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飛飛
(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40;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1)
個人自由和權利是近代憲政思想與法治理念的核心要素,個人自由的提出正是為了劃定公共權力的界限,個人自由所及之處正是公共權力止步之處。由于政府握有合法壟斷的權力,它就有可能隨時濫用權力侵犯個人自由和權利?;谶@個理由,近代以來政治思想家討論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便是,“是否存在這樣一個人類自由的領域,它必須被保持在政治所能達到的范圍之外,即是否存在政府絕對不能干預的人類生活空間”[1]53。答案在自由主義那里必然是肯定的,這也正是自由主義思想家孜孜以求的動力和目的所在:除了為法律禁止的事情之外,個人可以自由地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而“在政府行為中則不允許絲毫的奇想和任意性”[2]109,政府官員除了法律所規(guī)定的事情之外,不能做任何事情。問題是,法律應規(guī)定的個人自由的空間有多大?政府干預的限度何在?何種情況下政府的干預是正當的?對于這些問題,思想家眾說紛紜,但是縱觀近代以來的整個思想史,被譽為“權力界限勘定者”的密爾無疑給出了最為稱道的界標,有人甚至稱贊,若不讀密爾則無法了解自由主義的真諦。因此,在論述個人自由與公共權力之干預的問題時,選擇對密爾文本的解讀無疑是十分明智且可取的。而對這一問題的論述主要集中在《論自由》一書中,在該書開篇處,密爾便指出他所要討論的主題是,“公民自由或稱社會自由,也就是要探討社會所可能合法施用于個人權力的性質和限度”[3]1。
密爾以“一條極其簡單的原則”,即著名的“傷害原則”,劃出了自由的范圍,界定了權力干涉的邊界?!叭祟愔杂欣碛袡嗫梢詡€別地或者集體地對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動自由進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衛(wèi)。這就是說,對于文明群體中的任一成員,所以能夠施用一種權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為正當,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對他人的傷害。若說為了那人自己的好處,不論是物質上的或者是精神上的好處,那不成為充足的理由……任何一個人的行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須對社會負責。在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獨立性在權利上則是絕對的。對于本人自己,對于他的身和心,個人乃是最高主權者”[3]10-11。只有當一個人的行為傷害到他人時,政府的行為才是正當的;若在只是關乎自己的行為上,政府的干預則是不正當的。
這一簡單的傷害原則的確立基于密爾的這樣一個分類:他將人類行為分為“涉己”和“涉他”兩部分,人們只需就涉他行為向社會負責,如果涉他行為傷害了他人的利益,則社會就有權以法律或其他方式予以懲處;至于純粹的涉己行為,則無論該行為對自己造成了何種影響,都是不允許別人加以干預的。對于涉己行為辯護的一個主要理由是基于對個人自主性的尊重和信任,每個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的維護者,“對于一個人的福祉,本人是關切最深的人;除了在一些私人性很強的事情上外,任何他人對于他的福祉所懷有的關切,和他自己所懷有的關切比較起來,都是微薄而膚淺的”[3]91。從這一點出發(fā),便可推出人們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所愿意的生活方式,自主地追求幸?!霸趺创┲⒊允裁春仁裁?、從事什么文化活動、有什么樣的性關系、尊奉什么宗教等等”[1]63都是正當的。如果社會或政府在這些地方進行不必要的干預,政府就是“不信任個人的深思熟慮(亦即在不需要干預的地方進行干預),立法者乃是將人民視為是兒童或奴隸”[4]49。