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外宣翻譯對普通人來講似乎還是一種神秘的事物,不少人可能會望文生義地把外宣翻譯看成單純的漢語新聞的外語翻譯, 比如把重要報刊、新聞社等相關中文新聞媒體的消息、文章譯成英語, 再通過國內(nèi)英語報刊、電視、廣播等對外傳媒提供給國外讀者。這是對外宣翻譯工作的狹義誤解。實際上,外宣翻譯不僅僅是對漢語新聞的外語翻譯,它涵蓋了包括新聞翻譯在內(nèi)的許多方面,而且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對外宣傳材料的翻譯也與其他翻譯有著不一樣的要求。
張立蓉、孟祥春等人曾就外宣翻譯的形式和渠道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隨著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全面發(fā)展和進步,以及對外交流的不斷加深,需要把大量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從中文翻譯成外文,通過圖書、期刊、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體以及國際會議,對外發(fā)表和傳播。他們把這樣的翻譯稱為對外翻譯。由此可見,外宣翻譯并不等同于對外新聞翻譯,它的文本和材料涵蓋了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張健教授據(jù)此有個更為全面的闡釋,他認為,外宣翻譯是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在遵循翻譯的共性原則的前提下,可以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去理解。廣義地來講,外宣翻譯包括幾乎所有的翻譯活動,包括各行業(yè)、各級部門從事的對外宣傳有關的翻譯活動,即人們常說的“大翻譯”翻譯概念。狹義的包括各種媒體報道、政府文件廣告、政府及企事業(yè)單位的介紹、公示語、信息資料的實用文體的翻譯。
由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外宣翻譯不是一般意義的翻譯,它具有明顯的自身特征。
首先,外宣翻譯的受眾是外國人,而不是中國人。而“外國人”與“中國人”之間至少存在如下差異:
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不同。比如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愚公移山”等我黨倡導的革命精神在西方觀念中可能并不被推崇,甚至是給與否定的,如果直譯過去很可能會造成誤解,翻譯的時候就有必要加上一些說明性信息,以消除因意識形態(tài)差別而可能產(chǎn)生的誤解。
文化傳統(tǒng)不同。比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一諺語,如果直譯為“a clever house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就會讓外國人感到莫名其妙,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林語堂先生站在跨文化的高度將其譯為“a clever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兩相比較便知孰優(yōu)孰劣。還有,中國有“燒紙錢”的傳統(tǒng),《中國日報》曾把其中的“紙錢”譯成paper money;《紐約時報》則譯成fake money。這兩種翻譯都是錯誤的,后者還有詆毀中國形象之嫌?!凹堝X”其實就是“冥幣”,通常譯作“joss paper”。
對我國國情了解程度的不同。如果提到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和新時期的“新三大法寶”,外籍人士多半一頭霧水,翻譯的時候不加進說明性信息,很難讓他們弄明白。
語言習慣不同。比如,在我們的宣傳材料中有非常多地運用了不同修辭格或修飾成分的鼓動性、口號性言辭,西方人沒有這種語言習慣,如果直譯過去就會令他們感到難以接受。
第二,外宣翻譯是以讀者為中心,而不是以文本為中心。讓目標受眾明確無誤且順暢地獲取有關中國的信息,譯者的主體性在成功的文本轉(zhuǎn)換中應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譯者要時刻站在受眾的角度考慮問題,要以受眾為中心,善于調(diào)整自己的譯文風格,使其接近受眾的接受習慣。
第三,外宣翻譯以傳遞信息為主,沒有太多美學要求。外宣翻譯主要是為了傳達信息,它跟文學翻譯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是沒有對其文采提出過高要求。外宣翻譯主要采用交際翻譯,追求的是信息準則而不是美學準則。外宣翻譯還可以在原則許可下對源信息的風格等作適當變化,也就是說,必要的話翻譯可以不忠實于原文。因此,如果以“信”、“達”、“雅”為標準的話,“達”就成為對外宣翻譯的第一要求。
第四,外宣翻譯是一種實用翻譯,而不是文學翻譯。就翻譯的類型來講,小說、詩歌、散文等的翻譯屬于文學翻譯,它的目標讀者是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翻譯方法以語義翻譯為主,已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且名家輩出。相比較而言,以廣告、函電、新聞、標示語等為翻譯對象的外宣翻譯所面對的則是普通讀者,翻譯方法以交際翻譯為主,目前尚未形成理論體系,致使外宣翻譯研究具有一定的隨意性,缺乏理論指導和宏觀把握。外宣翻譯正逐步成為翻譯的一個重要分支。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外宣翻譯中的對外新聞翻譯如同一切新聞報道一樣注重時效性。對外宣傳材料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外宣譯文應該能夠吸引受眾, 具有可讀性的功能特征。黃友義先生曾提出外宣翻譯工作要堅持“外宣三貼近”的原則(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并認為其中的第三條原則是外宣翻譯具體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當然也意味著考慮譯文讀者的接受能力,按照英美讀者對英語中冗余信息的容忍度來構(gòu)建譯語文本。
根據(jù)外宣翻譯的上述特征,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將外宣材料譯成外文,僅僅滿足于把意思傳達過去,而是要求盡量消除翻譯的痕跡,并進行必要的外文編輯,使外文稿易于為外國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對外宣翻譯實踐有以下幾點要求:
準確性。如同新聞報道一樣,外宣翻譯的第一要求是準確性。翻譯雖是為內(nèi)容服務的,但誤譯或漏譯等現(xiàn)象會引起受眾誤解,甚至還會導致常識性錯誤甚至政治思想性錯誤。以英語作為對外報道的工具時,我們必須熟悉其性能特點。對于工具語言的準確性,無論怎么強調(diào)也不能算過分。
背景解釋。背景解釋(backgrounding)是外宣翻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是在我國英語報刊等涉外新聞媒體的對外報道中更為重要。外國記者非常重視在新聞中運用背景材料,他們稱之為“解釋性報道”(interpretative reporting)。如“三個代表”、“八榮八恥”、“三大法寶”、“雙肩挑干部”等等,如果不用解釋性翻譯,恐怕更難讓外國讀者或聽眾明白。
譯文要簡潔易懂。張健教授認為,簡潔是外宣翻譯的魅力所在(Simplicity is the charm of TPM.)。外宣翻譯忌用帶有明顯修辭性的語匯;最好選用簡單、短小的詞語,避免使用難懂的“行話”和使外國人頭痛的“套話”。
總之,因為不同文本的功能和目的不一樣,翻譯的要求和標準也不一樣。在外宣翻譯等應用文體翻譯中,基于譯語的文本規(guī)范和讀者樂于接受的形式,譯者可酌情加工譯文。正如段連城所說,不管寫得多好的中文,若機械地逐字逐句譯成外文,而不在翻譯階段進行必要加工,就不能成為流暢的外文。實際上一名稱職的譯員不是詞句轉(zhuǎn)換的“對號者”,而應是溝通思想的“搭橋人”。他應該懂得怎樣譯才能使讀者清晰易懂,喜聞樂見。他可以也應該在無損基本原意的范圍內(nèi)進行必要的詞句加工,或略譯,或增譯,或作些必要的解釋。
(作者簡介:楊天笑,南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