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872)
唐至明清時期禮法關系的互動
——以“殺人移鄉(xiāng)”和“親屬為人殺私和”為例
張 潔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872)
《唐律疏議》中的 “殺人移鄉(xiāng)”條與 “親屬為人殺私和”條從不同角度體現(xiàn)了封建國家對待復仇行為態(tài)度。 “殺人移鄉(xiāng)”條文的歷史沿革展現(xiàn)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封建國家對社會控制能力的增強以及法制力量的遞進,而 “親屬為人殺私和”條文代表的是 “親親尊尊”的禮制原則,其在封建社會一如既往的被貫徹執(zhí)行,體現(xiàn)了 “禮”的基礎地位。兩個條文不同的 “命運”,從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 “禮”與“法”的互動。
殺人移鄉(xiāng);遷徙;親屬為人殺私和;互動關系
《唐律疏議·賊盜律》第260條“親屬為人殺私和”和第265條“殺人移鄉(xiāng)”是兩個相互聯(lián)系且非常“有意思”的條文,這兩個條文從不同角度規(guī)定了當人被殺害時,被害者的子孫應該如何行為,其規(guī)定是極為詳細周密的,這兩則條文將被害者子孫的行為嚴格地限定在一條線上,即面對長輩親屬被殺害的情況,其應依據(jù)法律程序告官請求申雪,私和不究和私行擅殺都是法律所不允許的。前一條文積極地規(guī)定被害者子孫擅自私和時應受到的懲罰,而后一條文則將加害人移之千里之外,消極地避免復仇行為的發(fā)生。
移鄉(xiāng)避仇的思想最早可追溯于西周,《周禮·地官·調人》載:“凡和難,父之仇辟諸海外,兄弟之仇辟諸千里之外,從父兄弟之仇不同國。君之仇比父,師長之仇比兄弟,主友之仇比從兄弟。弗辟,則與之瑞節(jié)而以執(zhí)之。 ”[1](P138)由于史料有限,有關移鄉(xiāng)避仇的正式法律記載最早可見于晉朝的 《泰始律》中?!端螘じ德鳌酚涊d:
傅隆…晉司隸校尉,時會稽剡縣民黃初妻趙打息載妻王死亡,遇赦,王有父母及息男稱、息女葉,依法徙趙二千里外。隆議之曰:“‘……舊令云:殺人父母,徙之二千里外’,不施父子孫祖明矣。趙當避王期功千里外耳。令亦云:‘凡流徙者,同籍親近欲相隨者,聽之’……趙既流移,載為人子,何得不從,載從而稱不行,豈名教所許?如此,稱、趙竟不分,趙雖內愧終身,稱當沉痛沒齒,孫祖之義,自不得永絕,事理固然也。 ”從之。[2](P1022)
由此,從傅隆的“殺人父母,徙之二千里之外”的話中,我們可以推斷晉時已有移鄉(xiāng)避仇的法律規(guī)定。
南北朝時期沿襲了晉律的基本精神。南朝劉宋政權的法律規(guī)定,凡殺人遇赦,必移徙于兩千里之外,以防反殺事件的發(fā)生,凡流徙之人,其家屬可以自愿隨行。但劉秀之提出異議,以為“民敬官長,比之父母,行害之身,雖遇赦,謂宜長付尚方,窮其天命,家口令補兵。 ”[2](P1374)于是自大明四年起,凡屬民人殺官的情況,雖遇赦也要處以死刑,家屬充軍,子孫不得報復。
《唐律》中關于移鄉(xiāng)避仇制度的規(guī)定是系統(tǒng)全面的,《唐律·賊盜律》“殺人移鄉(xiāng)”條規(guī)定了移鄉(xiāng)避仇制度的主體要件、具體運作程序和違例之處罰。根據(jù)本條之規(guī)定,移鄉(xiāng)避仇之人必須是殺人應死而遇赦免死者。同時,條文還規(guī)定了有三類人在殺人后不必移鄉(xiāng),分別是天文生、婦人犯罪以及殺害對象為部曲、奴婢之人。這是因為古代天文之事涉及到國家機密,其事為國家壟斷,習業(yè)已成者,不作移鄉(xiāng)處置;婦人犯罪,依律不獨自流放,而部曲、奴婢地位卑賤,將其殺害者不同良人例。關于移鄉(xiāng)避仇的具體運作程序,《唐律》規(guī)定若為共同犯罪,則只移下手者和出謀劃策之人;若是工、樂、雜戶、太常音聲人等官賤移鄉(xiāng),則移鄉(xiāng)之后仍需保持其官奴的身份;若是私賤移鄉(xiāng),部曲則轉配于千里之外,而奴則出賣于千里之外。關于移鄉(xiāng)違例之處罰,凡是違反了殺人移鄉(xiāng)條的規(guī)定,不應移而移或應移而不移違法的,各處二年徒刑。
