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對吳門篆刻宗師顧苓的生平、印壇地位、其著作《塔影園印稿》及其遺印的概況進行了介紹。隨后,列舉多個實例分析其朱白文印的風格特點,指出顧苓刻印意在仿漢,實則學文氏,是“熟后生”,創(chuàng)新較少。但在吳門篆刻史中,顧苓仍是承前啟后的一代宗師。
關鍵詞:吳門 篆刻 顧苓
盡管文人刻印可以上溯到宋代米芾,元代吾丘衍、趙孟頫、王冕,但真正形成風氣的是明代吳門的沈周、文徵明、唐寅、陳道復等。到了文彭這一輩,文人治印風氣大開。文彭開創(chuàng)了我國印學史上的第一個篆刻流派“三橋派”,也稱“吳門派”。吳門篆刻在明萬歷年間盛極一時,當時五大篆刻流派中除休寧朱簡一派之外,其余都與吳門有關。如“雪漁派”“泗水派”的開派人物何震與蘇宣均是文彭嫡傳;“婁東派”創(chuàng)始人汪關雖為徽籍,但他久居太倉,亦屬吳門。因此,明代吳門篆刻影響廣大,意義深遠。吳門派篆刻,開文人篆刻先河,在篆刻書意、章法、刀法上均有突破,效仿者遍及天下,得真?zhèn)髡吡攘葻o幾,顧苓則是公認的“得文氏之傳”,系文彭之后吳門篆刻的又一宗師。
一、顧苓生平簡介
顧苓(1609年-?),字云美,號濁齋居士,明末清初長洲(今蘇州)人。主要活動于崇禎至康熙年間(1628-1722)。據(jù)陳去病《五石脂》:“見有顧孝婦陸氏墓碑文……孝婦陸氏者,吳江(應為吳縣——筆者注)顧云美室人也,諱宜,字山淑。長洲陳墓鎮(zhèn)人,氏少顧子六歲,壬申年十八,婦顧子?!蓖浦?,顧等出生于1609年。明亡后購文彭(三橋)之子文肇祉塔影樓遺址于虎丘山麓,隱居不仕。俗客來訪,輒趨避竹林中。他是大明遺老,心懷故舊,在其《三吳舊語》中有自況:“苓生長江南,家傳素業(yè),目不辨風云之色,耳不察金鼓之音,足不諳步伐止齊,手不勝干戈矢石,遭時喪亂,放廢山阿,采拾舊聞,流連往帙?!?/p>
顧苓工詩文,書法擅行楷,尤精篆隸,對古文、漢代碑版頗有研究。與鄭簋為近鄰,交往甚密。其隸書取法《夏承碑》,行楷宗趙孟頫。乾隆時修撰的《蘇州府志》記顧苓:“少篤學,尤潛心篆隸。凡金石、碑版及鼎彝、刀尺、款識、蟲魚、拼科之書,皆能誦。晚而篆隸益精,臨幕秦漢銅章、玉印,見者以為不減吾衍、文彭。”
顧苓治印瓣香三橋,遠法秦漢,但不貌似只求神理,于工整中求意趣。他的篆刻在清初首屈一指,風格秀勁古拙,自然天趣。后人稱他為“塔影園派”。文集有《金陵野鈔》十四卷、《三吳舊語》一卷、《卜居集》一卷、《斜陽集)一卷、《塔影園集》(手抄本,不分卷)等。
顧苓不僅是位篆刻大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將自己在詩文書畫的才華,嫁接到篆刻上來,使篆刻之花開得更加艷麗,成為與書、畫鼎立的一門藝術。他倡導出頗具影響的地域性印學流派——“塔影園派”,至今仍為蘇州印壇津津樂道。
二、顧苓在印壇的地位——承前啟后(“三橋派”的傳承人,“塔影園派”的創(chuàng)始人)
文徵明、文三橋父子創(chuàng)造的吳門派篆刻,是文人篆刻上的第一個流派。后人奉為金科玉律,效之者遍天下。他二人的風格,白文遠師漢私印,朱文傳承元朱文,然而極富創(chuàng)造,無論是書意、章法、刀法均有突破。
顧苓治印一心瓣香文氏,在《塔影園集》中有顧苓為文彭之孫文震亨所作的“行狀”,自稱“彌甥”。并且顧苓在《先處士府君行狀犬》中云:“不肖因得從外祖(文震孟、文震亨)膝下見諸長者,異日諸長者或為國柱石,或為鄉(xiāng)楷模,皆不肖兒時撰杖履、乞棗栗以從者也。”由此可知,顧氏刻印的家學淵源與文氏家族有關,所以其印風恪守文彭一脈可謂順其自然。嘗作《武英殿中書舍人致仕文公行狀》、《文公子傳》等,為文氏家族樹碑立傳。清初周亮工曾求顧苓仿文氏作牙章十余方,見顧子治印之家法。故云:“今日作印者,人自為帝,然求先輩典型,終當推顧苓……作印得文氏之傳?!?/p>
