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
(湖南工業(yè)大學財經學院,湖南株洲412007)
發(fā)展民有經濟與完善市場經濟耦合分析*
陳躍
(湖南工業(yè)大學財經學院,湖南株洲412007)
民有經濟和市場經濟都是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手段。民有經濟發(fā)展所需要的資源主要由市場經濟提供,市場經濟為民有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施加外在壓力,為民有經濟展現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為民有經濟跳躍式發(fā)展提供機遇,為民有經濟平衡發(fā)展提供條件。市場經濟在運行過程中,信息不對稱與不完全、收入差距擴大、外部不經濟,會導致民有經濟的效益和信譽不高,影響民有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功能,促使民有經濟走向私人化。發(fā)展民有經濟離不開市場經濟的支撐。
民有經濟;市場經濟;生產目的
堅持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決定性因素,也是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的根本區(qū)別。這是因為決定經濟制度性質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最終要反映、落實到分配上和生產目的上。從生產目的而言,社會主義經濟是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為最大限度的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經濟,是以人為本的經濟,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為人與社會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經濟。
堅持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必須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和上層建筑,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然而,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還存在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地方。因此,必須堅持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力發(fā)展民有經濟,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1.市場經濟在西方經過了幾百年的發(fā)展,已經達到了成熟狀態(tài),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實現形式。市場經濟作為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手段所起的主要作用:一是市場經濟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要多樣性的作用。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僅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是發(fā)展變化的。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多樣性及發(fā)展變化要求,而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多樣性和發(fā)展變化要求,使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升。二是市場經濟配置社會資源的靈活性和優(yōu)化功能。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多樣性和質量的提升是以商品的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條件的。而商品的豐富、多樣又是與資源配置方式密切相關的。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缺陷就是微觀經濟主體(即企業(yè)和公民)缺乏配置資源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靈活性。市場經濟以價格為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晴雨表”,能夠及時調整資源配置進而實現對生產結構的調整,使物質資料生產跟上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變化,有利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實現。三是市場經濟對于發(fā)展社會分工、社會競爭具有促進作用,從而對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的多樣性與社會分工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沒有社會分工的發(fā)展就不會有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多樣性,也就不會有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梢姡媱澖洕w制有著妨礙社會分工發(fā)展的負效應,而市場經濟體制卻有著推動社會分工發(fā)展的巨大作用。
2.社會主義民有經濟是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公民運用自己依法“擁有”的經濟資源從事經濟活動,從而獲取經濟收益的一切經濟形式。民有經濟的特征可概括為:其一,民有經濟的主體是公民;其二,民有經濟以公民自己“擁有”的經濟資源作為從事經濟活動的基本條件?!皳碛小辈煌凇八小?,但包含“所有”,即擁有包括自物權和他物權;其三,民有經濟的經營成果屬于公民享有;其四,民有經濟的經營風險由公民自己承擔。民有經濟的本質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提出的,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后要重建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發(fā)展民有經濟,有利于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樣是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一是民有經濟是公民取得經濟收入的基本途徑和基本方式,從而也是獲得生活消費資料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條件。與市場經濟體制相聯結的民有經濟,是以公民能夠合法地擁有社會資源為條件的,同時又是通過市場實現向社會提供資源進而獲得經濟收入為特征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公民為了解決自己的生存發(fā)展問題,為了從社會獲得生存發(fā)展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就必須有其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而這種來源只能靠發(fā)展民有經濟。二是民有經濟是公民開發(fā)自身人力資源,發(fā)揮自身聰明才智的基礎性條件和重要途徑。每個人身體內蘊藏著的人力資源必須通過適當的良好的教育來開發(fā),這使每個人接受適當而良好的教育成為必要,而每個人接受適當而良好的教育又是以家庭、自身經濟狀況為條件的。每個人要發(fā)揮其聰明才智都是以一定的工作崗位為首要前提的?,F代社會所有公務員崗位面向所有公民招聘,這體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但公務員崗位遠遠滿足不了公民就業(yè)的要求,大部分公民仍不能成為公務員,他們只能通過民有經濟的形式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三是民有經濟是實現社會分工發(fā)展、促進社會生產力提升的重要形式。社會分工發(fā)展既要依靠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同時也要依靠民有經濟的發(fā)展。市場經濟是發(fā)展社會分工的基本形式,民有經濟則是社會分工發(fā)展的直接推動力。市場經濟雖然一方面使分工非計劃地發(fā)展,但另一方面又使社會分工朝著不斷改善、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方向發(fā)展。民有經濟則是以公民獲得經濟收入的形式保障社會分工發(fā)展和生產力提升。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了兩種不同的方式:改革開放前是發(fā)展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堅持計劃經濟;改革開放后是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發(fā)展市場經濟,加強政府宏觀調控。
