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平
那些從國權(quán)主義的立場關(guān)心與介入中國革命的日本人,其實是要建立以日本為“盟主”的大亞洲,而日本政界、財界的頭面人物,無非是利用中國革命達到自己的目標。只有像梅屋莊吉、宮崎滔天、萱野長知等人,他們與孫中山具有同樣的政治理念,對孫中山的革命理想有同感,真正懷有“大亞洲主義”意識,將自己與中國革命的事業(yè)結(jié)合在一起,與革命黨人志同道合,與孫中山心心相印,是孫中山真正的朋友。
來到中島川,看到了一個特別的現(xiàn)象。這里與機場大廳那里一樣的大紅燈籠和各種各樣的彩燈突然多了起來,有的縱向懸掛在街道的兩邊,有的則干脆橫向懸掛在街道的上空,完全是節(jié)日的氣氛。特別是在被稱為“眼鏡橋”的雙拱橋附近,河的上方懸掛著一排排整齊的燈籠,不過這里的燈籠不是大紅色,而都是黃色。燈籠映在水中,上下呼應,更顯得熱烈。李總領事說:這里的燈籠之所以設計成黃色,是因為一到夜間,黃色的燈籠映在水中,恰似天上的月亮。
汽車在“湊公園”的門前停了下來,這里是中國街區(qū)的中心地帶?!皽悺痹谌照Z中是“港口”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一帶是當年的港口地區(qū)。
在日本,橫濱、神戶和長崎的“中華街”被認為是三大中國文化影響的象征,但長崎“中華街”的歷史更為悠久。這是因為江戶時代的日本實行鎖國政策,不允許出海貿(mào)易,長崎是唯一與中國進行貿(mào)易的港口。1562年,來自中國的商船就進入長崎了。當時到日本的明代中國人不愿屈從清朝,稱自己是唐王支配下的唐人,所以當時的日本人稱中國人為唐人,稱中國船為唐船。17世紀初開始,每年進入長崎的唐船只達200艘左右,直到幕府末期,幾乎壟斷了銅及海產(chǎn)品的貿(mào)易。唐船的停泊地就在現(xiàn)在這一地區(qū)。
李總領事介紹說:從歷史上看,長崎的華人活動中心其實有兩個。一個是由定居下來從事貿(mào)易與翻譯的華人的活動范圍構(gòu)成的。這些在長崎定居的華人與當?shù)鼐用裼邢鄬γ芮械穆?lián)系。特別是由于江戶幕府壓制天主教而鼓勵佛教,他們便建立佛教寺院以保護其貿(mào)易活動。來自福建三江地區(qū)的華人建立了興福寺,來自福建南部地區(qū)的華人建設了福濟寺,來自福建北部的華人建設了崇福寺。以這三座寺院為中心形成的華人社會相對穩(wěn)定,逐漸融入了當?shù)厣鐣?,在稻佐山麓還形成了唐人共同墓地。另一個中心是由隨唐船進出長崎的唐船船員活動范圍構(gòu)成的。開始的時候,來到長崎的唐船船員在長崎市內(nèi)都有指定的食宿點,由街道提供伙食,收取伙食費,并組織貿(mào)易利潤的分配。從1689年開始,在長崎建造了被稱作“唐人屋敷”的居住區(qū),散居在長崎市內(nèi)各地的唐船船員被集中到這里居住,與定居的華人分開。同樣的分離政策也應用于當時來自荷蘭進行貿(mào)易的船員,為他們建立了“出島”?!疤迫宋莘蟆贝蠹s占地2.6萬平方米,容納4800人,比1.5萬平方米的“出島”大了許多。不過,“唐人屋敷”與“出島”都是封閉的空間,船員們不允許隨便出入。
我們的汽車緩緩地經(jīng)過這一地區(qū),街道兩邊的彩燈和不時經(jīng)過的寺廟都令人想到中國。李總領事說:裝飾燈籠和彩燈,已經(jīng)不再是華僑單獨的活動,而已經(jīng)形成了長崎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每年從農(nóng)歷正月初一到十五,在長崎舉辦規(guī)模盛大的燈會,所有的彩燈都是由長崎市政府出資制作的,說明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已經(jīng)十分融洽地結(jié)合了。他還說:今天是正月十五,燈會的最后一天。你們在上飛機前,一定還要看一看長崎燈會的夜景。
