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劉曉鳴
取舍有度實證有力
———談談中小學教師教研文章的用例
■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劉曉鳴
著名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說過,“我所有的教育教學著作,都不是純理論思辨而是實踐的記錄。沒有這些實踐,我寫不出這些書。雖然說起來我還讀過博士(在職),但我的確不擅長純理論思維,再加上我本身就是一線教師,因此我打定主意,這一輩子就‘用身體寫作’,用實踐說話。”而另一特級教師劉學柱則談到,教師寫論文是“教研成果的一種書面呈現(xiàn)方式,重在教學研究,要求以準確可靠的語言將這種成果呈現(xiàn)出來,在語言的藝術性上并沒有太多要求?!边@兩段難得的現(xiàn)身說法再次告訴我們,教師寫作尤其是教研文章寫作,一不以“純理論思辨”為能,二不以“語言的藝術性”求炫,而須“用實踐說話”,重在有“研究”。收獲提煉實踐經(jīng)驗,自然就離不開“用例”。
例用何處及用例多少,并沒有什么定規(guī)。但一篇教研文章完全沒有例證,則不正常。如一篇題為《發(fā)散思維的課堂培養(yǎng)》的文章,全文有頗具見地的“理”,分三部分表述出來:一、啟發(fā)式的問題教學;二、激勵師生互動;三、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態(tài)環(huán)境。第三部分又分三小部分:1.激發(fā)興趣;2.激發(fā)疑問;3.指導思維。可全文只有理性的論述,一個“怎么做”的實例也沒有。這就不能算是一篇像樣的教研文章。
寫教研文章常見的用例失敗,有三種情況:一是堆砌例子,“理”“例”分離,缺乏必要的分析論證,判斷推理;二是例子裁剪失當,有的絮絮叨叨,有的語焉不詳,有的意圖不明,有的未取其精;三是取用的例子價值不大,說服力不強。因此寫教研文章得“理”“例”相成,用例要精心取舍,善加整理,妙于排布,從而達到“實證有力”。
根據(jù)例子的價值及實際開掘量,教理須例子實證的需要程度,文章的結構特點,教研文章的用例可分為,用“全例”,用“概述”,用“擷精”。
全例。即將例子的全貌呈現(xiàn)出來。“課堂實錄”之類,是用全例的一種“特例”,它的“理”,或在點評之中,或在文后的反思之中。其他的任何全例,不論怎么“全”,都得朝著“意圖”去取舍,每一句話都應包含著意圖因子,都導向那個“理”。換言之,寫作者行文中,在把例子推向意圖的過程里,唯“理”是瞻,不為“例子的完整性”所牽制。
概述。概括地敘述例子以證論題之“理”。運用概述有三個關鍵點:一、對行文證“理”需要的分寸感;二、對原例把握的透徹程度;三、概取其神的表述能力。
擷精。擷取最精粹的部分來證“理”。擷精又至少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呈現(xiàn)從全過程中截取出來的精彩片斷,一種是轉述全過程中的精彩之處。
全例也好,概述、擷精也罷,說到底,最終的決定因素還是哪些例子值得用??剂恳粋€例子值不值得用到文章中來,可有幾條“標準”。
以下幾條標準具有“暫擬”性質(zhì),但大致可佐操作。
1.典型性。例子超出一般,內(nèi)蘊可資借鑒的經(jīng)驗、理念,在一定的意義上可算得上樣本范例,可供“拿來”參用。如教學效果好、獲得較高層次肯定、代表一個時期教改方向的課例,教者自己得意又暗合先進理念、包含靈感創(chuàng)意的教學“過程中”實例,按自創(chuàng)的教法實施的成功教例等等。
2.新穎性。新鮮的,新近發(fā)生的,讓人耳目一新的例子。不能總是一些陳舊的例證,一些人云亦云的“故事”。教研文章例貴新巧。如一篇文章中的“理”是“語文課要有‘余’味”,作者的用例為:“教學《愚公移山》,常規(guī)的內(nèi)容結束后,拋出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愚公為什么直到‘年且九十’才想到‘移山’?如果擱到現(xiàn)在,想要表達用堅定不移的行動來戰(zhàn)勝困難這個主題,你還會選擇‘移山’這樣的角度嗎?”自設自為的實例,證“理”巧切。
3.自有性。最好是以自己的經(jīng)歷為例的實例,至少是自己親手從教學實踐的“田野”搜集整理的材料,而不是從網(wǎng)絡、報刊上倒騰的“借例”。如有些“聰明”的作者,自己為文章想出幾個“點”,然后從網(wǎng)上或者別的什么地方“借”來幾個典型例子,文章拾掇得暫時“看上去很美”,但到底經(jīng)不住真正的“考驗”。
4.實證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教研文章“用例”最為關鍵的一個標準。如果是“例”先“理”后,從“例”中能不能抽繹出這個“理”,決定例子是否有價值;如果是“理”出而后“例”證,“證”得是否有力,是第一要義。所謂“理”,可以是理念、觀點、見解、主張,也可以是教學方法、課堂模式、各種策略,抑或理念、方法等的混合體,但不管怎樣,例子最本質(zhì)的教科研價值,就在它對這些“理”的實證性上。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