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峰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證”,屬中醫(yī)“腰痛”“痹證”范疇。筆者采用肘部重力按摩法結合S-E-T(泰瑪滑動系統(tǒng))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均為我科2010年7月-2011年7月期間門診及住院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齡37~55,平均年齡47.1歲;其中45~50歲21例;病程2個月~2年,病因有外傷史2例,受風著涼、勞累的16例,無明顯誘因的12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1]。
1.3 治療方法
1.3.1 肘部重力按摩法 醫(yī)者取坐位于患者身側,將前臂上1/3尺側、背側部或肘尖施術于作用部位(背腰及下肢部),以身體上半部的重量為動力源,在彎腰與身體向前外側傾斜(此時身體重心前移)的同時給予施術部位向下的壓力,隨即逐漸將腰部抬起(使身體重心后移),同時給予施術部位向前的推力,待重心完全移動至身體中線時,重復前次動作。依用本法時要掌握肘部下壓力以及前推的時機,即肘部的下壓力必須根據受術者的年齡、性別、胖瘦、承重能力以及具體病情而定,年齡偏大、女性、較瘦弱以及病情較重者,下壓力宜輕,反之亦然。再次,在整個手法操作的接續(xù)上,當于下壓力結束后方可進行前推,前推時肘部要保持一定的壓力,推動的距離以不影響拗腰和身體的節(jié)律性傾斜為限。
1.3.2 S-E-T(懸吊式鍛煉治療) 懸吊運動治療(S-E-T)是以骨骼肌疾病得到持久的改善為目的的主動治療和運動的一個總的概念。懸吊運動治療概念包括診斷和治療系統(tǒng)。診斷系統(tǒng)涉及肌肉耐力的測定,通過不斷增加開放式和閉鎖式動力鏈的負荷來實現。治療系統(tǒng)包括如下部分:肌肉松弛、增加關節(jié)活動范圍、牽引、訓練穩(wěn)定肌系統(tǒng)、感覺運動的協調訓練、開鏈運動和閉鏈運動,制動肌的動力訓練,健康體能運動,團體運動,伴有長期隨訪的家庭個別化運動以及用來制定和修改運動計劃的計算機軟件。1)按照“弱鏈原理”進行檢查和診斷,最初的物理功能檢查后,利用“弱鏈原理”進行系統(tǒng)檢查,找出腰及下肢某塊或某組因力量薄弱而不能與其他肌群協調工作的肌肉或肌群。2)當“弱鏈”被確定,在開放運動鏈狀態(tài)下鍛煉薄弱的肌群,使其能夠在閉鏈狀態(tài)下可以協調工作。3)在閉合運動鏈狀態(tài)下,利用S-E-T概念進行鍛煉,逐步增加腰背部肌肉負荷量,逐步增加核心肌肉力量。
“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一個動作中,某肌肉和其他肌肉一起工作時,它太弱以至于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那部分作用。開放式動力鏈:肢體遠端不固定,且不受重(遠端在固定的近端基礎上移動)。比如不負重的長凳仰臥推舉練習。閉鎖式動力鏈:肢體遠端固定,且負重(近端在固定的遠端基礎上移動)比如屈膝運動。
2.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關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評定標準執(zhí)行。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 °以上,能勝任原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直腿抬高比原來提高10 °~20°以上,腰部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均無改善。
2.2 治療結果 30例中,治療1~3個療程,隨訪3個月。治愈10例,有效20例,總有效率1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腰部由于損傷、退變、寒冷刺激等原因,造成脊柱內外力學平衡失調,穩(wěn)定性下降,繼而使得椎間盤突出,神經根受壓,發(fā)生充血、水腫、變性等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
現階段,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方法很多,并大多能起到治療作用。但是對于醫(yī)者本身,因某些手法需要長期站立并彎腰施行,而引起醫(yī)者本身的副損傷,導致醫(yī)者患本病的機率加大,肘部重力按摩法通過操作上體位的變化,能夠明顯改善醫(yī)者腰部受損的幾率,并以其操作簡單,方式新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