在涉己的領域里,應該相信人有足夠的認知和判斷能力來權衡自己的最大利益之所在,如果我們不承認這一點,那么,我們就沒有理由不采納柏拉圖所建議的護國者制度,依靠哲學王來替人民做出所有的判斷,事實上,為專制政體辯護的一個理由正是斷定普通人民無法認清自己的真實利益之所在,所以需要一個通曉一切的君主來做出判斷,替我們做出有關人生的規(guī)劃,而民主政治則必須假設每個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同時,允許個人在涉己的領域里自由地運用個人的意志,也是增強個人能力的一種方法,進而也能促進整個社會智識上的進步。即使是個人會犯錯誤的時候,這也依然是必要的?!耙溃粋€人因不聽勸告和警告而會犯的一切錯誤,若和他容讓他人逼迫自己去做他們認為對他有好處的事這一罪惡相權起來,后者比前者是遠遠重的多的?!盵3]91
密爾對個人自由權利的辯護主要基于對人類行為所做的涉己與涉他的二分法上,在涉己的領域里個人有絕對自主的權利,可以自由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只要該行為不關涉他人即可。但是批評者指出,由于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并不是純然獨立的原子式的“無牽無掛的自我”,公民的幾乎所有的行為都會影響他人以及整個社會,即使是公民們眼下的僅僅涉及自己的行為不會對他人造成直接的傷害,但是它仍然可能對他人和社會造成遠期的后果?!叭绻銈α四阕约?,那么你也傷害了依賴你的人;如果你的行為是不道德的,那么你也會誘導其他人做不道德的事”[5]526。可見,在僅涉及自己的行為和涉及他人的行為的劃分在現實中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密爾也承認這一點:“我充分地承認,一個人所做的對于自己的禍害會通過其親近的人們的交感作用或厲害關系而嚴重影響到他們,也會在較小的程度上一般地影響到社會?!盵3]96比如酗酒的人雖然僅會危及自身的身體健康,但是由于酗酒而導致的無法正常工作,則會影響他的家庭收入,進而會損害他的家人的福利;再如在當代福利國家的背景下,大量吸煙的人可能會患各種疾病,諸如肺癌或心臟病等,但是它的治療卻需要花費公共財政的支出,也即需要社會為他的“涉己”行為付費。密爾也舉例說:“如果一個人由于不節(jié)制或揮霍無度而無力償還債務,或者已負有一個家庭的道德責任而無力贍養(yǎng)或教育,這當然應該受到譴責,就是施以懲罰也算正當。”[3]97
可見,很多看似涉己的行為總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他人或社會帶來傷害。但是指出涉己涉他行為二分法的無效性,并不會危及密爾對傷害原則的辯護。因為在密爾看來,以上面所舉的酗酒為例,認為這種情況下酗酒行為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涉己行為,而由于它對家人造成的間接的傷害,已經轉化成一種涉他的行為。因此,政府或社會對該行為進行干預的理由乃在于他背棄了自己對家人的義務,危及了家人的幸福,而非因為該行為危害了自己的健康,若依據后者進行干預則是不充分和不正當的。如果酗酒僅僅是損害了自己的健康,并沒有因而減少他為家人和社會所作的貢獻,那么,政府或社會是無權對他的行為進行干涉的。指出這一細微的區(qū)分并不是在做無意義的文字游戲,而是有著重要的意義的,在談到基于父愛主義而進行的干預時將會看出這一區(qū)分的重要性。雖然密爾對涉己與涉他行為的二分法有著嚴重的缺陷,但是密爾對干涉的理由——即傷害原則的辯護仍然是有效的。所以,與其說密爾是把人的行為分成涉己與涉他兩類,不如說密爾這種區(qū)分的目的是要指出政府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干預的理由,即這種行為會直接或間接地危害他人或社會,而不論這種行為是直接的涉他還是涉己。這樣,“密爾的原則會認為干預的正當理由必須總指向對他人的某一明確傷害或者是傷害的危險,它不應該以其他的道德錯誤或個體對他們自己造成的傷害為根據”[5]257。