1.理論上的某些失誤。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者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說作了某些教條式的理解,比如,將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歸結為三點:一是公有制,二是計劃經濟,三是按勞分配。這樣理解馬克思主義和認識社會主義的必然結果是經濟政策越來越左,追求單一公有制,認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集體所有制經濟還只能算是“半社會主義”,個體經濟是“資本主義尾巴”,只有國有經濟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經濟,這實際上是“斯大林范式”,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爸亟▌趧诱邆€人所有制”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24章,表述“資本主義積累歷史趨勢”時所下的慎重的、正式的、權威的結論,是馬克思對于社會主義公有制本質的準確刻畫和經典表述。[1]反映在經濟運行機制方面,就是追求單一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消滅商品經濟;反映在分配制度方面,就是將按勞分配這一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特征演變?yōu)榉峙渖系钠骄髁x。
2.前蘇聯的所謂示范作用。前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所謂完全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計”來建設社會主義的,其經濟制度方面的特征就是公有制加計劃經濟。前蘇聯用這種方式克服了建國初期的各種經濟困難,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戰(zhàn)勝了德國法西斯的侵略,為全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前蘇聯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樣板工程”。新中國在建國初期學習前蘇聯的“樣板工程”是必然的選擇。
3.建國初期的現實國情。建國初期,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所占比重很小,私有制經濟特別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成份主導著整個國民經濟。所以,我國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工商業(y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它對建設新中國工業(yè)體系起了不可低估的歷史性作用。
4.經濟建設的經驗不足,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沒有充分暴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經濟體制進行了全面改革,改革市場化的取向使經濟建設日新月異,成就舉世公認。
1.改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實踐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就會盲從。實踐計劃經濟體制雖然對于新中國建國初期緩解社會主要矛盾,建設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卻沒有實現生產力的全面解放,沒有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經濟的優(yōu)越性,以至改革開放前我國還有兩億多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國民經濟在“文化大革命”末期下滑到崩潰的邊緣。這種實踐就是缺乏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要走出困境需要新的理論指導,改革呼之即出。
2.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概念,之后又提出計劃調節(jié)與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yè)”等經濟理念。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發(fā)表,1993年黨的十四大旗幟鮮明地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3.鄧小平理論的創(chuàng)立。鄧小平理論是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巨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博大精深,就其經濟理論而言,內容極其豐富。鄧小平告誡我們,讀馬列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掌握精神實質。學習鄧小平理論同樣不在于多,其精神實質:一是經濟建設、經濟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是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提高我國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保?]鄧小平的這一論斷不僅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概括,而且是對經濟建設、經濟工作出發(fā)點和歸宿點的明確規(guī)定,是對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這一根本任務的徹底明確。二是經濟體制改革、經濟政策調整、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等,都是為最終目的服務的,都是實現最終目的的手段。鄧小平曾針對“姓資姓社”的爭論提出了著名的“三個有利于”標準,針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爭論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保?]鄧小平這一論斷告誡我們:不僅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手段,就是國有經濟、集體經濟、股份制經濟、民有經濟以及其他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用來發(fā)展我國經濟即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發(fā)展的手段。