汽車在中國風格的牌樓前停了下來,牌樓上是王震題寫的“新地中華街”五個大字。李總領事介紹說這是上述“唐人屋敷”被廢棄后形成的新的華人中心,也就是現(xiàn)在的“中華街”。原來,19世紀60年代,日本被迫“開港”后,由于西方許多國家根據(jù)與日本締結(jié)的條約開始與日本的貿(mào)易活動,其國民受到條約相應條款的保護,長崎還為其專門劃定了大浦外國人居留地。而與此相反,本來在長崎貿(mào)易中占據(jù)主要地位的華人,卻因中國與日本是非條約國家而得不到保護。于是,華人為生存而陸續(xù)搬出“唐人屋敷”進入大浦外國人居留地,受雇于歐美商社,作為“外國人附屬”取得合法地位。而歐美人也愿意雇傭同日本人辦事有經(jīng)驗的華人。由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移到大浦外國人居留地,“唐人屋敷”越來越荒涼,直到1870年發(fā)生火災被燒毀。以“唐人屋敷”為中心的華人社會不復存在。而搬出“唐人屋敷”的華人以新港口附近的海岸一帶為根據(jù)地重建新家,歷經(jīng)百年有余,逐漸形成現(xiàn)在的“新地中華街”。
孫中山在長崎留下的足跡
雖然下著雨,我們還是饒有興致地走在中華街上。長崎新地中華街的街區(qū)布局緊湊而井然有序,由兩條十字交叉的主要街道構(gòu)成,在中心交叉成直角的主路四個角上,分別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靈獸塑像。在日本的三大“中華街”中,長崎的“中華街”是建造最早,歷史最悠久,而始終原汁原味地保持著中國風貌的。漫步在街上,兩邊的建筑多以金、紅、黃等熱烈的色彩圖繪,梁柱之上時而可見龍鳳圖案,兩邊的店鋪幾乎都使用漢字,而頭上的天空則全部被寫著“長崎燈會”漢字的大紅燈籠覆蓋著,到處都是中國元素。
這時,雨下得大了起來。但是藤泉先生仍然堅持要領我走到中華街旁邊的一條名為油屋町的小街上去。我正在疑惑的時候,藤泉先生指給我看身邊的一塊黑褐色的石碑。石碑大約一米半高,在臨街的一面,豎刻著“孫文先生故緣之地”八個大字。在石碑的上面,還有一塊小的說明牌,介紹說這里曾是一直跟蹤報道孫中山先生在日本,特別是在長崎活動的《長崎東洋日出新聞》社主鈴木天眼的宅邸。孫中山曾在1913年3月專程來此拜訪,感謝以鈴木為首的《長崎東洋日出新聞》給予他的支持。為紀念孫中山在長崎的活動,市政府特地立了這一紀念碑。
孫中山與日本的關(guān)系真是相當密切。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日本。而在16次去日本的經(jīng)歷中,有9次到了長崎。
1897年,孫中山在他親密的戰(zhàn)友宮崎滔天的陪同下第一次到長崎,因為宮崎滔天的家鄉(xiāng)就在緊臨長崎南面的熊本。從那之后,孫中山或是為了籌措革命經(jīng)費,或是為了逃亡,又多次路過長崎。而長崎的華僑也曾經(jīng)給孫中山以極大的支持。1911年12月10日,長崎的華僑舉行盛大的提燈游行,以慶祝革命者占領南京。據(jù)《長崎東洋日出新聞》報道,當時長崎的華僑幾乎全部參加,打頭的燈籠上大書“光復大漢”、“共和政體”,然后是樂隊和化妝成軍人的隊伍,扛著大炮和軍艦的模型,盛況空前。
