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堃
(湖南科技學院 外語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英漢互譯課程改革優(yōu)化研究
劉 堃
(湖南科技學院 外語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從地方本科院校改革優(yōu)化英漢互譯課程的必要性入手,理論上探討任務型語言教學法與英漢互譯課程教學相結合的可行性,通過問卷的方式加以考查、反饋,在理論、實踐上均證實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應用于英漢互譯課程是可行而且有效的。這將為英漢互譯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一個較新的思維空間,解決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弊端。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英漢互譯課;應用型人才
《英漢互譯》課程是語言知識(語音、詞匯、語法、修辭)和語言技能(聽、說、讀、寫)的綜合體現(xiàn)和實際應用。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具有翻譯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優(yōu)化“英漢互譯”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1.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定位要求改革優(yōu)化“英漢互譯”課程。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必須充分體現(xiàn)“以應用為目的,以夠用為限度”的原則,突出思想性,強調應用性。英漢互譯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倡導教學方法的改革,鼓勵使用有效學習資源,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2.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要求改革優(yōu)化“英漢互譯”課程。
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體現(xiàn)在英漢互譯課程的教學內容上。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所使用的翻譯教材都較側重理論的編寫和翻譯篇章的練習,與實際生活應用相關的內容較少;同時,大部分教師也較偏重翻譯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理論與實際生活應用相結合,這樣就會忽略對學生翻譯能力的訓練和翻譯意識的培養(yǎng)。二是體現(xiàn)在英漢互譯課程的教學方法上。對于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來說,教師在英漢互譯課上仍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一般的流程是教師首先講解翻譯理論,然后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翻譯篇章的練習,接下來,老師給學生正確的翻譯答案并講解譯文。這樣,教師就成為課堂的主宰者,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下進行翻譯練習的機會就大大減少了。三是體現(xiàn)在英漢互譯課程的教學設備上。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多種原因制約,呈現(xiàn)出多媒體教室較少,教學設備陳舊等現(xiàn)象,導致學生在多媒體教室上課不能很好的提高學習效率,甚至一些學校的英漢互譯課程是在普通教室上課,這將大大降低學習效率。
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教師設計的任務來進行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基于教學內容設計出可操作的、具體的任務,學生通過溝通、表達、交涉、詢問、解釋等各種活動形式用語言來完成任務,可以達到學習和應用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之所以越來越為外語教學界所重視,原因之一就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任務”能使教學過程交際化,使語言教學更有交際性。所設計的任務往往以一系列活動的形式,由學習者通過小組完成或學習者與教師共同完成。課堂任務以小組活動為主要特征,它能增加學習者語言操練的機會,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質量,活躍課堂氣氛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目前,任務型教學法在我國高等院校教學中還沒有得到廣泛的重視與應用,只有少數的院校對該教學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與嘗試。本次調查主要是采用問卷調查法,對象為湖南科技學院外語系教師以及英語專業(yè)二年級的學生,被調查的教師人數為12位,有效問卷回收12份,被調查的學生為50位,有效問卷回收45份。
1.對教師問卷的調查分析。
問卷調查主要針對教師自身專業(yè)素質和教師教學情況兩個方面展開,其包括教師的年齡、學歷、對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解程度、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首先從年齡結構上看,年齡在30歲以下的占12%, 30-40歲之間的占45%, 40-50歲之間的占35%,50歲以上的占8%,從這種數據可以得出,年齡在30-50歲之間的教師是教學的主干力量。其次從學歷結構上看,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19%,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占76%,具有本科學歷的教師為5%。再次從教師對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解程度上看,大部分教師對該教學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其中“從未接觸過”的教師僅占8%,“大概了解”的教師占“85%”,“基本掌握”的教師占“7%”。最后從教師對課堂任務設計的情況得出,92%的教師都認同該模式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中起著指導和評估作用。其中“教師設計任務時經常考慮學生差異特點”的占76.5%,“很少考慮學生差異特點”的占18%,“從不考慮學生差異特點”的占5.5%。
2.對學生問卷的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研究是將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法嘗試性的應用到英漢互譯課堂,所有大部分的學生對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應用還不是很熟悉。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可以適應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學生占95.5%,不能適應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學生占4.5%;學生通過這種新型教學模式進行翻譯學習,認為學習過程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較難的占25%,差不多的占45%,較容易的占30%;但是,大部分學生認為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進行英漢翻譯教學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占97.5%,其中78%的學生認為通過新型教學模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習樂趣,其中85%的學生認同該教學模式所采用的分組討論法,可以提供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對提高翻譯的口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通過以上的分析結果得出,目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法”的展開還是有著一定的影響,因此在設計任務開展中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部分教師對任務型教學法構成要素缺乏一定的了解,對新型教學設備使用不夠熟練,教師在課堂中仍占據著主導位置等,這些因素都使得教學效果得不到更大的改進與提升。因此,建立起多元的任務型評價體系,強調教師要根據任務設計之前預期達到的語言能力及目標而采用更有效果的任務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善教學的效果。
1.英漢互譯課程教學中的“任務”設計。
本文以郭著章編寫的《英漢互譯實用教程》第五章語句翻譯的設計為實例,探討如何將任務型教學法運用到英漢互譯課中。①任務前。教師可以用提問法引入該章節(jié)的主要內容。教師在進行此環(huán)節(jié)時,不但要注重對時間的控制,而且要時刻觀察學生的反應,學生是否能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和配合。教師可根據大部分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下一環(huán)節(jié)的進度和難度。②任務環(huán)。將全班學生按每六人一組進行分組,將本章重點的前置譯法、分譯法和融合法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應用到教師提供的翻譯材料中,討論的時間為8分鐘左右,然后每組選出一位同學向全班同學匯報討論結果。③任務后。這個環(huán)節(jié)是翻譯練習的重要步驟。教師針對翻譯中的難點,可通過口頭或書面的形式著重設計出一些練習題。④實踐評價。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跟蹤評價,教師在進行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要盡量注意到每位同學,教師可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
2.學生對任務型英漢互譯課的反饋。
課程結束后,為了更好地收集到實施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反饋信息,筆者采用小組懇談的形式進行。通過整理得出,有40位學生認為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后,課堂中進行實踐翻譯練習的機會增多;有35位同學喜歡分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他們認為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更好地與同學就行交流。因此,對于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大部分學生覺得能夠利用各種機會主動、積極地進行翻譯實踐,并且能夠提高自己的翻譯交際水平。
本文將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引入英漢互譯課程中,給學生呈現(xiàn)出一個多樣化的真實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激發(fā)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英漢互譯的交際能力。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繼續(xù)不斷總結改進,探索出更加完善的翻譯教學體系。
[1]王宏印.英漢翻譯綜合教程[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4.
[2]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231.
[3]程可拉.任務型外語學習研究[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程曉堂.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ClassNo.:H319.1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OnApplicationofTask-basedApproachto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
CourseUndertheGoalofTrainingPracticalTalents
Liu Kun
The paper aims to exploit the combin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BA) with the course of E-C transla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es and information feedbacks, it is the results that proved TBA is workable and effective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It will provide us with a newer thinking angle of view and help to overcome the weaknesses of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ask-based approach; the course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practical talents
劉堃,碩士,講師,湖南科技學院外語系。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及英語教學論研究。
2012年湖南科技學院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英漢互譯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XKYJ20120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1672-6758(2012)12-0095-2
H319.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