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惠蓮
(鐘祥市人民醫(yī)院藥劑科,湖北 鐘祥 431900)
淺析確定中藥劑量時應考慮的因素
余惠蓮
(鐘祥市人民醫(yī)院藥劑科,湖北 鐘祥 431900)
目的:探討臨床用藥確定中藥劑量時應考慮的因素。方法:剖析藥物性質,藥物劑型、配伍,患者的年齡、體質、性別及病勢輕重,季節(jié),地域等對確定中藥劑量的影響。結果:中藥分植物類、礦物及貝殼類,植物類劑量要輕,礦物及貝殼類劑量要重;單味比復方用量要重;老年人和兒童的用量應少于青壯年。體質較弱者劑量要輕。女性比男性劑量要輕。急診劑量要重,慢性病劑量要輕;夏季寒涼清火藥用量比冬季要重,南方人溫熱藥用量宜小,北方人寒涼藥用量宜小。結論:臨床在確定中藥劑量時,應從多方面考慮,靈活運用,才能藥到病除。
中藥劑量;確定;因素
中藥劑量是指中藥作用于機體能夠產生特定效用的量[1]。理想的劑量能發(fā)揮最好、最大的療效,而不良反應最小。很多人覺得中藥都是天然材料,多吃一點或少吃一點無所謂,根本不重視中藥的劑量規(guī)定。還有些人覺得中藥的藥性比較溫和,多吃點能增加藥物的療效。再加上中藥多是煎煮的湯劑,覺得煎煮后可能讓藥物的有效成分散失了不少,于是往往在醫(yī)生規(guī)定的劑量上再自行增加一點點,或者在病愈后還繼續(xù)服用一段時間的中藥,認為這樣可以保證病“斷根”,不會復發(fā)。其實,這樣的行為非常危險,即使是中藥湯劑也要按量服用,如果劑量超標很容易引起頭暈、乏力等副作用?,F就臨床上在確定中藥劑量時應考慮的因素分析如下。
中藥大多數是天然藥,其中又多為植物類或礦物、貝殼類藥物。藥材質量好者劑量宜少;質量差的劑量宜多。一般植物類的花絮、莖葉,如菊花、桑葉、金銀花等因質地較輕,易吸收與揮發(fā),所以劑量較根莖要輕,再如通草,辛香走散者如丁香,苦寒敗胃者如黃連等劑量亦宜輕;貝殼及礦物質類藥物,如龜板、赭石、龍骨、牡蠣等質地較重吸收較慢,故較植物類劑量要重。鮮品因含有水分劑量宜多,多為干燥藥物的1~2倍;干燥藥物水分少,有效成分濃度高,故用劑量宜少些。藥物性弱力平味淡薄或作用較溫和的,可用較大量,如蘆根、白茅根等,而性強力峻味濃者用量宜少。毒性大的藥物,如烏頭類(附子、川烏、草烏等)、馬錢子、巴豆等,其性極毒,用量過多易產生副作用,甚至中毒,故使用時應從小劑量開始,隨病情變化而增減,必須嚴格控制劑量在安全限度內,無毒的中藥可以用量稍大些,但對高過敏體質的人可能會有副作用,用量上不要過量。除峻烈藥、毒性藥和某些精制藥劑外,一般中藥的常用內服劑量約為:花、葉等質地輕的藥物3~10g;金石、貝殼等質地重的藥物10~30g;鮮品30~60g。
中藥劑型不同,用量差別也較大。常用的湯劑是中藥劑型中最早被實踐證明非常安全的一種,其配伍劑量不同,效果亦異,因味多量大吸收快起效迅速成為湯劑處方的一大特點。而丸劑、膏劑,吸收慢療效亦慢但比較持久,用量宜小些。
單味比復方用量應重。用單味藥治病是指病情比較單純,選用一種針對性強的藥物即能獲得療效,如甘遂峻下逐水,入湯劑15g以上才能致瀉,而研粉吞服只需0.3~0.5g即可致瀉,如清金散單用一味黃芩治輕度的肺熱咳血,如單用人參治療虛氣欲脫證,用量10~30g濃煎服,即獨參湯為補氣固脫之有效良方。若病情較為復雜單味藥難以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顧的治療要求時,便需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其用量可略小。復方中主要藥物用量可較大,輔助性藥物一般可用低于主藥的劑量,如桂枝湯,為解表散寒方,將方中桂枝量加重,即為桂枝加桂湯,卻可治療心陽虛發(fā)奔豚癥。另外,同一種藥物治療不同的病其劑量也不同。朱良春[2]認為益母草用作“調經活血”時,其用量一般為9~15g,如作“利水消腫”之用,則需大量,始能奏效,因為“矢雖中的”而“力不及彀”,即“藥雖對癥”而“用量不足”,往往不見效果;而利尿作用若每日30~50g尚不見效,需加至60~75g始奏明顯之效,90~120g其效更佳。本品因辛苦微寒,入心肝二經,《別錄》曾謂“其子(沖蔚子)療血逆、太熱、頭痛、心煩”,引申之以治高血壓是可以理解的,但用量也需在60g以上。
