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有位朋友拿來一道題目問我:“《紅樓夢》里幾次寫到廁所?故事情節(jié)是什么?”我說我只記得劉姥姥在大觀園里喝醉了酒,到處找?guī)F渌膶嵲谟洸坏昧?。朋友說你果然厲害,這是一道關于《紅樓夢》的知識大賽題,很多人都說寫到三次或者四次,卻說不出故事情節(jié),專家考證《紅樓夢》里只寫了一次關于廁所的情節(jié)。雖然聽到的是表揚,但是我還是感到挺悲哀的——煌煌名著《紅樓夢》,值得我們?nèi)ヌ接憽⒀芯康膬?nèi)涵何其豐富,為什么要去考這些并非主流鉆牛角尖的東西呢?
如今名著閱讀在全國各地全面展開,各地、各校、各人的做法不盡相同,究竟應該如何組織名著閱讀教學,大家莫衷一是。正如一些語文教育專家所說,語文教學首先要弄清為什么教,然后才能考慮用什么方式教、教到什么程度。因此,如果不弄清名著閱讀的現(xiàn)實指向性,不僅很難達到《課程標準》“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的要求,還有可能將名著閱讀引入機械記憶的泥潭。
先通過名著閱讀教學事例來考察一下中學傳統(tǒng)教學和大學教學中名著閱讀的現(xiàn)實指向問題吧。
課程改革前,中學語文教學還沒有專門的名著閱讀板塊,不過是在課文里選一些名著的精彩片斷,作為一篇課文來學習。就是這樣,中學語文老師在講這些課文的時候教學的切入點也是與一般課文不太一樣的,要給學生展開一本名著的閱讀背景,讓學生對整部作品有個大致的了解,在此背景上來研讀教材所選的片斷。比如說講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節(jié)選),就要介紹整篇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再從中選擇幾個典型片斷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全面了解阿Q的遭遇和性格形成原因,為分析節(jié)選部分奠定基礎。當然,那時的名著閱讀必須按照課文來教學,所以很看重文章,重視人物形象和寫作手法的分析。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老師除了對《水滸傳》作了整體介紹外,特別把“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作為教學的重點,指出環(huán)境描寫對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就是大家熟知的三次描寫下雪的寫法與林沖最終走上反抗道路的關系;接著又引導學生把這一課的環(huán)境描寫與《荷花淀》中的環(huán)境描寫進行比較,讓學生充分感受景物的格調、描寫的方法,進而理解環(huán)境描寫的多種作用。
從以上教學事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名著閱讀教學,視野也是比較開闊的,切入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作品中的形象,二是作品的藝術特色。教學目的也很明確,通過閱讀提高學生對整部作品的了解,學會在整部作品的背景下鑒賞單篇作品的象形意義和寫作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積累、藝術鑒賞和寫作能力。
大學里名著閱讀教授只負責開列書單,怎么讀、什么時間讀都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不過教授開出的書目是必須讀完的,否則《中國古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文學概論》等課程根本沒辦法學。教授上課時不再給閱讀作品的時間,直接進入作品分析,還經(jīng)常把幾部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如果對作品不熟悉,上課就成了聽天書。教授的分析特別注重藝術風格的范式總結,比如說對中國四大名著就有這樣的概括:《三國演義》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式,《水滸傳》是百川歸海式,《西游記》是層巒疊嶂式,《紅樓夢》是泰山端坐式。這些高度濃縮的提煉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分析文學作品的視角和框架,無疑在提升思維高度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也有藝術手法分析,如對《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部分的分析結論是,用不同的手法展示了賈府里的一些重要人物,通過黛玉的眼睛觀察了賈府的建筑與環(huán)境,這樣的安排主要是為下文情節(jié)的展開服務的,同時展示了賈府的勢力與來源。教授還把“進賈府”與《子夜》開頭部分吳老太爺?shù)膯适聢雒孢M行了比較,認為這個章節(jié)的寫作手法是從“進賈府”那里繼承來的。
教授們的文學名著賞析課,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片廣袤的文學森林和俯瞰森林的高山,讓學生不僅看到了文學的博大精深,還能夠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不同文學作品之間的異同和傳承關系。開放閱讀視野,提高文學素養(yǎng),學會從宏觀角度把握文學作品,應該是大學教授進行名著閱讀教學的主要意圖吧。
那么,現(xiàn)在在中學開展文學名著閱讀的價值取向是什么呢?
