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二期的“特別報道”《那些年,我愛過的人》,突然心生感慨。
春節(jié)回家,同村的K過生日。前腳剛進門,就有一個聲音響起:“你最近充氣(變胖)了?”微微一笑,循聲望去,竟是Y。此時只有Y旁邊還剩下一個位置,我落落大方入座,Y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其他人揶揄地說:“抓住機會啊!”不知是心變蒼老還是臉皮變厚,聽了這話,只是笑笑,心中沒有一點異樣的感覺,不羞不惱不喜。喝下幾杯酒,人已微暈。Y突然舉起酒杯:“敬你一杯,怎么說你也是我的初戀?!北娙撕逍?。Y又說:“是暗戀、單戀?!迸霰闪?,酒席上的氣氛就熱烈起來,兩三個人聯(lián)合起哄,把我們的“戀愛史”重溫了一遍。這種感覺真好,心無雜念,指點自己的紅塵往事。離席回家,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腦中一直回蕩著Y的那句話:“你不見了,我到哪里去找我的初戀?”心中空蕩蕩的,說不上喜,說不上悲,一夜無夢。轉眼間,好像大家都老了,至少那么多人終于能無所顧忌地回首往事,曾經以為有多么難堪,現(xiàn)在卻覺得那么美好。
霧語星戀/cy
歡迎評刊,歡迎提出意見、建議。來信一經刊用,即可獲贈由72號店(http://www.store72.com/)提供的精美禮品一份。來信請發(fā)至:ychuati@duzhe.cn
主編怎么了
最近,很多讀者都在詢問近幾期雜志為什么沒?有刊登“主編手記”,這位讀者的關懷尤為殷切
出東莞記:前幾日收到了你們3月份的雜志,從封面到內容我都超喜歡。怎么最近幾期不見張笑陽的文章了?
出東莞記:他怎么了?你看,他不寫卷首語了,我們都覺察出來了,你就告訴我們他怎么了!
真想第一時間告訴這位朋友,主編他真的沒事,且看他本人的回復:
最近我暫?!爸骶幨钟洝边@一欄目后,不少讀者表達了關注和疑問。出東莞記這位朋友的關切讓我既感動又感慨。從報刊上一個人的名字是否還出現(xiàn)來判斷發(fā)生了什么事是我們人民群眾多年練就的優(yōu)秀素質,因為我們常常不明真相。今天我竟然有幸享受到了一點點這樣的“待遇”。我想說,首先,這完全是一個孤立的事件,不必作過多“拼圖式”的聯(lián)想。我們雜志仍然在蓬勃發(fā)展,不會受到這個影響。其次,說明我沒有代筆,盡管我們有一個優(yōu)秀的團隊。最后,我的“擱筆休假”已經取得了進展,我會回來的。
雜志的多功能用途
最近,我們接連發(fā)現(xiàn)了雜志除閱讀之外的其他用途。
用途一:求職利器。作者陸離雖然年紀輕輕,但寫得一手好文章。他從大一開始就給我們雜志寫稿。轉眼間,他大學畢業(yè)了,也和其他年輕人一樣面臨著激烈的求職競爭。在面見某著名雜志的主編時,他拿出了一摞刊登有自己文章的《讀者·原創(chuàng)版》雜志,結果這位boss很開心,因為她貌似平時也在看,于是 陸離同學求職成功了!
用途二:尋人道具。一位作者有一天在超市里碰到一個中年男人,很多年沒見面,都忘了他叫什么了。那位男士喊她的名字,說在雜志上看到她的名字了,為了看她的文章,他訂了全年的《讀者·原創(chuàng)版》……她說,那一瞬間她感動極了,因為那個人下崗了,生活并不容易……
這是發(fā)生在作者身上的真實故事,你呢?你有跟我們雜志有關的故事嗎?歡迎與我們分享。(文/吳小麗)
剛看了第三期李帆寫的《編輯的優(yōu)雅》一文,不禁啞然失笑,仔細想想又沉默良久。曾幾何時,我的人生定位也是做一個年輕卻老練、忙碌但有品位、成功且懂生活的優(yōu)雅白領。數(shù)年過去,仍埋頭在作業(yè)堆,尚不知何為老練,每日手沾粉筆灰難以展現(xiàn)品位,有美滿家庭、穩(wěn)定事業(yè),但生活中諸多細節(jié)無暇顧及,真是“我本將心向優(yōu)雅,奈何瑣事罩我身”哪!看了幾乎和我同名的異性小編的心情故事,深有同感。但不論怎樣,相信夢想終會照進現(xiàn)實,遙遙握手。在路上,與君共勉!
