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理論家張今:“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進本語言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進步,它的任務(wù)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現(xiàn)實世界的邏輯映像或藝術(shù)映像,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譯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笨稍诰唧w的翻譯實踐過程中,譯者就會發(fā)現(xiàn),隨著接觸的范圍逐漸擴大,要在跨文化翻譯中完好無損地做到再現(xiàn)原文風(fēng)格,準確傳達內(nèi)容的目標,存在一定的難度。
一、翻譯過程中遇到的障礙
(一)中西語言文字結(jié)構(gòu)本身引發(fā)的思考
漢代大文字家許慎,把漢字經(jīng)典描述為漢字六書說。所謂“六書”說,即漢字構(gòu)成的基本方式,分別為:象形說,指事說,會意說,形聲說,轉(zhuǎn)注說和假借說。隨后一些文字學(xué)大家提出漢字結(jié)構(gòu)的“三書”說“新三書”說,“新六書”說等。因此就漢字的結(jié)構(gòu)方式的翻譯,就會給漢語譯成英語的過程中設(shè)置了障礙。我們可以從下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據(jù)說大明王朝即將滅亡之際,崇禎皇帝對此一籌莫展,扮作百姓模樣跑出宮外測字。測字先生問測什么字,他說一個“友”字。測字先生道,尋常百姓無妨,若皇家測此字,不利,因為“友”字的草書寫法,與造反的“反”字相似,百姓造反,天下難寧。崇禎聞此,就說不是“友”字,而是“有無”的“有”字時,先生道,“有”字拆開,一部分可以組成大字,一部分可以組成明字,但大字少一捺,明字少一日——大明江山少了一半了,這于皇家就更不利了。崇禎越聽越怕,改說測子午卯酉之“酉”字,測字先生覺此字事關(guān)重大,把結(jié)果寫在紙上。崇禎接過紙,匆匆回到宮中,見上面寫道:“黃帝者,至尊也。酉字乃尊字砍頭去腳,江山社稷大勢已去。”如果將這種拆字的原因用英語的結(jié)構(gòu)形式,鑒于兩種語言結(jié)構(gòu)的差異,恐怕也很難做到兩者在意義和形式之間完美的結(jié)合。
英語,是由26個拼音文字組成,看不到任何與漢字構(gòu)成相似的形式,表音更多一些,在英語的字母組合中,其英語單詞的曲折變化,可從其詞形可以看出時、體、態(tài)、格、數(shù),比如通過附加前綴en-,a-和后綴-ment,-ness,-tion,-ance等方法構(gòu)成動詞、形容詞、副詞、名詞等。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那些借助英語詞語讀音相同或相近的雙關(guān)句子,漢語就無法譯成雙關(guān),有可能。
例如:Two young men established a beef-cattle station and called it “Focal Point.” When asked by their father why they had given is such a name, they explained: “Focal Point --- why, thats where the suns rays meet.”
兩個年輕人建起了菜牛牧場,起名叫“焦點”,當(dāng)其父親就為什么取名“焦點”這個名子時,兒子們答道“焦點,即光線聚集的地方”,而在兒子的這句話中,“suns rays meet 是sons raise meat 的諧音”,意思是“兒子養(yǎng)牛的地方?!?/p>
(二)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
翻譯離不開文化背景,因各國的宗教信仰、風(fēng)俗習(xí)慣、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千差萬別,要做到完全符合另一國家語言和社會背景等相對等的翻譯,的確有些難度,更多地反映在譯入語有可能會出現(xiàn)的詞匯空缺。
Alice:Sit down. Have a cup of tea.
Mother: I cant. Your fathers waiting in the car. Hes double parked.(Leonard Stern and Sydney Zelinka: $99,000 Answer)
愛麗絲:您請坐。喝杯茶吧!
母親:不行,你爸爸正在車里等著,他正違章停車。
按照美國的交通規(guī)則,在街道兩邊劃定的停車區(qū)里,汽車只能成單行??俊埯惤z的爸爸找不到車位,只好把車子停靠在別人的車旁,因而違反交通規(guī)則。如果把“double parked”譯成“違章停車”,讀者就不可能獲得原文作者所傳達的違章信息;如果譯成“雙停車”,大部分讀者可能不懂得其中的意思。有人把它譯成“他違章把車子??吭趧e人的車旁”,這種譯法充其量也不過是對原文的一種解釋罷了[1]。
在漢語的日常用語中,有些是一些耳熟能詳?shù)目陬^禪、俗語、習(xí)語和經(jīng)典故事傳說等,如要實現(xiàn)相似或?qū)Φ鹊姆g,可能失去原句所傳達的空間想象力、內(nèi)容細節(jié)和人物等,比如說曹操,曹操就到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s sure to come;閉門造車 Work behind closed doors;一箭雙雕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等。
(三)在文學(xué)作品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文學(xué)翻譯是翻譯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翻譯活動,在翻譯跨文化的文學(xué)作品中, 那些用特定的寫法如單詞拼寫、發(fā)音、、語法錯誤、地方方言等方法塑造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文化素養(yǎng)、家庭背景方面的著作,使翻譯受到很大的制約。
I love my love with an E, because shes enticing; I hate her with an E, because shes engaged; 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 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 her names Emily, and she lies in the East. ( 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這個例子是利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特色,給翻譯出了一道難題。董秋斯的譯文無視漢語讀者,在漢語譯文中夾雜英文單詞,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翻譯:我愛我的愛人為了一個E,因為她是Enticing(迷人的),我恨我的愛人為了一個E,因為她是Engaged (訂了婚了),我用我的愛人象征Exquisite(美妙),我勸我的愛人從事Elopement(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愛彌麗), 她的住處在East(東方)。
《中國翻譯》1996年第6期第18頁對這段話的翻譯是:我愛我的愛人,因為她很迷人;我恨我的愛人,因已許配他人;她在我心中是美人,我?guī)奖?,以避開外人;她名叫虞美人,是東方麗人。
馬紅軍以為“虞美人”和“東方麗人”的處理不夠完美,而且用“愛”和“人”這樣的同音同形字略顯牽強,于是又進一步改譯為:我愛我的那個“麗”,可愛迷人有魅力;我恨我的那個“麗”,要和他人結(jié)伉儷;她文雅大方又美麗,和我出逃去游歷;她芳名就叫愛米麗,家住東方人俏麗[2]。
以上從語言結(jié)構(gòu)差異、文化背景、文學(xué)翻譯的角度舉例說明了翻譯的局限性是普遍存在的。當(dāng)前,處在兩種文化氛圍下的翻譯工作者不僅要熟知來源語的詞匯語法等結(jié)構(gòu),把握原文作者的意圖,還要有較強的文化知識和跨文化差異的靈敏性,了解句子和詞匯的“弦外之音”,達到譯文的“中西合璧”的效果。當(dāng)面臨翻譯的局限時,不僅需要譯者的日常積累,還要有效地避開漢語和英語的糾纏不清的文字游戲和文化空缺,如果譯文不能完好無損地表達來源語的意境,可在認真比較后進行譯文的二次創(chuàng)作后,將原文的語言特點和信息內(nèi)容等以最佳方式傳遞給讀者,促進文化交流和溝通的作用。
[1]胡庚申.翻譯與跨文化交流:轉(zhuǎn)向與拓展——首屆海峽兩岸翻譯與跨文化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16-119.
[2]王文化.翻譯的概念[M].外文出版社,2007,220-221.
(作者簡介:巴達榮貴,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