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課程教育改革的目標是中學教育要從應試教育逐步走向素質教育,而且這一提法也實行了很多年。歷史教學如何提高效率、如何轉變,這需要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從各個方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提高教學效率;也需要老師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在提高教學質量上下工夫。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借鑒歷史
什么是歷史的使命?歷史的使命在于向學生介紹人類歷史上的一切先進的科技成果,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他們能夠用歷史的、發(fā)展的觀點去解釋當今社會中的一些現(xiàn)象的能力。但是,目前的中學歷史教學卻呈現(xiàn)出一種相反的景象。老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重視考試,輕視學生學習能力,缺少對學生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更有甚者,至今還在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完全偏離了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因而,我們很有必要在這里探討中學歷史課程應該如何講授,老師應該如何提高課堂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一、強化歷史教學理念
(1)歷史課堂教學所尋求的基本是:在老師的講授下,學生對歷史的分析和認識,因而歷史教學的整體目標可以說是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能力為基礎,并把歷史思維辨析能力看做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從而把歷史教學的基本模式由注重傳授知識的類型(“一言堂”)轉變?yōu)閺娬{發(fā)展思維的類型(“多言堂”)。
(2)掌握歷史教學活動的方法,這個方法強調的是通過學生對歷史的親身感受、認真了解和徹底認識,側重于使學生掌握探究歷史的具體方法,經過師生對各種歷史資料的運用,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3)組織歷史教學活動,這種活動不能只注重形式上的奇特,而要注重于學生學習歷史時其思維活動的能夠得到具體的操作,尤其要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自覺性、活躍性和獨立性,注重學生對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4)展開形式多樣的歷史教學活動,要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學生通過對歷史的探究學習,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分析和理解當今的社會問題,使學生學會思考未來人類的發(fā)展和人生的價值。
二、加強理論與實際的匹配
在新課改的條件下,我們既要關注當今現(xiàn)實生活、人文文化情感的提升,又要關注因現(xiàn)代科技所帶來的各方面危機的問題。歷史學其實是和社會生活中的生產、生活、社會現(xiàn)象密切相關和相連的。因此,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如何在教學中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用以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運用意識,是歷史教學中老師要研究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教學中理論與實際的相互聯(lián)系,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看:
1.對“歷史是只是研究過去”傳統(tǒng)觀念的改變,讓學生感受到歷史與當今世界的結合
歷史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例如,在講授《京杭大運河》這一內容時,我會這樣導入:我們班有哪些同學聽說過我國古代的一條重要的人工運河?它叫什么名字?當時有近三分之二的學生舉手;接著我說,又有誰知道這條運河的作用呢?同學們紛紛述說。進而我直接切入主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堪稱為“古代人民的智慧”——京杭大運河。這樣一下子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認識到了古代京杭大運河的作用,也知道了當今京杭大運河的現(xiàn)狀和作用,求知欲被激發(fā)了,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瞬間被縮短了。
2.通過借鑒歷史,分析當今的時事熱點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尤其是人們普遍關注的一些“熱點”,它們的形成不是瞬間的,而是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在教學中如能適時地引入一些國內外“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古今對照”、“中外比較”,將會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促使他們開動腦筋,學會從更深更廣的角度思考問題。例如,在講授《“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一課時,我向學生介紹美國曾多次向臺灣出售武器, 以此揭露美國企圖阻止中國統(tǒng)一的陰謀,大膽設想如何解決臺灣問題。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兩個方面思考,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維護祖國統(tǒng)一是每一位中國人的責任, 任何分裂祖國的陰謀都是不會得逞的,和平統(tǒng)一是最有效的途徑。
3.把歷史知識與本地實際相聯(lián)系,加強對本地歷史的了解
例如,在講授“元朝建都北京”這一內容時,我會向學生介紹北三環(huán)和北四環(huán)之間的元大都遺址,并且介紹了元朝建都北京的史實情況,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形成了進一步探討的氛圍,也激發(fā)了學生前往元大都遺址公園的熱情。
總之,在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第一,要自然聯(lián)系,不能牽強附會;第二,要注重學生對歷史基本知識的掌握,不可本末倒置;第三,講授內容時,要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符合學生學習階段特點的現(xiàn)實問題;第四,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第五,培養(yǎng)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韓久林.中學歷史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考試周刊,2011(29)
[2]夏子賢.中學歷史教學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鄭慧日,陳雅.中學歷史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浙江史學論叢(第一輯),2004
[4]馬惠琴.課改后初中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浙江史學論叢(第一輯),2004
[5]陳月霞.激活歷史課堂教學的幾點做法.浙江史學論叢(第一輯),2004
[6]霍益評等.讓教師走進研究性學習.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董培(1980.4-),女,本科,職稱:中教二級,單位:北京市海淀區(qū)知春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