《宋刑統(tǒng)》關于殺人移鄉(xiāng)的規(guī)定,在繼承《唐律疏議》基礎上對其有一定發(fā)展,《唐律·名例律》“犯流應配”條規(guī)定:“諸犯流應配者,三流俱役一年。妻妾從之?!保?](P106-107)《宋刑統(tǒng)·名例律》“犯流徒罪”條完全繼承了《唐律·名例律》“犯流應配”條的規(guī)定,但在《名公書判清明集》中,我們卻發(fā)現(xiàn)了“已成婚而夫離鄉(xiāng)編管者聽離”的記載,該條具體內容為:“在法:已成婚而移鄉(xiāng)編管,其妻愿離者聽。夫出外三年不歸,亦聽改嫁?!辈⒂芯唧w案例為證:
今卓一之女五姐,元嫁林莘仲。續(xù)后林莘仲因事編管,而六年并不通問,揆之于法,自合離婚,而卓一之尚以半子為念,與議和離,立定文約,領去聘財四十五貫官會,有林莘仲批領,詹用知見,僉號分明,又有卓氏經官自陳一狀可據(jù)。林莘仲今復何辭乎?既受其官會,又許其改嫁,使卓氏已嫁他人,今其可取乎?林莘仲可謂妄詞,合行收罪免斷。[4](P353)
根據(jù)史料的記載,元時已經取消“殺人移鄉(xiāng)”的規(guī)定,“移鄉(xiāng)避仇”的意識依然存在?!缎探y(tǒng)賦疏通例編年》中記載:“天歷二年十月,刑部呈:移鄉(xiāng)之法,本為殺人應死,遇于天命,防其子孫互相仇殺,故移鄉(xiāng)千里之外,雖累經恩宥,亦不遣還。從各處依驗地理,遠近遷徙,但使離其巢穴,縱肆兇惡。 ”[5](P207)
元朝首次規(guī)定了命案中的經濟賠償原則,《元史·刑法志》中記載:“諸殺人應死,仍于家屬征燒埋銀五十兩給苦主,無銀者征中統(tǒng)鈔一十錠,會赦免罪者倍之。 ”[6](P1776)并且殺人移鄉(xiāng)之法逐漸演變?yōu)檫w徙之法。沈家本在《歷代刑法考》中談到:“《唐律》:諸殺人應死者,移鄉(xiāng)千里之外。按:后來遷徙之法本此。 ”[7](P259)元《典章新集·刑部·禁奸惡》“遷徙遇革不赦”條規(guī)定:“今之遷徙,即古者移鄉(xiāng)之法,給予流囚事理不同。 ”[8](P45)元時遷徙之法較唐宋時期的殺人移鄉(xiāng)處罰更為輕,據(jù)《元史》記載:遷徙之人,“驗所居遠近,移之千里,在道遇赦,皆得放還;如不悛再犯,徙之本省不毛之地,十年無過,則量移之;所遷人死,妻子聽歸土著。 ”[6](P497)
明清時期法律中已經沒有殺人移鄉(xiāng)的規(guī)定,但據(jù)《歷代刑法考》記載:“漢無流而有遷,亦謂之徙。時亦稱為流徙,而實非流。蓋皆死罪降減者也。北魏《獄官令》有流徙之文,則流與流徙不別。自北齊、北周,流列正刑,別無徙法。隋唐承之,而當時尚有徙者,殆臨時之處分,不為常法。自宋迄明,大略如是,至明別有遷徙之名,乃唐之移鄉(xiāng),與此不同。 ”[7](P254)《明志》中也記載:“以遷徙為流之屬,實則遷徙即唐之移鄉(xiāng),非流也。元天歷時定為此法,明因于元耳,非明創(chuàng)也。 ”[7](P259)由此可見,明清時期的遷徙與唐時的移鄉(xiāng)是一脈相承的,其內容為“去鄉(xiāng)一千里,杖一百,準徒二年。 ”[9](P1525)
提到殺人移鄉(xiāng),提到復仇,我們很容易將其與中國封建法律中的另外一個條文相聯(lián)系,即對親屬被殺時擅自私和行為的處理。該條文規(guī)定了在尊長被殺的情況下,卑幼擅自私和時要受到的處罰,并根據(jù)親屬關系的遠近,所受的處罰的輕重程度也是不同的。作為禮制“親親尊尊”原則的體現(xiàn),該條文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并未像“殺人移鄉(xiāng)”條文那樣逐漸被封建國家所拋棄,而是貫穿于唐至明清始終的。
《唐律疏議》第260條 “親屬為人殺私和”規(guī)定:“諸祖父母、父母及夫為人所殺,私和者流二千里;期親,徒二年半。大功一下,遞減一等,受財重者,各準盜論。雖不私和,知殺期以上親,經三十日不告者,各減二等。疏議曰:祖父母、父母及夫為人所殺,在法不可同天。其有忘大痛之心,舍枕戈之義,或有窺求財利,便即私和者,流二千里。若殺期親,私和者徒二年半?!蠊σ韵拢f減一等’,謂大功,徒二年;小功,徒一年半;緦麻,徒一年?!茇斨卣撸鳒时I論’,謂受仇家之財,重于私和之罪,假如緦麻私和,合徒一年,受財十疋,準盜徒一年半之類。雖不私和,知殺期以上親,經三十日不告所在官司者,各減前私和之罪二等……問曰:主人被殺,部曲、奴婢私和受財,不告官府,合得何罪?答曰:奴婢、部曲身系于主。主被人殺,侵害極深。其有受財私和,知殺不告,金科雖無節(jié)制,亦須比附論刑。豈為在律無條,遂使獨為僥幸。然奴婢、部曲,法為主隱,其有私和不告,得罪并同子孫。 ”[3](P274-276)
該條法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解:
