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林香,李秀妮
(莊浪縣人民醫(yī)院,甘肅 莊浪 744600)
新生兒娩出后清理呼吸道是助產過程中的一項基本操作技術,是預防新生兒窒息、新生兒吸入性肺炎至關重要的一個步驟。新生兒窒息是導致新生兒死亡和傷殘的主要原因[1],新生兒娩出后,應及時清除口鼻腔內的粘液和羊水。分娩中及時清理呼吸道,處理好第一口呼吸是關鍵,滯留于呼吸道和口腔內的羊水易造成窒息,引起吸入性肺炎和咽下綜合征。本研究應用俯臥式體位引流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產科分娩的新生兒400例。納入標準:(1)頭先露經(jīng)陰道分娩;(2)孕周37~42 周;(3)羊水清亮;(4)體重在 2500~4000 克之間;(5)出生后一分鐘Apgar 評分8~10分;(6)外觀無畸形。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00例,兩組新生兒性別均衡,具有可比性。
1.2.1 研究組 在分娩過程中,胎兒口鼻部娩出時助產者立即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自胎兒鼻梁向鼻孔方向擠壓,同時四指并攏自喉部向口方向擠勒,擠壓出口鼻內的粘液及羊水,重復2~3次;待整個胎兒娩出后立即將新生兒放置于俯臥體位,使其雙膝關節(jié)屈曲,右手托起其胸部,左手托其腹部,呈臀高頭低位,使臀部抬高35~45 °后,將新生兒靠于助產者胸前,然后用左手協(xié)助胎頭輕度后仰,以拉直其氣道,同時左手拇指、食指及中指自胎兒鼻梁向鼻孔方向及下頜擠壓1~2次,再四指并攏自喉部向口方向擠壓1~2次,促進呼吸道內羊水及粘液從口鼻流出;右手配合托起胸部并輕輕從胸、胃、劍突下向上擠壓肺部、胃、食管、氣管及咽部的粘液及羊水,使其從口腔部排出,直至口鼻無羊水溢出為止。新生兒隨即便有哭聲發(fā)出來,伴隨著啼哭也有粘液及羊水不斷流出。
1.2.2 對照組 采用我院傳統(tǒng)方法,胎頭娩出后,立即用洗臉式手法捏抹新生兒面部,擠壓口腔及鼻腔的粘液及羊水,整個胎體娩出后,使胎兒處于仰臥位或者側臥位,一手托起新生兒頸部使其適度伸展,另一手快速用大小適度的吸耳球先吸口腔及咽部再吸鼻腔的羊水及粘液,最后用新生兒專用吸痰管插進胃內吸盡胃內容物,吸凈后再刺激新生兒使其啼哭。
研究組中,新生兒24小時內發(fā)生嘔吐者8例,倒評分者1例,新生兒吸入綜合征2例,呼吸道粘膜損是0例。無新生兒輕、重度窒息發(fā)生。對照組中,新生兒24小時內發(fā)生嘔吐者20例,倒評分者3例,新生兒吸入綜合征5例,呼吸道粘膜損傷2例。兩組相比,研究組觀察指標的發(fā)生率較低,研究組平均呼吸道清理時間比對照組明顯縮短,研究組1、5分鐘Apgar 評分≤7分的發(fā)生率也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兩種方法的臨床效果有顯著性差異,研究組的方法優(yōu)于對照組。
新生兒窒息是產科臨床常見新生兒危象,是圍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其發(fā)病率與孕期保健、產科及新生兒處理質量有密切關系[2]。嬰兒在分娩時和娩出后瞬間特別容易發(fā)生窒息,所以必須強調處理好新生兒出生后第一次呼吸前呼吸道清理工作。新生兒出生時首先應充分清理呼吸道的粘液及羊水,觸覺刺激使其開始呼吸。胎兒娩出后有效清理呼吸道是預防新生兒窒息和吸入性肺炎至關重要的一個步驟。新生兒娩出后將其俯臥,抬高臀部,通過重力作用,使吸入呼吸道內的粘液和羊水排出。同時刺激新生兒咽喉、胸、胃使其通過咽喉反射,增加腹壓,使吸入深部氣道內的粘液、羊水快速、徹底排出,操作方法快速、簡便,整個操作過程只需5 秒即可完成。結果表明俯臥式體位引流清理新生兒呼吸道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方法,同時可避免仰臥位或側臥位法使用吸痰管吸痰對新生兒咽喉部粘膜的刺激和損傷。
