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明, 王欣欣
(西安理工大學 人文與外國語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54)
縱觀國內(nèi)外翻譯研究的發(fā)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實證的方法在翻譯研究中逐步受到重視,已從最初的規(guī)約性研究發(fā)展成為描寫性翻譯研究。[1]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是描寫性翻譯研究的最新發(fā)展。正如Laviosa(1998)所說:“基于語料庫的方法正在不斷發(fā)展,從理論性的闡述和實證性的發(fā)現(xiàn)發(fā)展成為一個連貫的、綜合性的、豐富的方法論體系,勇于解決有關翻譯的理論、描述和實踐等一系列問題?!盵2]在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中,語言學家們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翻譯普遍性問題的研究,而顯化特征研究是其中的一大熱點。
顯化(Explication)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在譯文中增加了原文隱含的信息和一些背景知識,以此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思,增加譯文的可讀性。[3]顯化主要是通過語言手段之間的轉換實現(xiàn)的,例如隱含信息、連接詞以及主語的添加等,其中,較為常見的手段就是對連接詞的添加。最早對顯化進行研究的是Blum-Kulka,[4]她提出了“顯化假說”,認為“譯者對原文進行解釋的過程可能導致譯語文本比原語文本冗長”,這一現(xiàn)象“可能是由于譯語中提高了銜接上的外顯程度造成的”。研究對象目前主要集中在文學作品與對政治類文本上,對科技類翻譯文本中的顯化特征的驗證與研究卻少有人提及。隨著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的日益發(fā)展,以及國際學術交流的深入開展,對科技類文本的翻譯特征以及規(guī)律的研究也變得尤為重要。本文選取科技類論文摘要為研究對象,以銜接顯化為研究內(nèi)容,用實證方法對科技類文本的顯化特征進行驗證和研究。
近年來,小型語料庫逐漸興起,而語料庫也不是越大越好,一個小型的、認真設計建設的語料庫所能發(fā)揮的作用并不比大型語料庫遜色。[5]筆者選取了某大學理工科專業(yè)的碩士論文摘要部分的漢語原文與英語譯文,組成了一個小型的科技論文摘要英漢平行語料庫(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rticle Abstract English-Chinese Parallel Corpus),簡稱STAAC,共計56篇。所收集的摘要包括機械與精密儀器、理學和水利水電3個學院不同專業(yè)的碩士畢業(yè)論文,時間為2011年;漢語原文字數(shù)為30,269字,英語譯文單詞數(shù)為32,180個。
漢英翻譯中連接成分之間存在四種轉換類型:明示、添加、對應和隱去。[6]其中明示和添加屬于顯化范疇,而對應和隱去不屬于顯化范疇。筆者運用AntConc搜索軟件對文本中使用的連詞情況進行檢索與統(tǒng)計,并對具體連接詞的轉換情況,即對漢譯英中連接詞的對應和顯化(明示和添加)的轉換情況進行考察,運用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與研究。對于連接詞的分類,主要考察在英語中常見的三類連接關系(即并列、因果和轉折關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連詞在原文與譯文中的使用情況。
首先對摘要漢語原文與英語譯文中的連接詞的使用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比較,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漢語原文與英語譯文中連詞的使用情況
表1中的數(shù)字表明,英語譯文中連詞的使用次數(shù)明顯高于漢語連詞。在考察了整體的使用情況之后,通過使用AntConc搜索軟件分別對并列、因果和轉折這三類連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的數(shù)據(jù)在表2、3、4中分別列出,其所列連詞基本上囊括了漢英中常用的連詞,雖在操作中會漏掉幾個不常用的詞,但只會出現(xiàn)很小的誤差,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依然具有代表性。
