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大師豐子愷的恩師李叔同是近代中國藝術的先行者,在繪畫、音樂、書法篆刻、戲劇、詩詞、教育等方面成就卓越,世人共仰。出家后又精研佛學,徹悟禪機,成為弘一大師。然而關注大師書法和佛學的文章甚多,卻很少有人研究他在俗時的繪畫藝術。近年來,隨著對李叔同研究的深入,不少學者發(fā)現(xiàn),李叔同不僅畫過西畫、中國畫,也畫過人物肖像漫畫。
這張人物肖像漫畫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李叔同第一張漫畫作品,發(fā)表在1912年4月7日的《太平洋報》上,題為《存吳之面相種種》。存吳是李叔同在東京美術學校的同學曾延年的號。二人因志同道合,愛好戲劇,共同發(fā)起組織成立了“春柳社文藝研究會”。“春柳社”是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在日本公演過《茶花女》《黑奴吁天錄》《生死憐》等劇目,得到了日本演藝界的一致贊揚。而劇目的主演就是李叔同和曾延年。
李叔同畫漫畫絕非偶然,屬于科班出身。他留學日本期間,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學習西洋畫,成績優(yōu)異,至今東京的藝術大學還保存著他的成績單。這張漫畫為一組單線漫像,共十二幅,畫在一張明信片上。頭像正面?zhèn)让婕嬗?,表情各異,喜怒哀樂躍然紙上。漫畫更絕妙之處在于作者用曾延年的“曾”字分別組合出了每個頭像的不同表情?!霸弊稚厦娴膬牲c代替眉毛,或上揚或下垂,妙趣橫生;中間部分為眼睛,時大時小,幽默動人;下面的“日”字或長或扁,代表嘴,極盡詼諧之能事。人物肖像漫畫又簡稱漫像,講究人物傳神,重在一個“漫”字上,以形式上的大膽浪漫和構(gòu)思上的奇特巧妙達到形神畢肖的效果。盡管此畫面目上省略了鼻子,頭形極具夸張,但人物的表情根據(jù)字形的變化顯得格外靈動,形愈變而神愈似。
李叔同畫曾延年,可謂寥寥數(shù)筆,盡得風流。雖然只是平常玩味之作,信手拈來,由于同窗之間長期的相處和了解,再加上作者扎實的造型功底和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漫像充分再現(xiàn)了被畫者的精神氣質(zhì)和風貌。漫畫發(fā)表時,圖下注有一段文字說明:“原畫為明信片。己酉夏日,存吳氏暫歸蜀中,息霜氏自日本寄歸者也?!笨梢娛窃幽昊厮拇ê罄钍逋馁浿髌贰O嘈?,曾延年收到自己的“尊顏”后一定會大呼:“絕哉!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