清代中期汪啟淑在《續(xù)印人傳》中亦多處提到顧苓的影響。蘇州矯毅老篆刻家對吳門印人素有研究,他認為文彭、顧苓二人為“吳門派”的正副二將,確為中肯。
然而,創(chuàng)始者文三橋本人未鈐印譜傳世,原印又流傳極少,(現(xiàn)在所見到的三橋印、三橋印譜,大都是后人仿作,不是真的。)所以明末清初,要學三橋派的人因未見和少見文印,便都師從顧苓,從他那里得到真?zhèn)?。因此,顧苓是“三橋派”的傳承人。加上他自己的?chuàng)新改造,最終又開創(chuàng)了“塔影園派”,成為“塔影園派”的創(chuàng)始人,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三、顧苓的《塔影園印稿》及其遺印
吳門派篆刻大家們對自己的藝術成果,一般僅自留稿本于家,未與世人見面。四五百年來,印譜在兵燹、蟲蛀、霉爛,或作為廢品賣掉。遺印也在兵燹中被焚毀,或在水侵、土蝕中損壞,或被人購到后將名家刻的印文磨掉改刻。文三橋、顧云美、陳陽山、楊龍石等的原作早已泯滅得所剩無幾了。顧苓曾做《塔影園印稿》一集,但目前已經(jīng)散佚。查汪啟淑撰《續(xù)印人傳》,在羅樹萱(少甫)傳記中:“少甫工篆隸摹印,師承秦漢,尤愛顧云美譜蒼秀古雅詢足珍賞。”可知《塔影園印稿》該時尚存于世上。但乾隆距今又隔二百多年,是否還存世上或流散何處?已難尋覓?!端皥@印稿》可能在清代中葉尚未滅盡,因清嘉道時楊龍石及道咸時王云(石香)等著名篆刻家刻的印,邊款上刻著“仿塔影園主人法”的句子。但是他們摹仿的參考物是印譜還是印章?也無法猜測準確。
顧苓的遺印,清代嘉慶時吾吳甫里陳星泉、陳懋淦父子二人覓得顧苓自用印白文“顧苓之印”、朱文“云美”二印,載《樹諼齋集印譜》中。道光時吾吳虞山顧湘(翠嵐)收集到白文“楓落吳江冷”“空谷幽蘭”,朱文“老樹空庭得”“渺渺兮予懷”四印,這四印鈐拓在《小石山房印苑》上?,F(xiàn)代杭州人高時豐(魚占)收集到顧苓為昆山徐乾學(健庵)刻的朱文“傳是樓”一印,載《樂只室印譜》中。以上各印除“傳是樓”一印藏上海博物館可以見到之外,其余各印又無跡可尋了。
四、顧苓治印的獨特風格
吳門派篆刻藝術的特征,除內(nèi)容上增加詩文佳句賦予書卷氣、篆體上采用漢印繆篆及趙子昂圓朱文并在筆劃上賦予書法意趣外,主要表現(xiàn)在刀法上:用切刀法,尤以圓切為主,有時亦輔以沖刀。這種刀法,文氏之前,蘇州地區(qū)早已發(fā)明,至文氏父子提倡尤烈,并傳至如皋、安徽、浙江及全國各地。
顧苓是多才多藝的文藝家,他將詩文書畫的才華,都嫁接到篆刻的枝干上,使篆刻一技從實用品升華成為藝術品,與書畫三足鼎立,在明清印壇造成極大影響。
1. 顧苓的朱文印
(圖一)朱文“渺渺(渺字古作眇)兮予懷”印。第二個渺字,用二短劃來代替,避免了重復。渺字上“少”的一撇拖長,與二短劃融合,五字印文化為四字,給人以勻稱感。刀法上,采用圓切刀,外方里圓,顯得既挺拔又古樸。 印的邊框處理得也很巧妙:上下二條邊細,左右二條邊粗。細的邊易斷,斷了顯得古樸。粗的邊不易斷,顯得很挺拔,線條產(chǎn)生粗細對比,并加強了印的整體感。
