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蕾蕾
(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耳鼻咽喉-顱底外科,北京100053)
內鏡顱底外科是近20余年來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目前,拓展的內鏡經鼻入路涉及范圍可從額竇到寰椎,從顱底中線到頸靜脈孔。但隨著內鏡外科技術的拓展,使其微侵襲特性變得具有侵襲性,主要表現(xiàn)在對視神經、頸內動脈、下丘腦和腦干以及腦血管的侵襲[1],不僅會出現(xiàn)出血性并發(fā)癥,還會出現(xiàn)缺血性并發(fā)癥,如未及時發(fā)現(xiàn)并給予妥當?shù)奶幚頃乐赝{患者生命。我科2007年2月~2011年9月經鼻內鏡行顱底病變切除465例,術后出現(xiàn)缺血性并發(fā)癥9例,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缺血性并發(fā)癥患者9例。2例血管閉塞及腦梗塞患者均為巨大垂體腺瘤,CT示術區(qū)無明顯出血征象,腦血管造影(DSA):1例大腦前動脈(ACA)A1段不顯影,另1例示右側大腦中動脈(MCA)閉塞。1例鞍區(qū)霍奇金琳巴瘤患者,術后健側眼視力急劇下降無光感、查眼底示缺血性病變。6例發(fā)生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經靜脈復合麻醉,術中控制性降壓。結合影像學檢查選擇腫瘤主要部位的一側進入;根據(jù)腫瘤所累及的范圍,開放篩竇、蝶竇及上頜竇等,顯露腫瘤邊界,確認安全手術范圍,注意保護病變周圍重要的結構及組織,分次完整切除腫瘤;對于術中硬腦膜破裂或受病變侵犯而切除者,取大腿肌肉和闊筋膜肌肉漿封閉硬腦膜缺損,外面用闊筋膜覆蓋至正常硬腦膜處,或采用Dura-guard硬腦膜生物補片封閉硬腦膜缺損,周圍用EC耳腦膠固定,然后用明膠海綿覆蓋并用碘仿紗條填塞[2]。
2.1 生命體征的觀察 患者回病房后,向手術醫(yī)師和麻醉師了解手術過程及術中情況,如術中出血量、止血情況、血壓控制情況、鼻腔填塞情況、有無硬腦膜破損、是否有腦脊液漏等,有的放矢做好病情觀察。如意識狀態(tài)、瞳孔和肌力,1次/30min。特別注意患者是否按時清醒,麻醉延遲清醒的患者常提示有顱內合并癥,如腦內血腫、急性腦梗塞等。本組2例出現(xiàn)血管閉塞的患者,均首先表現(xiàn)為麻醉清醒延遲和一側肢體偏癱,及時通知醫(yī)生,迅速給予處理:ACA-A1段閉塞患者,經擴容、抗血管痙攣治療,意識狀態(tài)加重,肢體功能無恢復,CT示額葉大面積梗塞,腦水腫,行去骨瓣減壓術,甘露醇脫水降顱壓,患者神志逐漸恢復正常,24d出院,但遺留右側肢體偏癱。右MCA閉塞患者,給予擴容、控制性升高血壓及抗血管痙攣、甘露醇脫水降顱壓及營養(yǎng)神經治療,意識逐漸恢復正常,左側肢體肌力稍改善,7d后病情穩(wěn)定,給予康復訓練,3周后左上肢肌力恢復至Ⅱ級,下肢恢復至Ⅲ級,出院繼續(xù)康復治療。本組中1例鞍區(qū)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腫瘤破壞視神經管骨質,術中切除腫瘤,暴露視神經,術后健側眼視力急劇下降無光感,急抽取鼻腔填塞物,但視力無恢復,查眼底示缺血性改變,立即給予擴容、抗血管痙攣、營養(yǎng)神經、大劑量激素治療,72h恢復光感,2周視力恢復至術前。