第一,該律文出于《禮記》,《禮記·曲禮》記載:“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郊游之仇,不同國。 ”[10](P29-30)
第二,知殺不告的情況。此種情況構成要件有二:一是限于期以上親,二是限于三十日內知道親屬被殺害,但凡在三十日內告官者不得定為此罪。具體處罰是:知祖父母、父母及夫為人所殺經三十日不告者,各徒二年半;知期親為人所殺經三十日不告者,各徒一年半。
第三,與仇私和的情況。此罪無范圍及時間的限制,凡有私和的情況均按本律處罪,其中,不受財或受財較少者,祖父母、父母及夫為人所殺私和,各流二千里;期親為人殺私和,各徒二年半;大功親為人殺私和,各徒二年;小功親為人殺私和,各徒一年半;緦麻親為人私和,各徒一年。受財多者,各準盜論。
第四,奴婢、部曲在主人被殺時,若私和受財,不告官府,同子孫一樣處罪。
對于該條的實際執(zhí)行情況,《新唐書》卷118《裴潾傳》中有過一段描述:
(唐)穆宗即位……(裴潾)遷刑部郎中。前率府倉曹曲元衡杖民柏公成母死,有司以死在辜外,推元衡父蔭贖金,公成私受賕不訴,以赦免。潾議曰:“杖捶者,公柄也,官得施所部,非所部,雖有罪,必請有司,明不可擅也。元衡非在官,公成母非所部,不可以蔭免。公成取賄仇家,利公母死,逆天性,當伏誅?!庇性t元衡流,公成論死。[11](P3397)
《宋刑統(tǒng)》在繼承《唐律》精神的基礎上對其有所發(fā)展,明確了官府在促成雙方私和時所應承擔的責任?!端涡探y(tǒng)·賊盜律》“親屬被殺私和”條規(guī)定:“親屬被殺,受財私和,下民多不知法條,官吏或公然聽許。臣等參詳,請今后有犯此者,本人準律處分。如官司出意,教令私和者,減二等,容許者減三等。 ”[12](P279)
明清時期,親屬被殺子孫擅自私和行為的懲處繼承了唐宋以來的“受財準贓論”,但處罰稍有所減輕,流刑已被杖刑所代替,同時規(guī)定了子孫被殺,尊長與人私和時的處罰?!洞竺髀伞ば搪伞贰白痖L為人殺私和條”規(guī)定:“凡祖父母、父母及夫,若家長為人所殺,而子孫、妻妾、奴婢、雇工人私和者,杖一百,徒三年。期親尊長被殺,而卑幼私和者,杖八十,徒二年。大功以下,各遞減一等。其卑幼被殺,而尊長私和者,各減一等。若妻妾、子孫及子孫之婦、奴婢、雇工人被殺,而祖父母、父母、夫、家長私和者,杖八十。受財者,計贓,準盜竊論,從重科斷。 常人私和人命者,杖六十。 ”[13](P157)清代法律的規(guī)定同明律。該律文的規(guī)定在清代司法中是被嚴格執(zhí)行的,據(jù)統(tǒng)計,沈家本的《刑案匯覽》中有關“尊長為人殺私和”的案例有17個,先茲舉兩例如下:
《刑案匯覽》卷三十六夫被殺妻受賄私和復行首告:云撫題:李發(fā)枝等共毆李正身死,尸妻李李氏貪賄私和,例應擬流。嗣因李發(fā)枝等燒毀尸棺,該氏始行呈首。已在牌甲訪查稟報之后,未便照自首律免罪。將李李氏照知人欲告而自首減罪二等,擬杖九十,徒二年半,收贖。(嘉慶二十二年案)[14](P1903)
《刑案匯覽》卷三十六“事主毆死竊賊尸親私和”:吳永剛因李景幅行竊,登時追捕毆打致死。李景幅胞嬸陳氏受賄匿報。應依卑幼被殺,尊長私和律,杖七十,徒一年半。正犯止擬徒,再減二等,杖一百收贖。 (道光元年案)[14](P1904)
關于禮的起源,《說文解字》中將其解釋為:“履也,所以祀神致福也,起于神?!彼?,禮是祭祀鬼神,求得幸福的儀式。但是,根據(jù)學者們的研究,禮用于祭神祈福,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的事情。在原始社會,人們?yōu)榱藨c祝農業(yè)收成會舉行類似于宴會的慶?;顒樱谘鐣弦话阌叙佡浐统陥蟮男袨?。當這種活動被固定下來時,就會演變?yōu)橐环N儀式,包括禮物和禮儀兩項內容。禮物,即禮物的贈予;禮儀,即舉行贈予或報酬時的盛大節(jié)日。但是,這種贈予并非是無償?shù)?,接受禮物的人必須對贈與人予以報答,可以是物質上的回饋,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報答,比如宣誓效忠等,如果在回報方面做的不夠,就是違禮,也即違背了事實上的法律,回報人要受到一定的懲罰。所以,《禮記》中記載:“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10](P21)因而,初民社會的“禮”是與人們的物質生活行為共生的。