發(fā)展民有經濟離不開市場經濟的支撐,這是民有經濟與市場經濟相互聯結的本質表現。民有經濟以市場經濟為存在條件,民有經濟發(fā)展更以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為重要保障。沒有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就不會有民有經濟的發(fā)展。
1.發(fā)展民有經濟所需資源主要由市場經濟提供。公民為發(fā)展自己的經濟,取得經濟收入,一方面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另一方面社會通過政策的協調獲得一些社會資源。但是,僅有這兩條遠遠不夠,因為屬于公民自己所有的和由社會制度安排而使公民獲得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比如,在我國現行社會制度框架內,只有一部分公民可以通過財產繼承制度從先輩那里繼承到財產,其他公民只能完全依靠自身的人力資源進行經濟活動獲得經濟收入。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換獲得所需要的資源。即:提供某種資源給市場之后,經濟主體可從市場獲得貨幣,用貨幣從市場再購買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如公民“打工”即所謂向市場提供人力資源,公民將屬于自己所有的人力資源讓渡給其他市場主體,從而獲得一定數量的貨幣資源,再用貨幣資源獲取生存、發(fā)展(包括舉辦民有經濟實體)所需要的各種資源。這就是說,市場經濟既是民有經濟所需資源的供給者,同時又是民有經濟供給資源的需求者。
2.市場經濟為民有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施加外在壓力。民有經濟同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一樣,必須遵循最小資源耗費獲取最大經濟收益的經濟規(guī)律。一定意義上說,民有經濟比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更具有追求經濟效益的天然性,這是由民有經濟主體的單一性所決定的。民有經濟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動力來自于自身,它無需建立什么利益機制來獲得提高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動力。然而,民有經濟僅有效益最大化的動力是不夠的,它還必須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外在壓力,而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恰好為民有經濟發(fā)展施加了必要的外在壓力。
3.市場經濟為民有經濟展現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客觀、充分地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內涵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點。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種不同年齡的人對生活的理解、追求,都會表現為不同的市場需求,都會通過市場對各種產品、服務的需求展現出來,這就要求民有經濟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各種產品、服務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供給是可以創(chuàng)造需求的。民有經濟可以通過自己,創(chuàng)造出新產品來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當然,市場經濟的作用對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股份制經濟是一視同仁的,但其結果卻未必相同。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股份制經濟,都需要通過一定的經濟制度機制調動員工的創(chuàng)造性,而民有經濟主體(公民)卻能直接從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得必須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發(fā)明的壓力。
4.市場經濟為民有經濟跳躍式發(fā)展提供機遇。民有經濟跳躍式發(fā)展,是指民有經濟主體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的發(fā)展,如經濟規(guī)模迅速擴大,產品迅速更新換代,生產技術含量迅速提升,公民工作崗位迅速升遷,收入迅速提高等。市場經濟為民有經濟跳躍式發(fā)展提供的機遇多種多樣,如人們追求生活時尚為民有經濟提供了巨大的商機,某些資源的短缺為民有經濟提供了急速增長財富的機會。市場還為民有經濟跳躍式發(fā)展提供了許多條件,如資金條件、技術條件、人才條件、信息條件等。市場是信息轉播最快的渠道,市場還是破解技術、管理秘訣的最快方法,市場可使技術、管理水平迅速地普遍的提高,這一切都為民有經濟跳躍式發(fā)展提供了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民有經濟實體的迅速發(fā)展、壯大,都是得益于市場經濟體制。當然,改革開放以來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中,有些是依靠體制轉換期間的制度、政策、權力協助實現的,但相對于市場提供的機遇和條件而言,這種因素的作用不是主要的。市場經濟越發(fā)達、越成熟,市場經濟為民有經濟跳躍式發(fā)展所提供的機遇和條件就越會凸顯。
5.市場經濟為民有經濟平衡發(fā)展提供條件。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民有經濟平衡發(fā)展是公民共同富裕的前提和表征。而國有經濟對于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起著關鍵性作用。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展集體經濟對實現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作用。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的發(fā)展,只能為人民群眾共同富裕提供一些基本條件,如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共享資源的豐裕等,而不能直接地實現人民群眾共同富裕,實現人民群眾最終共同富裕在根本上還得依靠發(fā)展民有經濟。發(fā)展民有經濟之所以能夠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因為市場經濟能為民有經濟平衡發(fā)展提供以下條件:一是市場經濟使民有經濟趕上了發(fā)展機遇,乘科技進步的東風,實現跨越式發(fā)展;二是市場經濟發(fā)展會產生“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東方不亮西方亮”等效應,使后來者居上;三是市場經濟能為公民平等利用社會資源提供廣闊的空間,使任何公民無論什么時候投身商海都為時不晚。
市場經濟作為經濟運行方式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它存在著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影響著民有經濟的發(fā)展。