2.2 觀察病人有無頭痛、惡心、嘔吐及頸項強直癥狀,并注意頭痛的性質及程度 本組6例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術后均表現(xiàn)為劇烈的頭痛,頸抵抗(+),與經鼻內鏡手術后因鼻腔填塞所致頭痛,在性質與程度上都有所不同,SAH所致血管痙攣(CVS)引起的頭痛比較劇烈,常為銳痛,一般止痛藥無效,需給予擴張血管,應用抗血管痙攣藥物。本組6例病人術后體溫37.8~38.2℃,腰穿腦脊液(CSF)為血性,首次腰穿初壓均在200mmH2O以上,2例初壓冒管,蛋白質及細胞總數(shù)高、糖及氯化物低,CSF培養(yǎng)陰性,結合術中情況,考慮為SAH。給予20%的甘露醇脫水及激素治療,并給予低分子右旋糖苷擴容,稀釋血液,微量泵持續(xù)泵入鈣離子拮抗劑尼莫同,5~7ml/h開始泵入,根據(jù)患者情況逐步減至2~3ml/h,微泵停止后改為尼莫同口服10mg 3次/d,每日腰穿放液至腦脊液清亮,甘露醇逐步減量。本組6例患者經及時有效的處理,均未發(fā)生延遲性神經功能障礙,16~21d康復出院。
2.3 做好擴容補液和血壓管理,觀察治療效果 術后保持正常血壓及腦灌注壓,血壓不低于10.0/7.0kPa。血管痙攣要求應用血液稀釋擴容和高血壓療法以改善腦灌注,而腦水腫的治療要求提高血滲透壓,限制體入量。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對鑒別腦血管痙攣和腦水腫顱內壓增高有重要價值,分清血管痙攣和腦水腫的并存或因果關系,兼顧腦血管痙攣和腦水腫治療,隨時調整治療的側重點,是成功治療顱內腫瘤術后血管痙攣的關鍵所在[3]。本組6例患者,根據(jù)術中情況結合腰穿腦脊液情況可明確為SAH,遵守SAH治療原則,效果明顯,故未行TCD檢查和療效監(jiān)測。血管痙攣癥狀無特異性,因此在用藥過程中,護士要注意觀察臨床癥狀是否減輕及有無新發(fā)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如偏癱、失語、意識狀態(tài)等,傾聽患者主訴,并做好用藥護理,加強巡視,防止藥物外滲。
顱底腫瘤特別是比較大的腫瘤往往包繞某些供血動脈、引流靜脈,可能出現(xiàn)誤傷供血動脈或引流靜脈,最終導致腦缺血的發(fā)生[4];鞍區(qū)的腫瘤距離頸內動脈及其大的分支較近,手術操作可引起該區(qū)的血管痙攣,致術后視交叉缺血或術中直接損傷視交叉而引起視力視野障礙[5];靠近顱底大血管的腫瘤,手術時間相對較長,術中出血多,難免牽拉騷擾顱底動脈,術后易發(fā)生CVS[6]。做好顱底外科患者護理,需要應用多學科護理知識,嚴密觀察病情,及早發(fā)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特別是嚴重并發(fā)癥,以保證手術效果,促進患者康復。
[1]張秋航.內鏡技術在顱底外科領域的拓展[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0,15(9):385-400.
[2]孔鋒,張秋航,嚴波.內鏡經鼻前顱底腫瘤的外科治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6,11(10):443-445.
[3]丁育基,華楊,段安安,等.顱內腫瘤切除術后腦血管痙攣的監(jiān)測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1997,35(9):522-526.
[4]張文凱,劉恩重.顱底腫瘤切除術后神經缺血綜合征[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05,4(2):189-190.
[5]劉海生,吳耀晨,尹衛(wèi),等.經蝶竇鞍內手術嚴重和罕見并發(fā)癥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2,37(2):124-126.
[6]董志強,潘亞文.顱底腫瘤術后的遲發(fā)性腦血管痙攣[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08,35(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