武昌起義后,離開長崎的梅屋莊吉也收到了陳其美發(fā)給他的關(guān)于武昌起義成功的電報。梅屋莊吉立即建立了向政府呼吁承認中華民國的組織——“支那共和國公認期成同盟會”。當時,梅屋莊吉的公司在電影攝制界已有相當規(guī)模,立即派本社攝影技師荻屋堅藏到中國進行攝影,拍攝了炮火硝煙下的長江流域的城市,拍攝了緊張指揮戰(zhàn)斗的革命軍司令部,拍攝了埋葬陣亡軍人的儀式,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兩年后,當孫中山“二次革命”失敗流亡日本的時候,他專門為孫中山舉行首映,而且把拷貝贈送給孫中山。
長崎的華僑將捐贈的1萬元通過便船帶給以陳其美為都督的上海軍政府,接著,各商號分別向革命派捐款。在長崎留學的學生和其他地方的留學生一起,組成了華僑敢死隊,從長崎出發(fā)乘船前往上海。
1913年3月,孫中山在退出總統(tǒng)職位后來到長崎,作為創(chuàng)建民國第一人而受到長崎華僑社會的極為熱烈的歡迎。3月21日晚,領事館舉行歡迎宴會,22日,華僑在福建會館舉行盛大歡迎會,長崎縣知事和長崎市市長均參加,當?shù)貓蠹埛Q這一天是長崎華僑最光榮的一天。
現(xiàn)在的福建會館是什么樣子了?我這樣想的時候,汽車在一個完全中式的牌樓前停住了,牌樓上寫著“福建會館”四個大字。長崎華僑總會會長王國雄站在牌樓前迎接。
原來,在“唐人屋敷”被廢棄后,福建泉州出身的商工團體(八個商號)人士開始創(chuàng)辦“八閩會館”,作為維護商社權(quán)益和同官署交涉的窗口,同時還管理仍然保留在“唐人屋敷”地區(qū)的五座建筑,即“五堂”
(土神堂、天后堂、觀音堂、仙人堂、圣人堂)及稻佐悟真寺的唐人墓地,會館就設在圣人堂。后來,圣人堂因失火重建,改稱天后堂,而“八閩會館”則改為福建會館留存至今。華僑總會則負責這里的管理與維護。
從牌樓進入,有一個十幾層的階梯,沿階梯而上就進入正廳。王會長拿出一張照片向我們介紹:1913年3月22日,歡迎孫中山的集會就在這里舉行,而當時與會人員就集體站在這個臺階上合影。最前面的3人就座,中間是孫中山,兩邊分別是長崎縣知事李家隆介和長崎市市長北川信從。
上海市贈送長崎市的孫中山銅像,現(xiàn)在長崎福建會館
王會長引導我們來到臺階的右側(cè),原來這里也有一尊孫中山的銅像。王會長說:這是2001年上海贈送給長崎的,表達了中日友好,特別是對孫中山與長崎關(guān)系的懷念。銅像靜靜地安放在這里,從中山先生那若有所思的眼神是不是表達了對當年長崎華僑的懷念?雖然是近100年前的事,但站在與當年的景色幾乎沒有變化的這里,不禁令人產(chǎn)生許多聯(lián)想。長崎真是孫中山先生的故緣之地啊。
午飯在長崎很有名的和式飯店“橋本”料亭,是傳統(tǒng)的日本式建筑,穿著日本和服的女社長和服務員在門前排成一列歡迎。由于是2月份,加上下雨,脫鞋走在鋪設了榻榻米的地板上還是有些涼。房間里專門點起了燃油取暖器,而且主人想得很周到,給每人準備寬松的和式棉外套披在身上。在準備料理的時候,女社長拿出一份資料請大家看。原來,與孫中山和黃興關(guān)系密切的柏文蔚在二次革命失敗后流亡到日本,就住在附近,經(jīng)常光顧這家飯店。他為這里的木橋題名“龍吟橋”的刻石,現(xiàn)在還保留著??吹竭@份資料,更加深了對長崎與中國的關(guān)系的印象。
由于時間緊張,午餐其實也是會議。長崎縣藤本副知事在致歡迎辭后,話題就回到贈送梅屋莊吉銅像的具體事宜上。
本來,我們設想的是向長崎贈送梅屋莊吉的銅像,以表達對曾經(jīng)支援過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日本人的感謝。長崎縣對此當然十分感謝,但也有些顧慮。原因是梅屋莊吉與孫中山不同,他的情況無論在日本還是在長崎還都不大為人所知。他的銅像安放在外面也不會引起人們的關(guān)心,因此就削弱了贈送銅像的意義。長崎縣建議最好能將孫中山、宋慶齡夫婦與梅屋莊吉、德子夫婦四人的像放在一起。
