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紹新
雨趣
□ 陳紹新
“燕剪輕陰拖水榭,鶯翻嫩雨濕蘭亭”。清初自號迦陵的陳維菘筆下的雨不僅鵝黃細瘦,鮮嫩香酥,撩人情思,似乎還能品出他春末夏初獨處幽處,思接古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一種感覺??此萍冏匀坏臓顟B(tài),但其中確實蘊藏著某種懷古的情感,隱隱透出一種對于故國的耿耿留連。
一向自視為大明遺民的朱彝尊,雖懷有國破家亡的傷痛,然終究天賦文人之性,時見遠近青黛,春雨濕潤,卻也按捺不住欣喜,一任靈犀耕耘宣紙春色,為后人留下“十里浮嵐山遠近,小雨初收,最喜春沙軟”的文字。用心讀他的文字,你不難咂摸到一種中國畫的韻味,它分明是一幅水墨,古典而意蘊襲人的佳構(gòu)。當然,最好是在小酒微醺時來賞鑒,那味道才是最正宗的。
而納蘭性德的春雨又別有千秋,性靈得叫人心顫,細瘦得不勝春寒,卻又以幾分涼意去挑逗曉夢未醒的初蟬,侵擾約略紅肥的春色,并不惜碾取名卉的落英作大地的衣裳。讀納蘭性德的詞句,恍惚誤入楊柳岸畔桃花塢,總覺得灼灼而燃的桃華里,隱隱顯示美麗的伊人,隱隱透出古典詩詞的詠誦聲,屏息細聽,恰好是納蘭性德詠春之詞:“嫩煙分染鵝兒柳,一樣風(fēng)絲,似整如奇欠,才著春寒瘦不支。涼侵曉夢輕蟬膩,約略紅肥。不惜葳蕤,碾取名香作地衣?!蹦懵牭眯膭樱讲饺雺]去覓,東風(fēng)習(xí)習(xí),薄嵐輕裊,桃華含笑含怯,不知詠者在何處。但見一派陽春視象,很是抓人眼球。
文人筆下的雨總是帶有感情色彩的,可以調(diào)動人的喜怒哀樂,令人鼓琴而歌,抑或垂淚而嘆。曹雪芹在《紅樓夢》四十五回寫到:“這日傍晚,忽就下起雨來,雨滴竹梢,更覺凄涼。林黛玉遂作《秋窗風(fēng)雨夕》詞:……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fēng)雨助秋涼。助秋風(fēng)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續(xù)……不知風(fēng)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毕雭硎悄菚r的秋雨也太淅瀝纏綿,引發(fā)了瀟湘館那位寄人籬下的女子對于身世的傷痛,使她無法安眠,追憶往昔而珠淚滾滾,令人不忍續(xù)讀。難怪曹雪芹要捫心自問:“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其實風(fēng)雨無常,只是自然現(xiàn)象,并不關(guān)聯(lián)人事。但在不同時代,不同經(jīng)歷,不同心緒的人的感覺里,似乎各有不同的意蘊和意趣。春雨、秋雨,可以喚起人的思古之情,對于舊事的鄉(xiāng)愁抑或心殤,對于自然的禮贊,勾起人對田園生活,對某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望的想往。
其實一個人只要看破了名利得失,一切隨緣,世俗的煩惱、憎恨、抱怨,自然也如過眼云煙。所有的雨,高吟抑或低誦,便都是美麗的天籟,可以激發(fā)人的詩情畫意,賦人一份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樂趣。我喜歡看雨中傘花流動的色彩,也喜歡聽雨敲竹篁的清音,也許雨才是自然真正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