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蘇
(南京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國富論》的經濟倫理思想探究
戴慶蘇
(南京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最早分析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的問題,而在對于“國民財富”其本質的含義到底是什么的問題,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的誤讀。文章旨在探究“國富”的本意和如何“增長國民財富”的路徑問題。
《國富論》;亞當·斯密;經濟倫理;裕民;財富
亞當·斯密是18世紀英國偉大的思想家、道德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一生的著作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也是他親自監(jiān)督出版的只有《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 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年,簡稱《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 年,簡稱《情操論》)。其中《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其影響最大的著作。從其書名“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財富的問題是其關注的一大焦點。亞當·斯密作為一個學者,他在使用“財富”這一概念的時候并不是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到“財富”的含義。因而亞當·斯密把財富做了一個很詳細的劃分,把書中的“財富”含義別了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說的“財富”。
《國富論》書名中“the wealth of nations”一詞,直譯的話就是“各國的財富”??梢姟秶徽摗酚懻摰闹攸c是國家的財富或國家的富裕。在1931年郭大力和王亞南將書名翻譯為《國富論》也是采取了這種直譯的方法。但是什么是國家的財富或是國家的富裕呢?亞當·斯密把國家的財富區(qū)分為兩個方面“富其君又富其民”。在給“政治經濟學”這門學科下定義的時候,亞當·斯密表述為:“被看做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門學科的政治經濟學,提出兩個目標:第一,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計,或者更確切地說使人民能給自己提供這樣的收入或生計;第二,給國家或社會提供充分的收入,是公務得以行之??傊谟诟粐C瘛!盵1]下卷P1在這個表述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分析出亞當·斯密把“富國”和“裕民”看成是兩個不同的問題進行表述。
《國富論》上篇主要是對“裕民”的分析,而下篇主要是對“國富”的討論。王亞南和郭大力在1960年將書名改譯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本意是想借此書名,可以很好的將“國民財富”這個概念的“富國”和“裕民”體現(xiàn)出來。但由于語言的習慣問題,在漢語中“國民”一詞只會單純的認為是單個的國家公民,而不是將其拆解成為兩個方面“國”與“民”,這樣的誤讀就有可能只把“國民財富”理解為“作為個體的國家公民的單個財富”,因為把《國富論》一書誤解成為致富或謀取財富的權術。而將社會或者國家如何可以充分獲得收入以便公務得以進行的問題忽略了。
在亞當·斯密那里“國民財富”的研究已經到了很高的水平:(1)這里的富裕不是指某一個階級的利得,而是指普遍的富足。(2)這里的富裕也不是指國家或者是君主的收入或者是稅收的富足,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普遍的富足,因為前者主要是以后者為基礎。因而我們對于國家財富的理解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一方面是國家社會所有的財富;這里的國家社會所有的財富并不是美國的學者沃哈恩在其的著作《亞當·斯密及其給現(xiàn)代資本主義留下的遺產》一書中認為的國家的財富就等同于個人財富的總和,亞當·斯密所認為的“國民財富”的概念和當代的新自由主義者所主張的“公益合成論”是有本質的區(qū)別。因為在當代新自由主義者的眼中,只有個體的才是實在的,只有一個一個人的利益,社會的利益就是個體利益的集合。而亞當·斯密卻并不是這樣認為。另一方面是政府所支配的財富;也就是作為一個國家的政府,如何使公務得以行之的那方面的所需要掌握的財富。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亞當·斯密對于“國民財富”的理解是把國家社會所有的財富和政府所支配的財富進行明確區(qū)分的前提下進行考察的。兩者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又有明顯的區(qū)分。
