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柏成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100089/重慶交通大學,重慶,400074)
Mercer, Sarah.2011.TowardsanUnderstandingofLanguageLearnerSelf-Concept.Dordrecht, Heidelberg, London & New York: Springer.Xiii+220 pp.ISBN: 978-90-481-9568-8.
在應用語言學研究領域,相對于非語言因素中的學習動機、態(tài)度、策略、認知風格、焦慮、歸因等引起較多關注的課題,自我概念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其展開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針對外語自我概念的構建及其特征方面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以至于人們對這一重要課題的認識和了解還十分膚淺。這不利于外語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有效推進。外語環(huán)境下的非語言因素對于外語學習極其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講,其重要性甚至要超過語言因素,因為外語自我概念往往與學習動機、歸因、學習策略、焦慮等息息相關,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學習者對待外語學習的態(tài)度和付出努力的程度,進而影響甚至決定外語學習效果。對自我概念的研究在應用語言學和外語教學研究領域嚴重缺乏,呼喚更多研究成果的面世?!短剿髡Z言自我概念》一書便是為彌補此類研究缺憾所付出的努力之一,它已被選入《教育語言學》研究書系。作者Sarah Mercer在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并專門研究外語自我概念,本書便是其多年專題研究的結晶。
本書共分七章:前言、什么是自我概念、理解外語學習語境下的自我概念、如何形成自我概念、外語自我概念的內部系統(tǒng)、外語自我概念的外部系統(tǒng)、對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啟示。
前言部分,主要介紹研究自我概念的原因,研究方法的選擇,本書研究背景、目標及本書寫作框架。明確提出了兩個研究問題:(1)英語自我概念的理論特征是什么?(2)影響英語自我概念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章主要關于自我概念的理解問題。為便于明確定義,作者區(qū)分了“自我效能”、“自我概念”以及“自尊”三個相關概念,并回顧了應用語言學領域里與“自我概念”相關的另外三個概念:“二語語言自信心”、“元認知個人知識”和“身份認同”。緊接著,基于對心理學和外語領域的自我概念研究的回顧與梳理,作者總結了兩方面的啟示:(1)自我概念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極其重要;(2)課題研究的范式發(fā)生了明顯轉變,研究更傾向于采用質的方法,將“自我概念”理解為在具體社會語境中產生的、復雜的和動態(tài)的構造。最后,作者將“自我概念”定義為“一種內在的心理構造,包含個體對其在具體領域的能力的自我感知及其相關自我評價”(Mercer 2011:33)。
第三章討論外語學習語境下的自我概念。本章從六個方面展示了喬安娜的自我概念網(wǎng)絡:學術自我概念、一般語言自我概念、母語自我概念、外語自我概念、英語作為外語的自我概念、意大利語作為外語的自我概念。有別于主導當前教育心理學領域的自我概念模型(Marsh & Shavelson 1985),喬安娜的數(shù)據(jù)顯示與其不同語言相關的自我概念極其復雜,且相互關聯(lián),很難用上述模型的層級性以及多面性特征概括,因此,作者在本章提出了“喬安娜自我概念網(wǎng)絡模型”,模型中的各種自我概念之間并非層級性特征,而是以復雜且常常不可預料的方式互相關聯(lián);相關自我概念在網(wǎng)絡模型中的重要性體現(xiàn)為概念節(jié)點的大小,與其他自我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強度用節(jié)點之間連線的虛實及粗細來表示。
第四章基于對相關研究分先的梳理和分析,作者闡明了自我概念的動態(tài)性及其構建過程中的影響因素。作者認為自我概念有穩(wěn)定的方面,但在更多方面表現(xiàn)為動態(tài)性特征,隨著個體的成長,其自我概念變得更加復雜化、多面化和抽象化。此外,本章重點介紹了在心理學研究領域具有廣泛影響的“自我概念內/外部參照系統(tǒng)模型”(Marsh 1986),并把它作為下面兩章分析質性數(shù)據(jù)的理論框架。
第五章在Marsh的自我概念內/外部參照系統(tǒng)模型框架內,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探討外語自我概念建構的內部要素。基于該書研究的質性數(shù)據(jù),作者首先進行了不同科目之間、外語之間、母語和二語之間、不同語言技能之間以及不同任務之間的跨領域自我概念的比較;然后從語言學習信念、具體語言學習信念以及歸因信念三方面進行了信念系統(tǒng)的比較分析;最后探討了情感(狀態(tài))對自我概念建構的影響?;谝陨戏治?作者概括出影響外語自我概念構建的主要內部因素:自我概念網(wǎng)絡里的內部跨域比較、信念系統(tǒng)和情感反應這三大內部因素共同作用,影響外語自我概念的建構。
