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瑩
古人曰:扇子好清風,時常在手中;一時不在手,何處得清風!每逢夏至酷暑來臨,人們很自然地想起用扇子作納涼的工具。在扇面題詩作畫,或收藏書畫名扇珍品,更是華夏民族文化名入其樂無窮的盛事
扇子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工藝品,它與中國傳統(tǒng)的金石書畫相結(jié)合,深入到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中,成為一種內(nèi)涵甚豐的文化符號。中國的折扇是個妙物:正面能畫,反面能寫,集畫、詩、書法、篆刻于一體。扇骨也自有許多講究,材料各異不用說,還是雕刻藝術家們大顯身手的對象。
扇面書法歷史悠久,最早見于《晉書》記載:書圣王圣羲之曾為一老婦題扇,老婦每字售價百錢。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喜歡在扇面上題字作畫,許多著名的書畫大家都在扇上留下珍貴的書面作品,如王羲之、蘇東坡、唐伯虎、石濤、吳昌碩、徐悲鴻、齊白石等?,F(xiàn)在見到最早的扇畫實物是Ⅸ兩宋《畫冊》中的《柳橋歸騎圖》,保存在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里也珍藏有300多把元明清的書畫扇。歷代文人還喜歡在扇上書寫詠扇和題扇詩。唐代詩人杜牧有詩曰:“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樸流螢”筆觸細膩,意趣橫生。明代著名才子唐寅的扇畫《山房客至》清晰的畫面上題著一首小詩:“紅樹黃芳野老家,日高小犬呔籬笆。合村會議無他事……
古人曰:扇子好清風,時常在手中;一時不在手,何處得清風!每逢夏至酷暑來臨,人們很自然地想起用扇子作納涼的工具。在扇面題詩作畫,或收藏書畫名扇珍品,更是華夏民族文化名人其樂無窮的盛事。他們與扇子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留下很多佳話逸聞。
清代著名劇作家孔尚任非常喜歡收集扇子。他在寫作名劇(《桃花扇》的15個寒署里,桌上總是放著一把山東特產(chǎn)“魯縞”制的扇子,上面畫著桃花數(shù)朵,猩紅如血,每當寫到桃花扇時,他就會情不自禁地對之端詳一番。
藝術大師梅蘭芳,不僅在演戲中講究“扇子功”,平生也喜好收藏名扇,他收藏的數(shù)以百計的扇子中,大多是湘妃竹摺扇,唯有一把是圓形的絹面執(zhí)扇。這柄扇子是1924年5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在北平看了梅蘭芳先生演出的《洛神》后,親手所贈,扇面有泰翁的即興題詩。用孟加拉文和英文兩種文字書寫,十分珍貴。
現(xiàn)代國畫大師徐悲鴻極為喜愛扇面繪書,他制作的許多書畫扇珍品,被世人精心收藏。而他自己也精心收藏不少前輩書闡家的書畫扇珍品,清代著名畫家任伯年的扇面精品傳到他手中后,他愛不釋手,特意加蓋上“悲鴻生命”那方意味深長的收藏印。
著名掌故作家、補白大王鄭逸梅,受大畫家兼收藏家趙眠云的影響,也喜愛藏扇,并視扇為“書畫皆絕的珍品”。他一生中收集的扇子約有三四百把,其中不乏精品和珍品。他最為珍愛的一把是大學者章太炎書寫篆書和大畫家哭湖帆繪綠梅的書畫扇。他說:“這把扇子,不但是藝術上的珍稀品,又是精神上的紀念晶,”因為畫家吳湖帆是他的好發(fā),所以這把扇子成了他倆友誼最好的見證。
老舍先生平生也熱衷于收藏書畫扇,藏扇數(shù)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現(xiàn)代書畫家題詩作畫的扇子,亦有100多位名伶的扇子如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戲劇界名流的書畫扇,清末民初京戲舞臺上涌現(xiàn)過一大批杰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他們的名氣極大;然而,知道他們之中多數(shù)都能畫一手好畫的卻非常之少,他們遺留下來的作品也很難找到,這個矛盾使老臺很興奮,如果能收集一套名伶?zhèn)兊纳让?豈不有絕大的文物價值?這完全是一個新的系列!
四大名旦——梅、程、尚、荀四位先生都會畫,可是,老舍并不向他們求畫,他自己去收集,費很大的勁去淘換,這是樂趣!然后,出其不意,向表演大師本人出示這些作品,看著他們驚訝的樣子,老舍那份得意就甭提了。而且,就因為這個,他們之間的友誼又加深了好多。
梅蘭芳的琴師許蘭有一次贈給老臺一把梅先生畫的扇子,許蘭說這把扇子有著非同尋常的經(jīng)歷、很有紀念意義。原來,梅先生演《晴雯撕扇》時,必在上臺之前,親筆精心畫一張扇面,裝上扇骨,帶到臺上去表演,然后當場撕掉。演一次,畫一次,撕一次,露成了規(guī)律。許先生后來索性等散了戲偷偷地把撕掉的扇子撿回來,請裱畫師想辦法貼好。送給老舍的那把就是這么撿回來的。老舍大為感動,他為許蘭的細心和體貼人微麗感動,更為悔先生在藝術上的一絲不茍而贊嘆不已。老舍多次向朋友們出示這把扇子,當然,還要動情地講述梅先生畫扇面的故事。后來,老舍還不止一次地在演講里引用這個例子,他高度評價梅先生的認真、勤奮。
經(jīng)過十幾年的辛勤收集,老含先生收藏的100多位名伶的扇子足夠開一個名伶尉畫展,老舍晚年的一大愛好便是請他的文學朋友們來家中觀看這些扇子;作家朋友們也把這種參觀當成一種難得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