《國富論》既然是一門關于“富國裕民”的學問,那么,怎樣才能夠最適當?shù)娜〉秘敻缓瓦_到富足呢,換而言之,就是怎樣滿足最廣大的消費者的需要和利益。
一國的富裕程度的標準是什么?在亞當·斯密那里他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基本觀點,即一國的富裕不在于貨幣的數(shù)量,而在于物博價廉。對于這個觀點他這樣表述“貨幣本身是一種死寶,并不提供生活用品。從這個觀點來看,貨幣好像是一國的公路,它本身不生產米麥和青草在國內的流通。如果我們能節(jié)省公路所占的地,我們便能大大增加貨物的數(shù)量,而有更多的貨物運到市場。正如一個地區(qū)的價值不在于通過該地區(qū)的公路的多少,一個國家的富裕不在于通過用以實現(xiàn)貨物流通貨幣的數(shù)量,而在于生活必須品的豐富。”[2]P204
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反復強調:“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薄皠趧邮堑谝恍詢r格是最初用以購買一切貨物的代價。世間的一切財富,原來都是用勞動購買的而不是用金銀購買的?!盵1]上卷P26亞當·斯密認為:“一個人是貧是富,要看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換言之,要看他能夠購買多少勞動?!倍鴮τ谝粋€國家來說,貧富就是要看物博價廉的程度,如何達到價廉被歸結為如何節(jié)省勞動的問題,如何達到物博就直接要歸結到如何增加勞動的問題中。換而言之,就是要看這一國家運用勞動是怎樣地熟練,怎樣的技巧,怎樣的有判斷力。在一些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就是要看勞動的人數(shù),和不從事勞動的人數(shù)的比例。這也就是亞當·斯密著名的“勞動價值論”所持的財富觀。
亞當·斯密把一國富裕程度的提高,從根本上取決于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主要表現(xiàn)在同一數(shù)量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內能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或者生產同一數(shù)量的產品需要更少的勞動量。亞當·斯密把提高勞動生產力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分工。因為“有了分工,同數(shù)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yè)而日進;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的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fā)明,是一個人可以做許多人的工作”[1]上卷P8。這樣看來,“在一個政治修明的社會里,造成普及到下層人民普遍富裕的情況,是有各行各業(yè)由于分工而產量大增。各勞動者除了自身的需求之外,還有大量的產物可以出賣。這樣大家就可以互換勞動的生產物。于是各個階層都可以普遍的富裕起來”[1]上卷P11。
斯密用一國的分工程度來衡量一國的勞動力的程度,他說:“一個國家的產業(yè)與勞動生產力的增進程度如果是極高的,則其各行各業(yè)的分工一般也達到極高的程度。”[1]上卷P7斯密不僅詳細的論述了分工對于勞動生產力的重大作用,還詳盡的對原因做了說明。但是其中需要說明的是,斯密所說的分工不僅僅單單是生產部分的內部分工,這種分工還包括了社會的分工、城市和農村的分工、腦力分工、科學之間的分工、國際的分工等等,幾乎所有能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各種因素們都被斯密包括在其分工的理論中。
也正是由于這種多元化的分工,因而需要相互之間的交換,簡言之,即“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這種交換使得分開得以擴大,使分工所帶來的效果也大大增強了。然而這種分工和交換得以進行就必須在市場中。市場的規(guī)模直接制約了交換和分工的規(guī)模,因而要想擴大交換和分工的規(guī)模直接就是要擴大市場。所以說,市場是財富增長的必要條件。