密爾認為,干預的理由必須是行為傷害到他人或社會利益,但是父愛主義對傷害原則提出了挑戰(zhàn)。父愛主義是指“為了一個人自身的利益,運用法律實施對其自由的限制”。這里政府對于干預給出的理由是這種限制會避免一個人做出自我傷害的行為,或是為了提升一個人的福利。“父愛主義旨在保護公民的福利,即使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他們的自由”[5]281-282。在當代,父愛主義提出的理由是,由于個人信息的不充分或者由于社會、他人或以往的生活方式所強加或扭曲的偏好(如適應性偏好)而導致的個人選擇或行為可能會出現自己無法控制的行為及結果,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對即使僅僅涉及自己的行為加以干涉,干涉的目的是為了被干預者的福利。
密爾也意識到了這一情況,這種情況顯然溢出了嚴格的“傷害原則”的要求。密爾舉了一個過橋的例子來指出這一問題:“不論是一位公務員或者是任何一個人,如果看見有人要走上一座已經確知不保安全的橋梁,而又來不及警告他這個危險,他們可以將他抓回,這并不算真侵犯了他的自由;因為自由在于一個人做他所要做的事,而這個人并不想要掉在河里?!痹谶@樣的情況下以強制的方式禁止它繼續(xù)前進并不能算是侵犯他的自由,因為“防止事故也是公共權威所當有的職責”[3]115。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通常情況下對于個人事務加以管制的法律是非常難于執(zhí)行的且需付出很大的成本,并且由于權力無限擴張的本質,在個人事務中引進政府行為也是有很大的危險性的,可能會產生得不償失的副作用。因此,對政府權力保持深刻警惕性的密爾緊接著上面的論述便立即補充道,“可是,有時一個禍患還沒有確實性而只有危險性,除本人自己外便沒有人能夠判斷他的動機是否足夠使他冒險一試,在這種事情中……人們對他只應當發(fā)出危險警告,而不應當以強力阻止他去涉險”。范伯格指出,父愛主義行為可分為兩種,一是為防止自我傷害,一是為使自我受益,他將前者稱作合法的父愛主義,后者稱為極端的父愛主義。[6]45-46依照范伯格的分類,可以看出密爾明顯是傾向前者的,政府的父愛主義行為僅僅是為了防止自我傷害,本文所指的父愛主義也是從這種較弱意義上分析的。由于在當代社會中人們普遍存在的對政府權力的抵觸情緒,同時,我們也已經指出某中形式的父愛主義是必須的,因此,我們就必須為父愛主義行為的運用找到一些可接受的準則。“父愛主義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成為政府干預的正當理由”[6]65。依照古特曼和湯普森的論證,父愛主義需要滿足如下幾個條件才能證明其正當性:首先,父愛主義者要表明個體采用的一些行為并不符合他們自己的利益,如果他們被阻止采取該行為,他們會生活得更好。其次,父愛主義者要表明所討論的行為可以通過法律加以合理的管制或禁止,這一點主張政府從原則上保護公民的幸福以免他們判斷的失誤或意志的薄弱。第三,父愛主義者要證明法律對這種僅傷害自己的行為的禁止或管制本身不會導致比它力求避免的更大的危害或錯誤。[5]283-284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父愛主義理論的提出彌補了密爾“傷害原則”的不足之處,但是由于父愛主義需要引入國家權力以在某些方面對僅關涉自己的私人行為的干預,而自由主義者對于國家權力始終是保持著警惕之心的,認為它充其量也只是一種必要的惡,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引入父愛主義的干預也應是審慎的,以防止它的介入會侵犯人們更基本的自由和權利,進而導致對人們福利的更大的損害。所以,父愛主義的介入需要滿足上述幾個較為苛刻的條件以證明其正當性。
[參考文獻]
[1] 戴維·米勒. 政治哲學與幸福根基[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2] 安·蘭德,等.自私的德性[M].焦曉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3] 約翰·密爾. 論自由[M]. 許寶骙,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 許國賢.個人自由的政治理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 古特曼,湯普森.民主與分歧[M].楊立峰,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6] J.范伯格. 自由、權利和社會正義[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