進入奴隸制社會以后,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建立,禮的性質由習慣準則開始轉變?yōu)檎沃贫群蛧业囊?guī)范,成為國家的根本大法,禮開始世俗化。西周時期,禮的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 ”[15](P2)這個時候的禮尚未有后世發(fā)展的那么完備,其性質與儒家所講的禮尚有區(qū)別。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征戰(zhàn),西周的禮已經不能有效地維持社會秩序,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高擎“禮治”大旗,對禮進行加工和改造,努力使之成為一切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從而使禮的含義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即用 “禮義”精神打造“禮制”形態(tài)。儒家所主張的禮是一個以倫常為中心,以父子親情為中軸,按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確定的人際關系網絡,其核心是“親親尊尊”,主要功能是“別貴賤,序尊卑”,其目的是區(qū)別家庭內部尊卑、長幼、親疏、倫理等級,從而成為君臣、父子、貴賤各等級應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即以等級制度和倫理制度為主干的禮治體系,推行的手段是以道德教化為主。
中國古代的法來源于刑,《說文解字》注曰:“法者,刑也。 ”《爾雅·釋詁》解道:“刑,常也,法也。”而“刑始于兵”,也就是法律起源于遠古的氏族戰(zhàn)爭?!哆|史·刑法志》記載:“刑也者,始于兵而終于禮者也。鴻荒之代,生民有兵,有蠭有螯,自衛(wèi)而已。蚩尤惟始作亂,斯民鴟義,奸宄并作,刑之用豈能已乎?帝堯清問下民,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故曰刑也者,始于兵而終于禮者也。 ”[16](P573)中國法律之所以起源于氏族之間的戰(zhàn)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戰(zhàn)爭是一種集體行為,為了取得勝利,需要有嚴明的紀律,需要制定嚴格的軍事法律來約束每一個成員的行為。夏啟討伐有扈氏時也頒布軍法說:“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其非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 ”(《尚書·甘誓》)
初民社會,禮與刑均屬于治理邦國之經略,反禮則觸刑,觸刑則要受罰,禮法關系極為密切。中國最早的禮法對立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法兩家的對立,儒法兩家對社會秩序的看法以及維持社會秩序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儒家主張以禮治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而法家則強調治國之道,重在賞罰,賞在勸善,罰在止奸。“圣人之為國也,一賞,一刑,一教?!保ā渡叹べp刑》)如果 “有賞不足以勸,有刑不足以禁,則國雖大必危。 ”(《韓非·飾邪》)
但是,禮治法治只是儒法兩家為了達到其不同的理想社會秩序所用的不同工具,儒法兩家均是以維持社會秩序為目的,因而在本質上并非是水火不容的,這就為漢朝儒法合一提供了基礎。西漢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以禮治思想為指導,吸收了法家主張,重新把禮與法捏合在一起,認為禮與法、法與刑不可偏廢?!笆ト酥螄玻瑒罩铝蠲裼兴?,有所好然后可得而勸也,故設賞以勸之。有所好必有所惡,有所惡然后可得畏也,故設罰以畏之。既有所勸,又有所畏,然后可得而制?!保ā洞呵锓甭丁けN粰唷罚拇艘院?,禮與法開始融為一體。禮法合并,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至唐逐漸形成,在唐律中得到最好體現(xiàn)。《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解云:“唐律一準于禮,得古今之平,故宋時多采用之,元時斷獄亦每引為據(jù)。明洪武初命儒臣,同刑官進講唐律,后命劉惟謙等詳定明律,其篇目一準終于唐。 ”[17](P125)禮法合一形成于唐,禮法精神和禮法制度、禮法實踐的高度統(tǒng)一則在宋、元以后,明清兩朝前期尤盛,成為傳統(tǒng)中國特有的法律現(xiàn)象。