表2 漢語原文與英譯譯文中并列連詞的使用情況
表3 漢語原文與英語譯文中因果連詞的使用情況
表4 漢語原文與英語原文中轉折連詞的使用情況
通過表3、4、5的數(shù)據(jù),表明了具體的連詞分別在英漢文本中的使用情況,英語譯文中對三類連接詞的使用均高于漢語原文,譯文并列連詞的使用增幅較大,因果連詞和轉折連詞相對于使用較少,并且增幅較小,具體情況見圖1。
圖1 漢語原文與對應譯文中連接成分數(shù)量的比較
上文對漢英翻譯文本中的連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考察,但對漢英翻譯過程中顯化的具體表現(xiàn)僅僅從數(shù)量上是不能做出準確的定論的,還應從連接成分之間的轉換情況進行進一步的考察。下面分別從并列、因果和轉折關系中選出較為常用的一至兩個連詞為考察項,對漢譯英翻譯過程中連接成分的轉換情況進行考察。
1.“and”的轉換情況
根據(jù)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到,“and”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并列連詞。因此,筆者將and作為考察重點,運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and一詞在漢譯英文章中的轉換情況,從而進一步驗證其顯化的特點。在對轉換類型的統(tǒng)計上,主要考察對應和顯化這兩種轉換類型,隱去屬于簡化的范疇將不予以考慮。具體情況見 表5。
“新華”兩字總會給人一種厚重的歷史感,以此命名的企業(yè)多與共和國同齡,因政治任務而生,承擔社會使命,遇改革開放,經(jīng)市場經(jīng)濟,歷跌宕沉浮,仍保持初心。廣東新華印刷有限公司正是這個默默無聞卻貢獻甚偉的群體中的一員。
表5 “and”在漢英文本中的轉換情況
從表5中可以看出,在漢英文本中,在對并列連詞的使用上,顯化趨勢較為明顯。以下從漢英平行語料庫中選取的例句將進一步解釋“and”的轉換情況。
例1:目前國內(nèi)主要有“間抽”控制和變頻控制這兩種方式。
At present, it finds that the term "intermittent pumping" mode control and the variable frequency control technology are mainly used at home and abroad.
例2:本文分析了基于“ PC+Turbo PMAC”開放模式的數(shù)控系統(tǒng)的硬件結構,利用VirtualC++開發(fā)軟件系統(tǒng)的可行性。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hardware structure of open mode CNC system based on the " PC+Turbo PMAC" and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software systems by VirtualC++.
以上的兩個例句中,前一句是明顯的對應關系,例1中提到“間抽”控制和變頻控制,在譯文中就將這句話對應地翻譯了出來。而例2是顯化的添加關系,原文中兩個小句沒有明顯的連接詞,而譯文中添加了相應的并列連詞“and”。
2.“as”和“so”的轉換情況
根據(jù)數(shù)據(jù),在因果連詞的使用數(shù)量上,“as”和“so”的使用次數(shù)最多,占總體因果連詞的42﹪,因此,筆者選取這兩個詞為代表,來考察因果連詞在漢英翻譯中的轉換情況。詳細情況見表7。
表6 “as”和“so”在漢英文本中的轉換情況
例3: 由于開發(fā)條件等因素的限制,許多工程往往需要面對極為不利的工程地質(zhì)條件。
As the restrictions on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other factors, the project had to face the speci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which extremely detrimental to the dam anti-seepage works.
例4:四軸控制的數(shù)控機床在三軸聯(lián)動形式上,增加了旋轉軸控制要素,從而使運動形式變得較為復雜,限制了設備的實際使用效能。
The motion style of the four-axis NC machining tool becomes more complex than the three-axis NC machining tool as the rotating axis control is added, which limits the practical use efficiency.