斯密在比較不同國家經濟發(fā)展時,把不同的國家分為三類,一類是繁榮的國度;一類是停滯的國度;另一類是退步的國度。18世紀的中國在斯密的筆下就是這樣一個停滯的國度。而停滯的原因亞當·斯密把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歸結為市場規(guī)模受到限制。這也就是斯密重視市場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在亞當·斯密看來,“國家的財富”的增加有賴于社會分工的進步,而分工得以擴大又仰仗于交換,交換的得以實現(xiàn)與擴大又依賴于市場。那么市場如何不斷擴大呢?這就涉及到亞當·斯密的關于“自由”的學說。
“自由放任”是斯密整個經濟學說的中心思想,也是他所主張的經濟政策的基本原則。斯密作為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他既強烈的發(fā)對封建主義和重商主義,也反對國家對于經濟生活的干預,斯密主張經濟自由?!白杂煞湃巍彼枷氲睦碚摶A是“自然秩序”學說。
斯密關于自然秩序的思想主要有一下幾個要點:第一,整個社會是有著自然秩序的。在斯密看來,非人為的、有著自己內在秩序和規(guī)律的意思。第二,自然秩序不需要人為的干預,自然秩序是自由的,它能夠自發(fā)的進行調節(jié)。“在各事物都聽任其自然發(fā)展的社會,即在一切都聽其自由,個人都自由選擇自己認為適當?shù)穆殬I(yè),并能隨時自由該頁的社會,情況確實如此。人的厲害關系必然會促使他尋求有利的用途?!钡谌?,斯密的自然秩序思想是從人的利己心出發(fā),又達到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有序。自然秩序是指整個社會的有序,這種有序是自然的有序。
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必須去遵循自然的秩序,而遵循自然的秩序就必須進行經濟的自由原則,因此斯密提出了“任其自由,廣其競爭”的原則?!傲己玫慕洜I,只靠自由和普遍的競爭才能得到確立?!盵1]上卷P140“一種事業(yè)若是對社會有益,就應當任其自由,廣其競爭。競爭愈自由,愈普遍,那事業(yè)亦就愈有利于社會?!盵1]上卷P303換句話說,就是國家應該采取放任的政策,讓每個人在平等,公平和自由的制度下,按照各自的路線,自主經營,謀求各自的利益,從而使其勞動和資本得到充分的利用,促使國家財富的增加。
斯密的自由的觀點,屬于英國經驗論傳統(tǒng)的自由觀念,其內容側重于和源于社會大多數(shù)成員日常的實踐活動。在斯密看來,自由的規(guī)定性主要是形式的,否定的,力求少干預、少限制;政府或國家的任務是提供法律的、制度的保障,至于經濟事務的本身則任由經濟主體自己去進行,斯密認為政府只是一個“守夜人”。因為斯密認為在具體的經濟活動中,人民比立法者更了解自己的利益。只有去順應當事的人民更好的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才能更好實現(xiàn)社會的利益。從而,促進國家財富的增加。
需要提出的是亞當·斯密所要求的自由業(yè)并不是絕對的自由,而是由條件的相對自由?!懊恳粋€人,在他不違反正義的法律時,都應該聽其完全的自由,讓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勞動及資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階級相競爭?!盵1]下卷P252自由僅具有形式的規(guī)定性,而缺少自身的具體的內容;自由的內容來源現(xiàn)實,應到現(xiàn)實的生活中去尋找。自由一旦與求利的現(xiàn)實活動想結合往往難以遏制,從而損害整個社會的基本經濟結構和基本秩序。因此,自由必須接受正義的法律——維系了市場經濟必然要求的結構與秩序規(guī)則的約束,正義是社會的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基本的、底線的規(guī)則,正義體現(xiàn)了經濟生活的內在要求,又具有強烈的倫理性質。
亞當·斯密十分的重視生產的自由,交換自由,競爭的自由等一系列他認為有益于財富增加的自由。因而斯密這樣寫道:“每個人,在他不違反正義的法律時,都應聽其完全自由,讓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及其勞動及資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階級競爭?!盵1]下卷P252從中可以看出斯密認為應該給人民以平等地參加市場競爭的權利。他指出:“禁止人民大眾制造他們所能創(chuàng)造的全部物品,不能按照自己的判斷,把自己的財產和勞動,投在自己認為最有利的用途上,這顯然侵犯了最神圣的人權?!痹诹硪环矫?,機會均等又是實現(xiàn)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的必要前提?!叭魏我环N學說,如果要鼓吹鼓勵特定的產業(yè),違反自然趨勢,把社會上過大一部分的資本拉入這種產業(yè),或要特別限制特定產業(yè),違反自然趨勢,強迫原來要投入在這種產業(yè)上的資本離去這種產業(yè),那實際上都和它要所促進的大目的背道而馳。那只能阻礙,而不能促進社會走向富強的發(fā)展;只能減少,而不能增加其土地和勞動年產物的價值?!比绱耍姑苷J為走向富裕的道路是資源的最有配置和效率的最大化,而這兩者又恰恰要以人人機會平等的自由競爭為前提。