本文所論述的兩則條文均與古代復仇行為相聯(lián)系。瞿同祖先生在《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中,對國家關于復仇行為的態(tài)度有一個簡短的總結:“一方面覺得國法所在,不能任子孫隨意私自報復,另一方面卻又受了禮經父仇不共戴天的影響,認為父母被人殺死,子孫不告官請求申冤而私自和解,實非人子之道。違法報仇,尚不失為孝子之心。從倫理上來講,并不為非,私自和解便是忘仇不孝。所以前者還情有可原,常得社會上的嘆許和法外宥減;后者則大悖孝道,將為社會所齒冷,法律所不容了,實受社會和法律兩種制裁。 ”[18](P101-102)因而,復仇行為是“親親尊尊”的禮治與“賞罰分明”的法治的矛盾統(tǒng)一體。《唐律》“殺人移鄉(xiāng)”條顧及了被害人家的復仇愿望,規(guī)定了移鄉(xiāng)制度適用的對象、適用程序和違例之處罰,代表了法律的適用;“親屬為人殺私和”則從尊卑親疏的倫理原則出發(fā),論述親屬被人殺害私和時的處罰程度,親屬互殺時該告與不該告的情形,更體現(xiàn)了禮治的內涵。
從唐宋的“殺人移鄉(xiāng)”到元明清時期的“遷徙之法”,再到“遷徙之法”的廢止不用,在這一歷史沿革的過程中,我們能清晰感受到國家對復仇行為態(tài)度的轉變。唐宋律中,用“移鄉(xiāng)千里外”的方法使死家的親屬和殺人者分開居住,以避免他們同在一個地方居住容易產生矛盾和摩擦,成為當?shù)夭环€(wěn)定的因素。從這一規(guī)定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統(tǒng)治者采用了一種規(guī)避的方法來模糊他對復仇問題的態(tài)度,既沒有對復仇給予肯定也沒有對其給予否定。明清時期取消“殺人移鄉(xiāng)”的條文,但清代條例上有“兇手遇赦,子孫不得私自復仇”的規(guī)定,其用意是與殺人移鄉(xiāng)立法是相同的,即“一是使無尋仇的機會,一是以法律的力量禁止再向已受國法制裁的私人尋仇,由消極而積極的過程也可以看出法律力量的增進。 ”[18](P92)
如果說“殺人移鄉(xiāng)”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動態(tài)演變體現(xiàn)的是國家法律力量的遞進和國家對社會控制的增強,體現(xiàn)的是國家對復仇行為的態(tài)度由“矛盾到明確違法”的變化,那么,“親屬為人殺私和”條的規(guī)定則體現(xiàn)的“禮”是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以一個“靜”的姿態(tài)實現(xiàn)對社會的全面控制。在這一靜一動的對比中,我們可以隱約體會到禮與法之間的微妙關系。
[1]周禮[M].呂友仁,李正輝 注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梁]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錢大群.唐律疏議新注[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名公書判清明集[M].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5]元代法律資料輯存[M].黃時鑑 輯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6][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9.
[7][清]沈家本.歷代刑法考[M].鄧經元,駢宇騫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
[8]曾代偉.蒙元流刑考辨[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4(5).
