來越多的樂器出現(xiàn)在這個山村里;《歡樂頌》、《念故鄉(xiāng)》、《雪絨花》等世界名曲,常出現(xiàn)在晚飯的餐桌上,或者是山間的地頭上,就連村民們干活的時候,都哼上了這些“說不出名字”的調(diào)調(diào)。
山里娃走上大舞臺,《馬蘭的歌聲》通過網(wǎng)絡走向全國
8年多來,鄧小嵐每年10多次往返于北京和馬蘭之間。孩子們用壞了6把小提琴、3個手風琴、3把吉他、10個電子琴,一支由20多個小學生組成的“馬蘭小樂隊”終于逐漸成形了。村里的孩子從未走出過大山,為了讓馬蘭村的孩子見見世面,鄧小嵐把他們帶到了京城的舞臺。
2008年10月,鄧小嵐帶領“馬蘭小樂隊”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了一次小型音樂會,觀眾就是當年在馬蘭戰(zhàn)斗過的晉察冀日報社的老同志們??吹今R蘭后人表演的精彩節(jié)目,這些老人非常欣慰,都夸鄧小嵐幫他們了卻了一樁心愿。
2010年8月8日,在第四屆中國優(yōu)秀特長生藝術節(jié)開幕式上,“馬蘭小樂隊”登場獻藝,獲得觀眾的極大認可。當主持人說這些孩子都來自革命老區(qū)時,觀眾們驚愕之余,報以如雷的掌聲。央視《我要上春晚》欄目也邀請“馬蘭小樂隊”登臺演出。
在馬蘭村,鄧小嵐不僅教孩子們學音樂,還給老師上音樂課。她的打算是,教會了老師,老師再教學生,一屆一屆的學生才能受益,她在村里普及音樂的理想才能實現(xiàn)。
鄧小嵐和她的“馬蘭小樂隊”引起了外界極大關注,中央電視臺老故事頻道總監(jiān)阿里獲悉后,聯(lián)系上了鄧小嵐,并跟隨她走進馬蘭村。阿里見到了鄧小嵐的“馬蘭小樂隊”,并聽了孩子們拉的《歡樂頌》后,愣了好久說不出一句話來。他激動地對鄧小嵐說:“山里孩子的琴聲讓我感到平靜,他們清澈的眼神讓我感到羞愧,我要為孩子們拍一部片子,為馬蘭寫一首歌?!?/p>
阿里在馬蘭住了幾個月,不但拍了紀錄片《馬蘭的歌聲》,還為馬蘭村創(chuàng)作了《美麗的家園》、《馬蘭童謠》、《心愿》等歌曲。
隨著紀錄片《馬蘭的歌聲》在網(wǎng)絡上的走紅,鄧小嵐和她的“馬蘭小樂隊”也聲名遠播。每個周末,都有外面的人到馬蘭來看看,還專門要求聽聽“馬蘭小樂隊”演奏的樂曲,一些城里人還把家里用不著的樂器送給孩子們。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把馬蘭定為幫教基地,給孩子們送來了書籍、樂器。
因為自己年事已高,鄧小嵐決定選好接班人。在她的奔走下,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已經(jīng)在馬蘭村掛牌成立授課基地,從2011年6月開始,每3個星期來3名大學生,對孩子們進行輔導。
更讓鄧小嵐高興的是,2011年春節(jié)前,一段新的高速公路通車了。她不必再像往常那樣倒幾次車了,可以直接在北京和馬蘭村之間汽車往返,路程由原來的一天,縮短到6個小時左右。
鄧小嵐表示,只要她身體許可,都會堅持來馬蘭授課,為了祖國新一代的健康成長,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