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你們知不知道,在江南一帶,仍保留著一條條小巷。它們和小橋流水、平常人家相映成趣,別具風情。小巷像潺潺的流水穿行在城鎮(zhèn)里,人們走進小巷,像走進城鎮(zhèn)溫暖的心懷。
小巷是城鎮(zhèn)人家密集處形成的、穿梭其間的街道。陸游說“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自古以來,或寬或窄的小巷,曲徑通幽,越是深處,越是讓你驚喜連連。晴天,太陽光漏進磚墻縫里;下雨時節(jié),雨絲兒嵌進青磚黑瓦或愣頭愣腦的石板里。這樣的畫面,你留心過嗎?
小巷里的故事
拿杭州來說吧,細細數來,那里有白馬廟巷,祥符直街,橫、直飲馬井巷,清水潭巷,三寶西路,枯樹灣巷,草營巷,賈家弄,大井巷,梅花碑,高銀巷,其他還有求智巷,皮市巷,賣魚橋,米市街,莫衙營,將軍路等等,都是有故事的巷子。
白馬廟巷有民間“泥馬渡康王”的傳說;清水潭巷的清水潭與“接待鳴鐘”的傳說有關;三寶西路的得名還真與三件寶物有關:第一件是金茶壺(金茶杯),第二件是金龍船,第三件是金鐘。
梅花碑這條巷子的傳說十分動人:古時候,有位心靈手巧的老石匠,他在南山腳下發(fā)現一塊十分水靈的石頭,就背回了家,雕上梅花。后來,年邁而孤苦的老石匠死了,村里人將他最后雕成的梅花碑豎在墳頭。年代久了,石碑上的梅花居然會開會謝,還能預報天氣。
小巷里的人
“雨巷詩人”戴望舒,徘徊在杭州的大塔兒巷,那里有建于民國的中式里弄樓房,粉墻黛瓦,泥壁木窗,詩意無處不在。
作家郁達夫、夏衍的故居為安靜的小巷添加了一些人文情懷;胡雪巖這位有名的晚清“紅頂商人”,他籌建的中藥店——胡慶余堂坐落在吳山腳下的大井巷里;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住在弼教坊銀錠巷,有人將他比作孔子的弟子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怡然自樂。
橫、直飲馬井巷里羅列著很多栩栩如生的木刻,有西湖十景、涌金門等。祥符直街里的茶館還保留著精彩而古樸的說書節(jié)目,每當說書人拍著驚堂木道一聲“且聽下回分解”,客人們都會由衷地鼓掌叫好。
不同于奔忙的都市大道,也有別于款款的鄉(xiāng)間小路,小巷不緊不慢地上演著美妙的民間傳說,傳遞著動人的俗世趣聞。走進小巷,抬頭望見燕子的巢,扭頭看到打陀螺的小玩伴,耳邊聽到的是咿咿呀呀的歌;小巷親切地擁住你,給你講那說不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