[9][清]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0]禮記[M].李慧玲,呂友仁 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11][宋]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2][宋]竇儀,等.宋刑統(tǒng)[M].吳翊如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13]大明律[M].懷效鋒 點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4][清]祝慶祺.刑案匯覽[M].楊一凡 點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5]陳戌國.禮記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3.
[16][元]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7]江慶柏,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18]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ite and Law:Evolution from Tang to Ming and Qing Dynasties——with example of“Sharen Yixiang”and“Qinshu Wei Ren Sha Sihe”
ZHANG Ji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iejing 100872, China)
Two provisions in Tanglü Shuyi (Criminal Codes of Tang Dynasty and Its Interpretations)reflect feudal Chinese authorities'attitude toward revenge:one is “Sharen Yixiang” (migration of the absolved killer to avoid revenge),and the other is “Qinshu Wei Ren Sha Sihe” (No privat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victim family and the murderer).The provision of “Sharen Yixiang” reflects the legal principle;its historical change shows feudal states'increasing control capacity and legal development along with social progress.The provision of “Qinshu Wei Ren Sha Sihe” is a ritual principle of “Qinqin Zunzun” (Love the beloved and respect the respectable);its constant abidance through the dynasties is a sign of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rites in the feudal society.The different “destinies” of the provisions to some extent show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law and rite in the feudal ages.
Sharen Yixiang;migration;Qinshu Wei Ren Sha Sihe;interaction
D929
A
10.3969 /j.issn.1674-8107.2012.03.022
1674-8107(2012)03-0131-06
2012-03-27
張 潔(1986-),女,山東高唐人,2010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法制史研究。
韓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