在以上我們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在亞當·斯密的眼中,國富的概念具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國家社會所占有的財富;另一種則是政府所支配的財富。在以上我們談論到國富的來源是勞動,而勞動擴大則要依賴勞動的分工,生產物增加后我們又必須進行交換來實現(xiàn)其價值。在實現(xiàn)其價值的過程中,亞當·斯密提出了他一系列的觀點:自由,正義,平等。而如何處理好著三者的關系也是增加國家財富的關鍵。以上的這些論斷我們主要是從增加國家社會所支配的財富入手。
然而在談論另一方面政府所支配的財富時,我們不得不提及賦稅這個話題。斯密雖然強調經濟的自由,強調自由競爭,自由經營,自由貿易,但斯密并不是無政府主義。斯密也十分看重政府的作用。在斯密看來,在實行自由放任的狀況下,政府只須有三項職能:“第一,保護社會,使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侵犯。第二,盡可能保護社會上各個人使不受社會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壓迫,這就是說,要設立嚴正的司法行政機構。第三,建設并維持某些公共機關和公共工程。這類機關和工程,對于一個社會當然是有很大利益的,但就其性質說,設由個人或少數(shù)人辦理,那所得利潤決不能償其所費?!盵1]下卷P284在斯密看來,政府主要起一個資產階級“守夜人”的作用,保證資產階級有一個和平安全的經濟活動環(huán)境。至于資本家進行的經濟活動本身,政府就用不著操心了,他認為,上述三項職能,政府是應該管又必須管的,而且要盡力去管好,不該管的就應少管乃至不管,這樣才能保證國民財富的增長。
為了使政府可以其公務可以得以順利的行之,政府就需要有必要的費用。在國富論中,我們可以看到斯密分析出國家收入的兩大源泉“公共資本”和“土地”。然而斯密也清楚的認識到只有這兩種收入不足以維持政府日常的運作。“因此,公共資本和土地,即君主或國家所持有的兩項收入泉源。既不宜支付也不夠支付一個大的文明國家所必要的費用,這么大的費用,就必須取給予這種或者那種稅收,換言之,人民須拿出一部分的私人收入,給君主或國家,作為一筆公共收入?!盵1]上卷P383這樣一來,斯密就清晰的把政府收入的來源表述的很清楚了。政府所支配的收入,“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特別屬于君主或國家,而與人民無何等關系的資源;第二,人民的收入”[1]下卷P376。
斯密看到了賦稅的合理性。除此之外,斯密也看到了為了維持政府的開支,也不可以肆無忌憚的加重人民的負擔。為此斯密提出了四大賦稅原則,即“公平、確實、便利和經濟。“一、一國國民,都須在可能的范圍內,按照各自的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國家保護下享得收入的比例,繳納國賦,維持政府”[1]下卷P384,即為“公平”?!岸⒏鲊駪斖昙{的賦稅,必須是確定的,不得以隨意變更?!盵1]下卷P385即為“確實”?!叭⒏髯再x稅完納的日期及完納的方法,須予納稅者以最大便利?!奔礊椤氨憷薄!耙磺匈x稅的征收,須設法使人民所付出的,盡可能等于國家所收入的?!奔礊椤敖洕?。所有賦稅的征收都必須以此四原則下進行。而在對于各不同收入賦稅的征收上,斯密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賦稅不應加在工資和利潤的頭上,也不贊成對于生活必須品課稅,因為這會損害廣大貧苦消費者的利益;在斯密看來對于工資,利潤和生活必需品課稅,最終都會對國民財富的增加起到反作用。斯密認為賦稅應該加到地租的頭上,因為地租是地主坐享其成的收入,對地租課稅,“對于人民的勤勞,是絕不會有何等妨害的”[1]下卷P387。
亞當·斯密認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保證經濟發(fā)展有個良好、安全的社會環(huán)境,而其政府正常運行所需的費用也是十分必要。
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第五篇中,闡述了政府的職能,政府支配財富的正當性及其對增進國民財富的作用問題,從而完成其富國裕民的理論體系。