《語文課程標準》對此有具體的闡述,從中可以概括出幾點根本性要求:一是提高文化修養(yǎng),主要是指民族精神和智慧;二是提高鑒賞水平,包括感受作品形象、品味作品語言、領悟作品內(nèi)涵;三是學會評價,特別是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在課程標準的闡述中,我們還應該提煉出幾個關鍵詞,即“自主閱讀”“個性體驗”“歷史評價”。
下面我們再從江蘇省2011年高考題中探索一些閱讀導向的得與失:
1. 下列有關名著的說明,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
A. 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中了反間計,殺掉水軍都督蔡瑁、張允,這也是因為曹操疑心重,而蔡、張兩人原本不是自己的部下。
B.《家》中覺民為了逃婚離家出走,一星期后,覺新給他寫了一封“非常懇切的信”,勸他為了一家的安寧,就不要回家了。
C.《邊城》中老船夫說翠翠“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了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這個唱歌的人其實就是二佬儺送。
D. 哈姆萊特組織戲班子演了一出《捕鼠機》,通過這場奇特的“戲中戲”,最終證實了克勞狄斯殺兄娶嫂、篡位奪權的罪行。
E. 老葛朗臺一看到查理留給歐也妮的梳妝匣,就掏出刀子想撬下一塊金板,直到女兒拿出刀子以自殺護匣,他才不得不停手。
2. 簡答題(10分)
(1)《紅樓夢》判詞:“枉自溫柔和順,空云似桂如蘭??傲w優(yōu)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迸性~所指是誰?“優(yōu)伶”和“公子”指小說中的哪兩個人物?(4分)
(2)《雷雨》中的侍萍經(jīng)歷了哪些人生悲苦?(6分)
第一題的5個選項中A、B、E三項應該說都不符合泛讀的要求,考查目的只能落實到學生讀沒讀、讀得細不細,其直接導向就是學生閱讀時尋章逐句,強化記憶,而對作品的整體把握、關鍵情節(jié)的關注不夠。而C、D兩項則不同,前者涉及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后者涉及作品的關鍵情節(jié)。第二題兩題導向都比較好,第(1)題考的雖然是“知道”,但襲人在《紅樓夢》中是個很重要的人物,她的經(jīng)歷與賈府的興衰密切相關,同時寄予著作者對人世滄桑的感嘆;而第(2)題則帶有很大的開放性,建立在學生對《雷雨》全面了解的基礎之上。相比較而言,2010年江蘇省高考卷中“《老人與?!分?,圣地亞哥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Y合人物形象,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一題更好一些,不僅考了“知道”,還引導學生學會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體現(xiàn)了“個性體驗”的開放性導向。
因為高考、中考的導向目前不夠穩(wěn)定,所以學校在名著閱讀教學方面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一是學校對學生的課外自主閱讀效果不放心,從正常教學時間中擠出一些時間組織學生開展閱讀,增加了師生負擔;甚至出現(xiàn)組織學生看名著錄像、為學生準備復習資料加以突擊等明顯的應試教育行為,反映出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無奈。二是教師開展閱讀指導的方向不明確,在宏觀閱讀、中觀閱讀和微觀閱讀的定位上很困難,教學不敢有所取舍,眉毛胡子一把抓,訓練的思路不清晰,收效甚微。三是名著閱讀教學的目的性不強,既沒做到傳統(tǒng)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在宏觀背景下的微觀教學,也沒達到大學教授居高臨下的宏觀俯瞰,導致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支離破碎,很難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F(xiàn)實的名著閱讀教學基本背棄了課程設計者的意圖,淪為應試教育的奴仆。
如何給名著閱讀一個準確的現(xiàn)實定位和開放性操作策略呢?課程標準附錄里提供的課外閱讀書目應該如何正確使用?
首先要厘清名著閱讀的性質。名著閱讀屬于泛讀的范疇,是讓學生在開放式閱讀中形成文學涵養(yǎng),而不是通過名著教學來達到教材教學的目的。因此在閱讀指導方面要課內(nèi)課外互相補充而不是并列,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提高和保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檢查閱讀的落實情況,而不是組織名著課堂教學。
其次要明確閱讀的主體。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名著閱讀的主體是學生,閱讀的時間是課外,閱讀的方式是自主閱讀。學校和教師沒有必要把課外閱讀任務轉移到課內(nèi)來完成,更沒有必要把名著當作教材來處理,要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自主閱讀。當然,這樣定位不是說學校和教師對名著閱讀就不管不問,而是要從課程的高度來進行組織、督促和指導,要讓學生從名著閱讀任務的落實中找準對自己負責的學習態(tài)度。課外閱讀落實的保障可以靈活多樣,如組織讀書主題交流、競賽活動或讀書筆記展示,以此來保證學生課外確實進行了閱讀,并對閱讀的效果進行適當?shù)臋z測和激勵;利用閱讀課開展名著閱讀講座,指導閱讀方法,提高鑒賞水平,以保證開放式閱讀的質量。
再次要呼吁考試命題改革。對名著的考查要以開放性眼光引導中學生從哪些角度開展課外閱讀,不能把名著泛讀誤作名著研究,命題宜立足主流,不宜瑣細,要從名著中的主要形象、精彩筆法、人文精神等現(xiàn)實價值較強的角度設題;要增加試題的體驗性和可選擇性,少考記憶類內(nèi)容,多考理解性內(nèi)容;即使設置記憶類試題也應該加強學生閱讀的自主權,比如考《水滸傳》中的人物,就可以這樣設題:“說出《水滸傳》中3個人物的姓名、綽號和性格特征”,而不是指定說出哪三個人的綽號和性格特征。通過考試設題方式的開放化,引導學生學會自主閱讀名著的價值取向,切實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連云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本欄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