李凡
編輯回應:
有時在想,所謂優(yōu)雅是否只存在于想象中,但身邊也有朋友在再忙亂的情況下也能控制好生活的節(jié)奏。于是知道,優(yōu)雅有時更多取決于心態(tài)。于我而言,達到用閑心做忙事的境界尚需時日。得知千里之外的同名異性對這篇小文亦有同感,心中大為熨帖,頓時覺得自己在向優(yōu)雅的臺階上邁進。
李帆
文 _ 馬俊河
村里最年輕的農民今年39歲。
村里有734口人,壯勞力的平均年齡在55歲左右,身?體好一點的老人還在種地,年紀最大的已經72歲了。
村里還保持著土葬的風俗。土葬需要村里人將死者抬出去下葬,8個人一班,分三班輪流抬。村里分幾個村民小組,多數(shù)小組內部已經無法獨立將本小組的死者抬出去了,需要和別的小組合作,才能完成一個下葬過程。再過些年,可能就需要借助機械的力量在黃沙地里去挖掘深坑和運送棺槨了。
村里的年輕人都去了外地。大家自小都被灌輸一種“逃離”的思想。父母會反復告訴子女:好好讀書,將來考個學校去外面讀書,就不要再回來了。父母除了不停地給子女灌輸這樣的“逃離”意識外,還幾乎不惜一切代價地支持這一行動:為了多賺點錢不計代價地開荒,不顧身體地打工勞作……賺錢的目的就是支持子女順利地走出自己的家園,到城市里買樓房,到遠方去,到沒有風沙的地方去,那里才是新的家園。
村里的年輕人靠讀書走出去一部分,還有一些離開村莊去外地打工,做一只候鳥,在工作地和家鄉(xiāng)之間來回奔波,積聚力量尋找機會留在工作地??傊?,還是要離開這個風沙不斷的家園。
村里的小學校在一場大風后徹底坍塌了。3年前,校舍就被鄉(xiāng)教學輔導站列為危房,學生都到鄰村的小學校去讀書,無論風雨,家長們都得按時接送。2個村子的一、二年級學生合起來不超過30人。小學校坍塌了,鄉(xiāng)村的文化、鄉(xiāng)村的整個精神世界都隨之崩潰,鄉(xiāng)村徹底淪陷。
村里的年輕人都出去了,幾乎沒有人回來。鄉(xiāng)俗里面,能出去的年輕人,哪怕在城市里端盤子也算是出去了,比回家來有出息多了。哪家的娃娃在城市里有體面的工作,收入還不錯,就是眾人羨慕甚至嫉妒的對象。在村頭婆娘們的閑言碎語間,張家的娃娃在油田上班,工資有八千多,太有出息了;王家的娃娃不行,才掙兩千多……這些言語像風一樣,穿過整個村莊,飄向遠方。或許
是村莊太貧瘠,或許是風沙讓世代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厭倦了,村里人都是如此渴望離開,到內蒙古烏素圖的濃煙里生活也比待在村里強。村里
的年輕人都走了,留下一幫老弱病殘困守家園。過年時和外出的年輕人回家結婚時是村子里最有生氣的時候。伴隨著鞭炮焰火,還有年輕人的歡聲笑語,村莊里生機勃勃。元宵節(jié)過后,春天的風帶來了灰蒙蒙的塵土,覆蓋了村莊里的勃勃生氣。
(馬俊河,本刊第3期《沙漠里的魚》主人公。2009年從城市返回家鄉(xiāng)民勤植樹造林。)
文 _ 劉燕
我知道他叫馬俊河,生于1981年,民勤人,在昆明和蘭州工作過。后來,他回到家鄉(xiāng),和同伴一起栽紅柳、種梭梭,開辦了“拯救民勤網”“天下民勤”兩個網站。
在見到他之前,我對?自詡做全職公益的人保持著本能的警惕 之前接觸過的這類人中,有沽名釣譽者,也有極端狂熱者,甚至有借機斂財者。沒辦法,“環(huán)保”“公益”在當下過于閃亮。
可是,我見到了馬俊河。
從外表看,他與這個城市里行色匆匆的年輕人沒什么不同,衣服整潔挺括,表情平靜溫和,舉手投足得體禮貌。但為什么只有他選擇了一條與所有人都不同的道路?
他沒說他在村里的處境,但能想象到那份無奈與尷尬。焦慮的年代,人人都在固有的軌道上行進,難得跳出或是停下,而他,居然放下一切種樹。身邊的人大多覺得家鄉(xiāng)不值得堅守,種樹植草付出多收益少,何必犧牲個人發(fā)展,將偌大責任加諸自身呢?
在中國,做環(huán)保的大環(huán)境 太差:大眾缺乏意識,環(huán)保者缺少資金支持,環(huán)保往往與當?shù)囟唐诮洕l(fā)展相沖突……一心做事的環(huán)保人在實際操作層面總會遭遇太多阻撓和挫折,“痛心疾首”“大聲疾呼”常常被用來描述他們。馬俊河卻并非如此,他有著環(huán)保人士少見的平和、從容、淡定。這份平和完全是出自對當?shù)厝撕铜h(huán)境的深刻理解,而理解一切就意味著原諒一切。所以,他能面帶微笑地跟你講現(xiàn)狀和困難,講見到的荒唐事和可笑的人,講遇到麻煩時如何斗智斗勇。
為了讓環(huán)保路走得更遠些,馬俊河試圖把更多的當?shù)厝税l(fā)動起來。他在林地中栽上了肉蓯蓉、鎖陽等名貴中藥材,后年,他的第一批藥材就能收獲。隨著種樹面積越來越大,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維護林地、在其中栽種藥材,環(huán)保與經濟發(fā)展就能形成良好互動。
對于未?來,馬俊河并沒有絕對的樂觀和向往,面對“民勤綠洲早晚會消失”的質疑,他只是淡淡地說:“在近幾十年還是不會的吧?!蔽颐靼琢怂囊馑迹河兴袆涌偙鹊却?。
3月初,馬俊河的QQ簽名是:2012年“拯救民勤”志愿者春季植樹活動招募志愿者,歡迎各路英豪參加!3月24日開始,馬俊河與他的伙伴們將進行新一輪的植樹造林、防風固沙行動。而2011年,他們的“國棟生態(tài)林”中梭梭的成活率是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