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瓊 (西藏日喀則地區(qū)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857000)
?
犏牛瘤胃臌氣病的診治
邊瓊 (西藏日喀則地區(qū)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857000)
2012年4月23日,日喀則市東嘎鄉(xiāng)雪沖村某戶4頭犏牛陸續(xù)出現肚脹,病畜呆立拱背,腹圍擴張,左肷部位突起,按壓腹壁緊張而有彈性,聽診發(fā)出鼓音,表現不安,回頭顧腹,后肢不時地踏地,心跳加快,出汗明顯,流誕,口流白沫,聽診瘤胃蠕動減弱。在病畜倒地不起的緊急情況下,該戶主主動向筆者打電話求請給動物就診,根據以上臨床癥狀,再結合某戶飼養(yǎng)員口述的發(fā)病前飼喂和采食以及現有的環(huán)境分析,此病診斷為瘤胃臌氣病。
春季由于飼草結構發(fā)生變化,飼養(yǎng)管理不當等因素,臨床上經常出現犏牛瘤胃臌氣的病例。該病多發(fā)生在經過冬季干飼而轉入初春首次青飼或放牧時,犏牛采食大量易發(fā)酵飼草而引起的,如幼嫩多汁的青綠飼料或牧草,特別是肥嫩青草、豆科類植物紫云英、苜蓿草等,或變質飼料。也有的是由于誤食毒草或過大量不易消化的豌豆,油渣等引起的。此次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是犏牛已喂過長期水中泡過的菜籽油餅、泡水蘿卜,后又偷吃大量已發(fā)芽的馬鈴薯,從而食物在瘤胃中未能及時消化,積食發(fā)酵,最后導致瘤胃臌氣。
犏牛發(fā)病后,瘤胃內容物大量產氣,常在采食后迅速發(fā)生臌氣,病畜呆立拱背,腹圍擴張,左肷部位突起,按壓腹壁緊張而有彈性,叩診發(fā)出響亮的鼓音。病畜表現不安,回頭顧腹,后肢不時地踏地,食欲、反芻、噯氣停止,舌伸口外,口中流白沫,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出汗明顯,體溫無明顯變化,聽診瘤胃蠕動音出現前期增強、后期減弱,出現排尿、排糞姿勢,但排不出排泄物等典型癥狀,如不及時治療,多會窒息而死亡。根據犏牛的采食情況和典型的腹部擴張,聽診呈鼓音,既可作出診斷。
3.1 物理治療法促噯氣 用長30~35cm粗細均勻的樹干橫置于患畜口中,兩端拴上細繩,通過兩側的角根固定耳后,患畜拉至前高后低的斜坡上站立,配合按摩瘤胃,以促進蠕動、噯氣,達到排氣目的。也可以采取長1.5~2m左右的一桿圓錐形木棍橫置于腹部下,木棍兩端分別兩人抓緊,并前后輕微推動,同時有步驟地往上抬動數次,以有利促進瘤胃蠕動,達到排氣目的。
3.2 土方及針灸療法 在沒有藥物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當地資源進行治療。方法是首先山根穿刺放血40~50ml;其次在犏牛的百會、脾俞和尾尖穴位上進行針灸治療;再次大蒜100g(搗碎如泥狀),45~50℃白酒80ml與水混合后一次灌服病畜,或者采取清油500ml加上食用鹽60g,再加溫水500ml混合后一次灌服,此法既簡單、省錢、療效可靠。
3.3 手術放氣并制酵 對于較重的瘤胃臌氣的病例,應立即采取穿刺放棄,迅速排除瘤胃內的氣體,否則會有窒息危險。方法一:用胃導管插入排氣;方法二:用套管針穿刺放氣,先對穿刺部位剪毛消毒,于左肷部穿刺,最后將套管針芯拔出,排出氣體,但要注意排氣時速度宜慢不易快,以免引起急性腦貧血。并由套管針孔內注入一些制酵劑,如硫酸鎂容液40~50ml 或松節(jié)油50ml,療效更好。
3.4 藥物制酵 根據患畜的體況,將10~15g的大黃蘇打片研磨與500~800ml的清油混合后一次性灌服?;蛉斯}500g、碳酸氫鈉20g、酵母130g混合加水1800~2000ml一次灌服,并對瘤胃部位進行人工按摩,此法對泡沫性臌氣治療效果好。
3.5 瘤胃興奮藥、促反芻、消氣脹 為增強瘤胃蠕動機能,胃復安,內服為25~30mg/次,同時靜注10%靜注氯化鈉溶液500ml+安痛定40ml,一般2次/d用藥為佳。
犏牛瘤胃臌氣病可防可治,犏牛不同于其他牲畜,平時采食量大,尤其是放牧時容易發(fā)生該病,在實際生產中應加強飼養(yǎng)管理,一旦出現犏牛瘤胃臌氣時,應及早治療,如果是原發(fā)病,在臨床中以排氣、制酵、消沫和恢復瘤胃蠕動為原則,針對不同的病情,可采取恰當的療法。如果是其他疾病的繼發(fā)病,應正確對原發(fā)病進行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通常情況下,犏牛過食、勞役過度而引起瘤胃臌氣時,在正確排氣、制酵的常規(guī)治療前提下,病畜要適當牽遛,防止起臥摔傷,病愈后2天內不宜喂飽。
為了防止發(fā)生本病,應不喂或少喂難易消化的飼料,不喂霉敗草料、帶露水未干的草料和未煮的馬鈴薯及長期水中浸泡的蘿卜、豆科種子、各種塊根植物的莖葉,特別是要注意做到飽后和勞動中給予適當休息,對役用犏牛最好反芻一段時間后進行使役。
(2012–06–08)
S858.23
B
1007-1733(2012)09-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