(圖二)“傳是樓”印是顧苓為昆山文學家徐乾學刻的藏書樓印。此印刻法仿照文彭所作“文彭之印”“七十二峰深處”等元朱文印風格,且工穩(wěn)過之。筆畫雖然細,但瘦硬挺拔。刀法上采用沖、切結(jié)合。沖刀使得朱文線條光潔利落,切刀則增添線條之生辣頓挫。筆劃圓轉(zhuǎn)處,非方非圓,非不方非不圓,如彎鋼絲,韌力內(nèi)蓄。章法上,三字依筆劃多寡成“二一”布置,顯得自然從容。印邊刻細后作殘,與整齊的印文相對照,襯托出印文的整飭無瑕。
(圖三)朱文“云美”印,此印留白較多,筆劃寬松?!懊馈弊侄饲f平穩(wěn),“云”字左顧右盼,下身圈曲,形成動靜對比。二字均上緊下松,體現(xiàn)出篆書的特性。該印以圓切刀法刻成,刻時前瞻后顧如蟲食葉,每筆有頓挫地刻成蠶頭、雁尾、蜂腰、鶴膝等象征性形態(tài),使刻板的線條寫意化。
(圖四)“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晦白日,青輝照衣裳”。五絕詩多字朱文印,款署“于此時頗得靜趣,遂趁清興鐫此。云美顧苓并記?!痹谒娨庵兄肋@顆印是顧苓在虎丘山麓塔影園中刻的。章法上,分列不分行,直緊橫松,列與列之間,露出一條空白,視覺上避免了雜亂無章。同時,根據(jù)每字的筆劃多少,合理編排各列字數(shù),成“六四五五”排列。文字錯落有致,布局恰到好處。在篆字處理上,他也力避雷同,如:“閑”“門”二字的“門”旁,寫成二種不同的形態(tài);五個“日”,也長短、闊狹、方圓各不同。
2. 顧苓的白文印
(圖五)白文“楓落吳江冷”印,款署:“戊寅季秋,舟往虞山,見樹枝脫葉,飄林滿坡。偶閱三橋印存,得句以摹其法。顧苓篆”。由此印邊款可知,顧苓此印系看了《三橋印存》后受到啟發(fā)而作,所以印風應該是學文三橋(即文彭)。文三橋朱文取法元朱,白文學習漢??;但白文又不完全取自漢印中的繆篆,而略予變化,實與漢印不類。顧苓此印的篆法、章法和刀法均摹仿文三橋。篆法上,取文氏篆法;刀法上則沖、切兼用,不賴敲擊,而是將上下左右各字均逼近印邊。這樣,刻時易將邊緣自然地爆缺,呈殘蝕古挫之態(tài)。當時有人記載顧苓治印采用的系“如蟲蝕葉”的刻法(即步步進逼,蠶食推移,每移一刀必切入深刻而有停頓)。這正是后來浙派切刀的特征。顧苓談治印的技巧時說:“白文轉(zhuǎn)折處,須有意,非方,非圓;非不方,非不圓;天然成趣,巧者得之?!贝擞∈亲詈玫淖⒛_。章法上,五字之間,均留出較大間距,以使全印氣韻通達,規(guī)律有序。
顧苓刻印意在仿漢,實則學文氏,刀法兼沖、切,筆畫雖圓潤而少方折,但仍有古樸之氣;章法的虛實處理較得當,繁簡對比,疏密穿插,間有玄機,使容易呆板的字形活躍起來,唯一缺乏的是“熟后生”,與文彭印相比,創(chuàng)新的部分少了一些。然而在吳門篆刻史中,顧苓是承前啟后者,故后人對他評價甚高,如清人楊復吉《論印絕句》云:
“白石元章著宋元,一燈不墜溯淵源。三橋余韻傳吳下,繼起端推塔影園?!?/p>
參考文獻:
[1]阮良之.明清徽皖篆刻簡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11-1.
[2]方去疾.明清篆刻流派印譜[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
[3]崔陟.方寸氣象:明清篆刻藝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09.
[4] 孫慰祖,俞豐.印里印外——明清名家篆刻叢談[M].上海:上海書店,2001-08-01.
[5]陳道義.論明清吳中篆刻藝術流派形成與發(fā)展的外在因素[J].書法研究,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