斯密在經濟學史上雖以闡揚自由放任政策而聞名,但他并非主絕對的自由放任,反對任何經濟干預。這一點正是人們通常忽視的。他并不主張立即全部撤銷政府對外國貨物輸入的限制,特別是當某種貨物的輸入會影響本國某些生產部門廣大職工的就業(yè)和生活時,就必需小心謹慎,逐步改變這種限制,可見,斯密并不是一個絕對的自由放任主義者。其實,從主觀愿望來講,他主張的只是那些他認為對社會有益的自由放任,對于違反社會利益的經濟行為他是主張政府“筑墻防火的”。所以,斯密在積極主張自由放任的同時,又肯定了政府的作用和不可獲取的地位。
斯密在關于勞動的論述中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斯密把勞動劃分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學說。他把在一些條件不變的前提下提高看勞動的人數(shù)看成是促進國民財富增長的積極因素之一。因此,他認為確定什么是生產勞動和什么是非生產勞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斯密認為“有一種勞動,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價值;另一種勞動,卻不能夠。前者因可生產價值,可稱為生產性勞動,后者可稱為非生產性勞動”。無疑斯密把像君主、大臣、官吏、陸海軍這些人歸結為后者。認為他們的存在,不僅不能使一國的財富增加和價格低廉,相反還會使一國真實的財富減少和抬高他們的價格。
在斯密看來,要增加勞動人數(shù),“必須在某個地方儲有各色各樣的貨物,以維持他的生活,并提供材料和工具供他使用?!边@樣,斯密直接把積累的問題提了出來。斯密認為,積累是一國富饒的關鍵,他特別強調積累的作用,并把他提高到了富國裕民的途徑的高度上來說。他認為,積累不僅對勞動的增加來說,對于勞動的節(jié)約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斯密認為,積累的可能條件是必須有剩余勞動生產物的存在,若要積累成為現(xiàn)實,剩余就必須:“一、超過維持生活的需要收入;二、超過雇主自己使用需要的資產?!盵1]上卷P63
若把剩余生產物花光吃光,而不把其中一部分節(jié)儉下來用于投資,資本就不會積累起來。所以,斯密十分重視節(jié)儉對于積累的作用?!百Y本的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節(jié)儉,不是勤勞。誠然,未有節(jié)儉以前,須有勤勞,節(jié)儉所積累的物,都是勤勞的來。但若是只有勤勞,無節(jié)儉,有所得無所貯,資本決不能加大?!盵1]上卷P310
社會剩余資源的節(jié)儉就是斯密所指的“節(jié)儉”。它包含:資源的儲蓄和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節(jié)儉相對立是浪費。浪費也包含兩個方面:一、奢侈;二、妄為。斯密主張節(jié)儉,反對妄為。在這其中斯密特別反對政府的奢侈和妄為。斯密認為“他們自己始終無一例外的是社會上最浪費的階級”[1]上卷P319?!暗卮笪锊┑膰遥倘徊粫驗樗饺松莩尥秊槎毟F,但政府的奢侈妄為,卻有時可能他弄得貧困?!盵1]上卷P316
因而在說明政府合理性的同時,斯密強調政府應該精簡不必要的機構,提高辦事的效率。把所占用的財富用在合理的事物上去,并且可以注重節(jié)儉。在斯密看來,最好的政府,應該是最廉價的、最節(jié)約的、最無為而治的政府。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斯密把國富的理解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而斯密對于國富的理解對于我們現(xiàn)代化的今天也具有著重要的啟示。如何才能使政府的發(fā)展和國家的富裕兩者關系協(xié)調起來,在對《國富論》財富觀的研究中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發(fā)。
[1][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英]坎南.亞當·斯密關于法律、警察、歲入及軍備的演講[M]陳福生,陳振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聶文軍.亞當·斯密的經濟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B82-05
A
1673-2219(2012)10-0082-04
2012―06―18
戴慶蘇(1987―),女,江蘇盱眙人,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倫理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經濟倫理學。
(責任編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