長崎方面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但如何做好呢?我們開始翻閱資料和老照片。在涉及孫中山與梅屋莊吉關(guān)系的照片中,只有孫中山與梅屋莊吉夫婦或梅屋莊吉與孫中山夫婦三人的資料,而沒有四人在一起的資料。為了尊重歷史事實,還是決定以孫中山與梅屋莊吉夫婦二人的照片為基礎考慮銅像的形象。
接著,藤本副知事告訴我們,長崎歷史博物館計劃從9月30日起開始舉辦“孫中山與梅屋莊吉和長崎”的歷史展覽,希望屆時舉行銅像的揭幕儀式,同時展出銅像。展覽計劃舉行半年,在結(jié)束的時候,將銅像移到今天看好的港口公園的草坪上。為了更直觀地了解,長崎縣特地將銅像在展覽會上和將來在草坪上的示意圖描繪了出來。
看到長崎人如此熱心和認真地工作,也使我想起了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在日本的經(jīng)歷。那時,有許多日本人環(huán)聚在孫中山的周圍,表示了對孫中山的支持。但多數(shù)人的目的并不純粹,有的是企圖獲得在中國的權(quán)利與利益,而不關(guān)心孫中山為之奮斗的自由、民主主義及建國的理念。而作為真正的朋友,毫無私欲與雜念支持孫中山的真朋友中,梅屋莊吉則是典型的一位。當然,梅屋莊吉受到時代的限制,對于當時日本向中國擴張的野心沒有深刻的認識,甚至認為可以使蔣介石作出讓步,承認日本在“滿洲”的權(quán)利。而在受到憲兵隊的迫害的時候,他也曾努力聲明自己是“愛國者”。但是,無論如何,梅屋莊吉與那些把日本的利益線劃到中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者相比則有天壤之別。梅屋莊吉是當之無愧的孫中山的真朋友。
從上一次考察長崎后,我在4月、7月又借開會的機會兩次來長崎,落實關(guān)于銅像的具體事宜。9月中旬,銅像終于在國內(nèi)完成了鑄造,9月29日運抵長崎。我也再次來長崎,參加了銅像的揭幕儀式。
孫中山與梅屋莊吉夫婦合影
在揭幕儀式上,我曾講了這樣一個觀點:
梅屋莊吉在臨終前表示:“我支持中國的革命,都是為了履行與孫中山的盟約?!彼?,有人認為梅屋莊吉是具有俠肝義膽,為朋友可以不計一切,甚至可以“兩肋插刀”的傳奇式人物。
但梅屋莊吉僅僅是為了一個諾言而自始至終支持孫中山的事業(yè)嗎?他對中國革命的支援,是出于行俠仗義,還是顯示其財力、決斷力和實行力?不,這些分析都沒有揭示孫中山與梅屋莊吉友誼核心層面的問題,對這一問題,需要從思想層面加以考察。
孫中山認為“東洋的物質(zhì)文明,雖然不如西方,但是東洋的道德,便比西方高得多”。這種對亞洲文明的肯定與自豪,奠定了孫中山的亞洲認同意識,也是他之所以同眾多的日本人成為朋友的思想基礎。而梅屋莊吉則與孫中山有相同的意識。
在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安放銅像的情景
讀過孫中山1924年在神戶的著名的“大亞洲主義”的講演的人都知道,孫中山強烈地批評西方列強的“霸道”,而推崇亞洲的“王道”的,但他對日本能否認同這一點是持有疑義,因為在他身邊的日本人并不都是他真正的朋友。那些從國權(quán)主義的立場關(guān)心與介入中國革命的日本人,其實是要建立以日本為“盟主”的大亞洲,而日本政界、財界的頭面人物,無非是利用中國革命達到自己的目標。只有像梅屋莊吉、宮崎滔天、萱野長知等人,他們與孫中山具有同樣的政治理念,對孫中山的革命理想有同感,真正懷有“大亞洲主義”意識,將自己與中國革命的事業(yè)結(jié)合在一起,與革命黨人志同道合,與孫中山心心相印,是孫中山先生真正的朋友。贈送銅像就是向這些真正平等對待中國的日本友人的感謝,也是對中日歷史上的這段佳話的永久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