1.信息不對稱與不完全影響民有經濟的效益和信譽度。和普通商品一樣,信息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資源,它能減少經濟主體的決策風險和失誤,從而提高預期效益。在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情況下,市場機制不能起到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從而影響民有經濟的效益。另一方面,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使造假成為必然產生的現象。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股份公司、民有經濟都存在著利用信息的不對稱和不完全進行造假的情況,如美國能源巨頭安然造假,安達信造假,中國的藍田股份、銀廣廈、鄭百文造假等。但是,相對于國有經濟、集體經濟、股份公司等大企業(yè)來說,民有經濟更多地是以中小企業(yè)為存在形式,而他們的造假往往更加容易引起社會的關注,這使民有經濟的信譽受到影響。信譽在市場經濟中也是極其重要的資源,它對民有經濟發(fā)展起著極重要的作用。民有經濟培育自己的信譽相對國有經濟、集體經濟、股份制經濟更為困難,這使民有經濟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2.收入差距擴大影響民有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功能。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自由、民主,能夠充分體現公民創(chuàng)造性的經濟機制,但它同時也必然導致公民收入差距擴大。鄧小平1993年9月16日指出:“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少數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fā)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保?]收入差距過大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其原因是市場經濟內含著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個人在體格、聰明、知識、技能、遺產、環(huán)境以及其他條件上存在著差別,市場經濟的自發(fā)分配必然導致公民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而市場經濟具有放大或縮小公民能力的功能,民有經濟作為能力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功能被市場經濟降低或淹沒,使民有經濟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功效受到限制。
3.外部不經濟會促使民有經濟走向私人化。如環(huán)境污染是生產活動的典型的外部不經濟現象,市場機制無法化解,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民有經濟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必然將影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害物質轉嫁給社會,使生產產品的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繼而不顧市場供求關系提供過多的產品,使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缺乏效率。社會資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大環(huán)境反過來又會影響民有經濟的效益,同時還影響民有經濟轉嫁生產外部不經濟行為的聲譽。
4.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有經濟必然產生行為短期化。行為短期化不僅使社會宏觀經濟失衡,還可使社會經濟大起大落,造成大量社會資源被浪費,也必然影響到民有經濟自身的發(fā)展呈現一種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民有經濟行為短期化體現在投資上就是只追求看得見的短期利益,而對能夠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投資項目不感興趣,這與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長期增長的目標經常不一致,從長遠看也必將影響到民有經濟自身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
5.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有經濟必然發(fā)生分化,也就必然形成壟斷。壟斷產生和存在意味民有經濟中某些實體實現了“做大做強”,同時也意味著另有一些民有經濟破產,這不僅不利于發(fā)揮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實現公民共同富裕。因此,壟斷是不利于民有經濟發(fā)展的,但是會對民有經濟的私人化傾向起著強化的作用。
市場失靈對民有經濟的負面影響必須通過加強政府宏調控來消除,只有把“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和“看得見的手”(政府調控)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民有經濟健康發(fā)展,為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提供有效保障。
[1]陳永正,賈星客.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再思考[J].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06:39.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3]鄧偉志.論和諧社會[J].新華文摘,2005:28.
Coupling Analysis of Developing Private Ownership Economy and Improving Marketing Economy
CHEN Yue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 412007,China)
Private ownership economy and marketing economy are important means of socialism economy development.The needed resources of private ownership economy are mainly provided by marketing economy;while,marketing economy are exerting external pressure in order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show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to provide a broad stage,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economy leaps and bounds as well as the conditions for bal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private ownership economy.During the process of marketing economy,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incomplete,the widening income gap,the external no-economy,marketing economy will lead private ownership economy to the low effectiveness and credibility and influence the function of achieve economy common prosperity,as well as prompt the private ownership economy being privatized.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ownership economy can not keep away from marketing economy.
private ownership economy;marketing economy;production purpose
F121.2
A
1674-117X(2012)02-0049-05
10.3969/j.issn.1674-117X.2012.02.010
2011-10-24
陳躍(1959-),男,湖南湘陰人,湖南工業(yè)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民有經濟研究。
責任編輯:徐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