第六章基于質性數(shù)據(jù),在自我概念內/外部參照系統(tǒng)模型框架內探討外語自我概念建構的外部要素。研究發(fā)現(xiàn)五大影響因素,分別是社會比較、來自重要他者的反饋和自我反思評價、學習者感知到的成功與失敗的經(jīng)歷、先前的語言學習經(jīng)歷以及他們生活中的關鍵經(jīng)歷等,它們對外語自我概念構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趦炔颗c外部要素的分析,作者提出了二語自我概念的構建過程模式,由四個同心圓構成,由外向內分別是社會文化語境、人口因素、情景語境、內部與外部因素。首先受內部與外部因素的影響,進而受到具體情景語境、人口因素以及社會文化語境的影響。最后,作者概括了影響外語自我概念構建的三個主要內部因素和四個主要外部因素及其相關要略。
第七章結尾部分,介紹了該書給外語教師和研究者帶來的啟示。對于教師來說,作者認為雖然不存在增強外語自我概念的萬靈藥,但仍然有辦法通過營造學習氛圍,為提供安全感,幫助學習者樹立積極的外語學習態(tài)度和動機。自我概念理論結構及其構建過程的影響因素等理論主張可以提高外語教師的意識,使他們能有效幫助在外語學習語境下形成符合現(xiàn)實情況的積極的自我概念。研究方面,作者提出要深化對自我概念的理解,個案研究尤其適用。此外,作者還提出了未來可以圍繞該課題展開研究的若干問題,如自我概念的波動變化、語言教學(使用)環(huán)境對在具體領域的自我概念構建的影響等等。作者認為,隨著對這些頗具價值的研究課題的深入開展,人們對自我概念的理解將會更加全面和深刻。
《探索語言自我概念》是第一部研究自我概念及其構建的專著,它扎根于自我概念的基礎理論,在許多方面有別于絕大多數(shù)運用心理測量工具進行量化的該領域研究。對于自我概念研究而言,采用質化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個案研究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較長時間的歷時跟蹤,運用觀察、訪談、問卷等多種方法收集研究數(shù)據(jù),基于對數(shù)據(jù)的多重解讀,捕捉自我概念的構建過程及其特征,能夠發(fā)現(xiàn)心理測量等量化研究方法可能遺漏的變量和特質。顯然,這樣的研究路徑在考察自我概念構建的動態(tài)性以及復雜性方面,效果要遠遠優(yōu)于量化研究方法。正如作者所言,相對于量化研究范式,以個案研究為代表的質化研究方法尤其適用于自我概念研究,它能深化人們對自我概念特征及其構建過程的認識和理解。當然,質化的個案研究也存在代表性的問題,若能將質化和量化研究范式結合起來,可彌補單一的量化或質化研究的缺陷。
本書作者并非名家,但他的研究設計、對質化數(shù)據(jù)的解讀分析以及對分析結果的報告都為此類研究提供了較好的范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本書結尾章節(jié)對課題的未來研究進行了頗有見地的展望,并提出了極具價值的研究問題,為深化本課題研究指明了方向。作為一本成功之作,其價值顯而易見,能入選《教育語言學》研究書系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但本書也有幾處不足。首先,正如作者自己所意識到的,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可能導致外語自我概念發(fā)展變化的人的因素,如性別、年齡、文化、社會經(jīng)濟背景、種族、語言水平等。其次,從第六章的“圖6.3”這一圖示來看,比較明顯地標示了影響自我概念構建的主要因素,但該圖主要表現(xiàn)為靜態(tài),沒有體現(xiàn)出自我概念構建的“動態(tài)性”以及該圖示名稱所標明的“過程”特征。如果在原圖上增加一些箭頭,表明圖中標示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自我概念建構過程的動態(tài)性,效果會更好。此外,將“人的因素”與“社會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并列似乎不妥,不利于更好的理解自我概念構建過程及其所受到的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們認為可以將“人的因素”中的相關具體因素分別歸入自身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中,在“具體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之間可以增加一個“教育系統(tǒng)語境”。最后,本書在體例編排方面有一個小的瑕疵:第五章第5.1.3節(jié)下面僅有一個小類,因而不宜將其以小類(5.1.3.1)的形式單列出來。
但瑕不掩瑜,本書在自我概念研究的方法及內容等方面,仍然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啟示。
Marsh, H.W.& R.Shavelson.1985.Self-concept: Its multifacete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J].EducationalPsychologist20 (3): 107-23.
Marsh, H.W.1986.Verbal and math self-concepts: An internal/ex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 model [J].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Journal23(1): 129-49.
Mercer, Sarah.2011.TowardsanUnderstandingofLanguageLearnerSelf-Concept[M].Dordrecht, Heidelberg, London & New York: Spr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