俯臥位時,口腔及咽部的粘液由于重力作用流出,保持了呼吸道的通暢[3]。且俯臥式體位引流法能防止損傷新生兒呼吸道粘膜,而仰臥位容易使羊水及粘液流入氣管阻塞呼吸道,引起吸入性窒息,并且在吸痰的過程中易損傷呼吸道粘膜。所以,首先置于俯臥位是預防窒息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胎兒娩出后當其第一次啼哭時,將新生兒處于頭低臀高的俯臥位,在沒有大塊的胎糞位于呼吸道的情況下,比重相對較輕的空氣會進入肺內,比重相對較重的羊水和粘液會順新生兒口角流出,而不會逆流向上進入肺內引起新生兒吸入綜合征。
胎兒在宮內只有很微弱的呼吸,無自主呼吸。在胎兒娩出后10 秒鐘內,胎兒可建立規(guī)則的呼吸。胎兒娩出后,暫時阻止呼吸是預防窒息的關鍵。俯臥位暫時阻止呼吸能有效預防新生兒窒息,而仰臥位配合暫時阻止呼吸的效果不如俯臥位。研究組新生兒娩出后,立即將新生兒置于俯臥位,用手上托下頜,暫阻呼吸道,防止了其呼吸道粘液清除前第一次呼吸的發(fā)生;而對照組沒有阻止呼吸,在用吸耳球或新生兒吸痰管清除粘液前,新生兒已開始呼吸,吸入粘液阻塞氣道。
俯臥位由于重力作用,使口腔內的粘液集中到頰部,從而保持呼吸道通暢,并能有效預防由于右側支氣管粗短,吸入機會多而引起并發(fā)癥的危險。而新生兒取仰臥位時,頭后仰,由于吸痰過程中吸痰管容易刺激會厭部的迷走神經(jīng)而引起新生兒反射性咳嗽或嘔吐,極易使粘液反射性吸入氣管,阻塞氣道,造成窒息。故俯臥位清理呼吸道符合解剖學原理,并在臨床中得到證實,俯臥位能更有效地防止新生兒窒息及吸入性并發(fā)癥。
當我們清理新生兒口鼻時,吸痰管進入的部位和插入的深度都不好確定,有時候插入食道進入胃內,加之沒很好的壓力掌握和位置變換,甚至動作粗暴,加上新生兒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嬌嫩極易引起損傷,損傷又成為微生物入侵的門戶,增加了新生兒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的機會。咽喉和食管均有迷走神經(jīng)分布,反復插入吸引會刺激迷走神經(jīng)興奮導致新生兒心率減慢進一步加重窒息。
實踐證明,分娩中掌握俯臥式體位引流技巧大大減少了新生兒出生后吸入性肺炎、嘔吐、窒息、缺血缺氧性腦病的發(fā)生,降低了新生兒發(fā)病率和圍產兒的死亡率,提高了母乳喂養(yǎng)及接生成功率,減少了產婦經(jīng)濟負擔,縮短了產婦住院天數(shù),減少了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率,提高了醫(yī)院的聲譽。對于搶救設備不足的農村基層衛(wèi)生院尤為適用,值得推廣應用。
[1]曹桂香.新法復蘇新生兒窒息102例體會[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01,19(5):389.
[2]石彩芳,將琰瑛.新生兒窒息產科原因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1994,10(6):304.
[3]湯翠芳,許琴,李文珍.有效清除新生兒口腔及咽部黏液的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1998(6):331.
[4]米粼.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損傷[J].實用婦產科雜志,1994(1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