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遼寧省地震局,沈陽 110034)
2006年10月9日10點35分和2009年5月25日8點54分朝鮮先后進行了兩次核試驗,震級分別為ML3.5和ML4.9。利用遼寧數字地震臺網和丹東區(qū)域臺網記錄的朝鮮兩次核爆的波形事件,采用波形特征對比、多階小波細節(jié)分析以及S波拐角頻率計算方法,對核爆進行識別與判定。
朝鮮首次核爆,遼寧臺網共有15個臺站,使用的儀器為速度型短周期地震儀,采樣頻率為50 Hz;丹東臺網有7個臺站,采用短周期地震儀,采樣頻率為50 Hz。朝鮮第二次核爆,遼寧臺網共有34個臺站,絕大多數臺站使用的是寬頻帶地震儀,采樣率為100 Hz;丹東臺網有7個臺站,其中丹東、寬甸、岫巖、孤山4個臺站使用寬頻帶地震計,采樣率為100 Hz,太平灣、弟兄山、柞木山3個臺站使用短周期地震計,采樣率為50 Hz。由于兩個臺網各臺站記錄兩次核爆的遠近不同,記錄事件震相的清晰程度也不同。寬甸臺距核爆地點比較近,震中距Δ≈385.5 km。其余臺站震中距在400~600 km。
(1)事件記錄特征對比。朝鮮兩次核爆震中位置比較接近,但核爆震級、釋放的能量、使用的炸藥量不同,臺站使用的地震計不同,所記錄的波形特征也不相同。使用寬頻帶地震計記錄的臺站,SG波后續(xù)面波較為突出,出現長周期的面波;而使用短周期地震計記錄的臺站,記錄的體波高頻特征較為明顯,體波特征突出,而面波非常弱,不發(fā)育。
(2)S波拐角頻率計算結果。利用遺傳算法,計算了唐山地區(qū)介質的品質因子 Q值、地震的震源參數和臺站的場地響應,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借助于劉杰等提供的利用遺傳算法計算波譜軟件,計算 S波的拐角頻率。朝鮮首次核爆,使用遼寧臺網有9個臺站,計算S波拐角頻率平均值為?cs=7.80 Hz;使用丹東臺網4個臺站,計算S波拐角頻率平均值為?cs=8.21 Hz;朝鮮第二次核爆,使用遼寧臺網15個臺站,計算S波拐角頻率平均值為?cs=8.01 Hz;使用丹東臺網7個臺站,計算S波拐角頻率平均值為?cs=7.59 Hz。
(1)朝鮮兩次核爆不同臺站使用不同儀器(短周期地震計、寬頻帶地震計、甚寬頻帶地震計)顯示的波形特征存在一定的差異。使用短周期地震計記錄的臺站,記錄的體波高頻特征較為明顯,體波特征突出,而面波非常弱,不發(fā)育;使用寬頻帶地震計記錄的臺站,SG波后續(xù)面波較為突出,長周期面波特征明顯。
(2)從小波變換不同尺度分析發(fā)現,隨著尺度的增大,地震、爆破和核爆能量都在快速衰減,所不同的是地震能量集中于第1階到第4階,第5階以后能量因時域范圍較寬而分布非常弱;而爆破和核爆記錄在第6階面波顯示較為清晰,能量也因時域范圍較窄而分布集中。朝鮮兩次核爆的小波細節(jié)分析結果檢驗,具有爆破特征。
(3)對遼寧臺網和丹東臺網地震與爆破定量研究結果,爆破S波拐角頻率平均值為7.70~8.1 Hz。采用遼寧臺網和丹東臺網多臺計算朝鮮兩次核爆S波拐角頻率平均值為7.59~8.21 Hz,與前期研究的結果比較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