1)年齡。患者年齡不同,用藥應有區(qū)別。一般來說,由于兒童身體發(fā)育未健全,老年人氣血漸衰,對藥物的耐受力較弱,特別是作用峻猛,容易損傷正氣的藥物,用量應少于青壯年的藥用量。5歲以下用成人量的1/4;5~12歲用成人量的1/2;12歲以后隨年齡增長逐漸向成人量靠齊。
2)體質?;颊叩捏w質不同,對藥物的耐受性也不同。根據患者體質的強弱,用藥量要有所增減,體質強壯者,對藥物耐受性高,患病多為實證,用藥劑量可稍大,老年人和稟賦較弱的患者,機體抗病能力差,對藥物的耐受力較弱,患病多為虛證,用量宜酌減,特別是作用峻烈的攻病祛邪藥物易損傷正氣,應適當低于成人量,并且特別要顧護中氣,即使是用補虛藥,也應從小劑量開始,以免虛不受補。
3)性別。女性用藥量一般比男性小,如果女性處于月經、妊娠和哺乳期,用活血化淤通經藥用量一般不宜過大,還應該特別注意掌握用藥品種和劑量,產后患者用量也不能過大。
4)病程長短。新病對患者正氣的損傷尚小,患者對藥物的耐受力還較強,用量可稍大;久病患者多體虛,對藥物的耐受力也較弱,用量亦宜輕。
5)病勢輕重。急診患者用藥劑量應加大,輕癥患者用藥劑量適當減輕。如果輕癥患者下藥過重,不但造成藥力太過,還會傷及正氣;對于重病、急性病,非大劑量不能取效的,需加大加重劑量;對慢性消耗性疾病,劑量宜小,長時間服用,若劑量過大,藥過病所,欲速則不能達,用藥劑量應小些;腫瘤患者病程雖長,但病情重,邪盛正虛,需攻補兼施,多以重量為宜。
1)季節(jié)。一年四季氣溫懸殊,中藥也有寒熱溫涼之分,要依時用藥,用藥劑量也有不同,如夏季大熱易發(fā)散,發(fā)汗解表及辛溫藥宜少用,以免火上加油,助熱傷陰,寒涼清火藥用量可加大;而冬季寒冷多收斂,用量宜小以免雪上加霜,益寒損陽。
2)地域。祖國地大遼闊,有平原、山區(qū)、海疆等地區(qū),氣溫相差較大,在用藥劑量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南方較熱,北方較冷,各地區(qū)人體抗病、抗熱、抗寒能力不同,南方人多肌膚疏松,使用發(fā)汗解表及溫熱藥用量宜小,使用寒涼藥可稍大;北方人多肌膚致密,使用寒涼藥時用量宜小,使用溫熱及發(fā)汗解表藥時用量宜大[2]。干燥地區(qū)使用清潤藥時宜大,溫熱平原之地清涼藥則可多用,并且處于高寒山區(qū)潮濕地區(qū)時使用辛溫燥濕藥也宜多。但毒性大的藥物應規(guī)定劑量,以附子而論,四川、云南、貴州等省的某些地區(qū),附子的一次用量很大,往往出現事故,而其他各省市用量卻甚小,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藥典已對劇毒藥作了明確規(guī)定,為了保證用藥安全,處方均應嚴格遵照國家藥典規(guī)定。
劑量是方劑的核心、靈魂,劑量是中醫(yī)用藥的精華,劑量可使藥物在方中有君臣佐使之分,劑量不同還可使得某些藥物具有雙向調節(jié)性,劑量可直接影響臨床療效等。因此處方是否有效,除了辯證明確,施治得當,確定藥物劑量就是提高療效的關鍵。醫(yī)生在使用藥物、確定藥物劑量時若能考慮到以上因素,則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臨床靈活運用、藥到病除的作用。
[1]仝小林,吳義春,姬航宇,等.發(fā)現經方劑量[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9,43(11):1.
[2]朱良春.朱良春醫(yī)集[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201-206.
[3]曹愛俠,謝宏濤.中藥劑量與療效關系的探析[J].現代中醫(yī)藥,2004,24(5):63.
[編輯] 一 凡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10.029
2012-08-18
余惠蓮(1971-),女,湖北鐘祥人,主管藥師,主要從事臨床藥學工作。
R94
A
1673-1409(2012)10-R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