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偉,王朝輝,王之虹*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自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病名提出以來,一直沒有公認的診斷標準,現(xiàn)將拙見陳述如下,與同道商榷。
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為動力性損傷或靜力性損傷所致。動力性損傷病因明確,不易漏診;靜力性損傷主要由感染和姿勢不良所致,前者多發(fā)生于兒童,較易診斷;后者多發(fā)于成年人,由長期姿勢不良所致,常被漏診,造成失治誤治。
目前,臨床多以數(shù)值作為診斷依據(jù)。賈連順[1]認為:寰樞椎旋轉半脫位患者寰齒前間距>5 mm;寰齒側間隙差值成人>3 mm、兒童>5 mm時,加照左右雙斜15 °開口位片差值仍存在,且寰樞關節(jié)面有錯動方可確診。因個體間有很大差異,有的人寰齒前間隙先天狹窄,既使脫位了也達不到診斷標準,亦有人先天較寬,正常狀態(tài)時已超過了診斷標準。寰齒側間隙變異更大,近一半人兩側不對稱。Duan等[2]采用CT三維重建圖像測定顯示:正常人中立位寰樞外側關節(jié)面對齊,寰齒間隙為1.0~3.3 mm,齒突側距不對稱者占45.28%;旋轉時(中立位對稱)齒突向旋轉側偏移。故將寰齒側間隙不對稱、寰齒側間隙差值或寰齒前間隙數(shù)值做為診斷依據(jù)是不可靠的。
影像學檢查是在一定體位下投照而獲取的靜態(tài)圖片資料,不可能全面動態(tài)的反應人體結構與功能的異常。單純依靠不確定性很大的影像學檢查診斷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是不恰當?shù)?,必須采用癥狀、體征、影像學三結合的方法才能確診本病。
筆者結合臨床實踐,初擬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診斷標準如下:1)癥狀:有或無斜頸,頸枕交界處疼痛不適,頸部向一側或兩側旋轉受限,可伴與頸部癥狀相關的頭暈、頭痛(后頭或偏頭痛居多)、惡心、耳鳴耳聾、視物不清、失眠、心慌胸悶等。2)體征:C1~2橫突、椎弓、后關節(jié)一側隆起、壓痛,對側凹陷、無壓痛,樞椎棘突偏歪,旋頸試驗(+),仰臥位頸椎兩側旋轉角度不對稱。3)X線:①寰椎側塊等寬的前提下,寰樞關節(jié)外側對合不全或樞椎棘突偏歪;②樞椎棘突無偏歪時,寰椎側塊不等寬或寰樞外側關節(jié)對合不全。③寰齒前間隙呈“V”字或倒“V”字改變。在1)、2)的基礎上,具有3)中表現(xiàn)之一者,可診斷為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
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是寰樞關節(jié)間的相對旋轉運動,X線閱片時必須先選定其一作為參照物。攝片時可以頭正(寰枕關節(jié)無移位時則寰椎正)為準,保證寰椎側塊等寬;亦可以身正(下段頸椎無旋轉移位時樞椎正)為準,保證樞椎棘突無偏歪。因此,臨床醫(yī)師必須與影像醫(yī)師密切配合,通過查體后確定攝片方案,方可獲取最佳影像資料。因寰齒前間隙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其量值不宜作為診斷依據(jù),但其形態(tài)變化(V字形與倒V字形)是具有參考價值的。寰齒側間隙個體差異更大,不對稱者近半數(shù),不適合作為診斷依據(jù),但寰椎側塊相對變異較小,其寬度差異可作為診斷參考值。寰樞外側關節(jié)上下關節(jié)面正常應為完全對合狀態(tài),任何原因引起的關節(jié)面對合不全均可做為診斷依據(jù)。
[1]賈連順.寰樞關節(jié)是否存在半脫位及其相關問題[J].中華外科雜志,2006,44(20):1369-1375.
[2]Duan Shao-yin,Ye Feng,Kang Jiang-he,et al.Anatomic observation of the atlanto-axial joint in functional positions by CT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J].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J,2008,12(4):783-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