以上兩例是關于“as”在文中的轉換情況,其中例3是明顯的對應關系,而例4是一個顯化關系的體現(xiàn),在原句中沒有明顯的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但在譯句中,譯者為了秉承科技論文的嚴謹態(tài)度,在對數(shù)控機床的三軸聯(lián)動形式的描述時,將過程中的因果聯(lián)系進行了明示,使讀者對實驗過程的前后關系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3.“but”和“however”的轉換情況
在對轉折連詞的考察中,轉折連詞的使用形式較前兩種連詞來說比較單一,主要使用的是“but”和“however”這兩個轉折連詞,這兩個詞占所考察連詞的78﹪,所以具有考察的代表性。表7記錄了對“but”和“however”的轉換情況的統(tǒng)計結果。
表6 “but”和“however”在漢英文本中的轉換情況
統(tǒng)計結果表明,在轉折連詞的使用上,顯化特征不明顯。但雖然轉折關系顯化的趨勢不明顯,但仍然存在顯化特征。接下來列舉幾例來說明“but”在文中的轉換關系。
例5:以RSA為代表的公鑰密碼體制己經(jīng)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但為維持較高的安全水平,持續(xù)增大其公鑰長度卻導致計算效率的降低。
Represented by RSA, public key crypto-systems have been widely used, but to maintain a high level of security, continued to increase its public key length has led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例6:壓力系統(tǒng)(0.897)、狀態(tài)系統(tǒng) (0.773)、響應系統(tǒng)(0.775)均屬于較安全級別,狀態(tài)系統(tǒng)和響應系統(tǒng)的安全指數(shù)接近較不安全級別數(shù)值。
The security targets of the pressure system(0.897), the state system(0.773) and the response system(0.775) all belong to security level. But, the security target of the state system and response system are close to unsafe degree.
在例5中,譯句將原句中的“但”對應地翻譯了出來;在例6中,原句雖沒有明顯的表示轉折的連詞,但前半句與后半句的內(nèi)容存在明顯的轉折的語氣,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將這種關系明示化,并用“but”來連接。
從連詞的使用數(shù)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漢語與英語文本相比較,英語中連詞的使用數(shù)量多于漢語原文的使用數(shù)量,其中并列連詞和因果連詞的顯化趨勢較為明顯,轉折連詞的顯化趨勢不明顯,英語譯文存在顯化趨勢。在對具體的連詞的統(tǒng)計分析中得出:并列連詞和因果連詞有明顯的顯化趨勢,而轉折連詞卻表現(xiàn)出不明顯的顯化趨勢,雖有少量的顯化轉換出現(xiàn),但其出現(xiàn)頻率低于對應轉換。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摘要的英譯文遵循了科技類文章嚴謹和邏輯思路清晰的特點,在譯文中將原文中的邏輯關系明示出來,使讀者便于理解;其次,摘要翻譯與譯者的水平也有直接聯(lián)系,Baker指出,在出現(xiàn)文化或者語言鴻溝時,譯者常常通過增加背景知識或信息的方法使譯文更加清楚和明晰,可讀性更強。[7]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在這種差異的驅使下,往往主觀性的采用各種顯化策略來消除鴻溝。
語料庫語言學是近年來發(fā)展迅速的一門新興學科,其研究特點是具有直觀性和客觀性,運用語料庫的手段研究科技類文章是語言學研究的一大進步,這種方法為科技論文的翻譯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Chesterman. Causes, translations, effects[J]. Target,1998, 10(2).
[2]Laviosa.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y, Findings, Applications[M]. Amsterdam: Rodopi,2011.
[3]劉波. 翻譯顯化研究現(xiàn)狀[J]. 科教導刊,2009(9).
[4]Blum-Kullka, S. "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J].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in Transl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Tubingen: Gunter Narr, 1986:17-35.
[5]Jonansson, Stig. Times change, and so do corpus[C]. K. Aijmer & B. Altenberg.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ur of Ian Svartivik.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1991.
[6]黃立波. 基于漢英/英漢平行語料庫的翻譯共性研究[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7]Baker, M. "Investigating the Language of Translation: A Corpus-based Approach."[J].In Fernandez, P. and J. Bravo (eds.) Pathway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Valladolid: University of Valladolod, 2001: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