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寬宏
我們家離長江只幾公里,但我們縣志上還是說我們那里缺水。我“冠履不暇,棲遑外土”,走過一些地方,像我們那里有那么多河的地方并不多。我們那個自然村叫洪小莊,不大,五六十戶人家,前后就有兩條河。河邊有柳,當然是靠村子的這邊才有,對岸光禿禿的,岸上原是大片的農(nóng)田,無景可觀。小時候,“五九”、“六九”時節(jié),只要有空閑,總喜歡從河壩上繞到對岸去“隔河看柳”。河邊有柳,柳后有竹林,竹林后有人家,那是我家。我從小就愛幻想,想象有一天我家有錢了,蓋紅磚青瓦的房子,再有這河水碧清,柳絮輕揚,竹影斑駁的景致襯托,生活于其中,是很有詩情畫意的。我們那里每一個村子里都有這樣的一兩條河。人們總喜歡傍著一片水棲息過日子。從一些地名,如“三步兩張(座)橋”、“李橋”,如“六河”、“雙河”等等,從這些以橋和河命名的地方可以看出,我們那里是河網(wǎng)交錯,并不缺水的。
我們那里的河確實很多,每年夏天都有會水的或不會水的被淹死的傳聞,因此也就有了七月半放荷花燈超度淹死鬼亡魂的習俗。河中物產(chǎn)也豐富,有藕蓮、菱角,有魚、蝦、蟹、螺。這些物產(chǎn)對我的故鄉(xiāng)是有恩惠的。但是,這些河的規(guī)模不大,大都還是一片死水,不能夠擔負防洪、排澇、抗旱、降漬、航運的諸多職責。這或許就是缺水的含義?我們那里我原本以為較大的河,我們縣志上卻稱為“溝”,而且還是小溝。
說我們那里缺水,是什么原因呢?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的家鄉(xiāng)為了實現(xiàn)“沙土栽秧”的夢想,開挖了一條叫“紅旗河”的通江大河,因此我似乎懂得了“缺水”的含義。
紅旗河挖通后,又疏浚治理了原有的那些河,我們那里缺水的面貌得到了改觀,江水和河水溝水連成一片,故鄉(xiāng)人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潮漲潮落的景致了。
可是,上次回了趟家,景況卻令我大吃一驚。我家門前的這條河還有些水在流動,可北頭的那條河卻見了底!聽說故鄉(xiāng)原本一年到頭都有水的河,現(xiàn)在很多都像我家北頭的這條河一樣,每到枯水季節(jié)都會見底。見底的河是什么物產(chǎn)也沒有了。要吃水產(chǎn)品,只好到市場上去買了。但常言道:吃魚沒有起魚樂。
水都流到哪里去了?流到紅旗河流進長江里去了?故鄉(xiāng)人都忙于務(wù)工經(jīng)商賺錢而忽視河道的拓浚了?興旺的各類企業(yè)用水量增加河水不夠用了?我呆站在河邊心里不是滋味,隱約地也就理解了縣志上說的缺水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