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唐修芳 蔡英娜
(上海市芷江西路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70)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改變,糖尿病已經(jīng)成為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之一。糖尿病嚴重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1],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目前社區(qū)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對“五駕馬車”中的藥物治療、飲食控制等方法有所偏愛,而對運動治療的依從性及長期堅持仍存在較多問題[2-4]。本文應用自編的個體化運動處方對社區(qū)糖尿病患者進行干預,探討運動處方在社區(qū)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效果。
對象來源于2010年芷江西路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納入標準:①本社區(qū)居民;②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診斷標準;③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增高;④愿意接受調(diào)查和運動療法。排除標準:①有其他嚴重心、腦、腎、眼底并發(fā)癥及運動禁忌證;②溝通困難,有精神性疾病過去史或家族史者;③難以完成全程干預者。采用抽簽法隨機抽取其中300名患者為研究對象。單號為干預組,雙號為對照組,每組各150名。
1.2.1 干預組
按照個性化、全面性、有效性、安全性、漸進性運動原則,為每名患者度身定制個體化運動方案,干預時間為1年。
1)制訂程序 ①一般調(diào)查;②健康體檢,臨床檢查和功能檢查;③運動試驗;④體力測驗。
2)運動項目選擇 ① 糖尿病伴有心血管病變者自編中醫(yī)降糖體操進行鍛煉;② 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注射血糖不穩(wěn)定者 給予太極拳 + 極慢速步行或散步;③ 有視網(wǎng)膜合并心血管病變者 給予極慢速步行或散步;④ 血糖控制良好者 給予華佗五禽戲 + 快速步行;⑤ 糖尿病控制不良但無并發(fā)癥 采用長距離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爬山等運動方式為主,并輔以太極拳、華佗五禽戲、迪斯科健身操等。
3)運動強度選擇 常用的方法為年齡減算法。計算公式:每分鐘最高心率數(shù)減去年齡乘以70%~85%,約相當于50%~60%的最大耗氧量。一般40歲及以上患者心率控制在140次/min、50歲及以上患者130次/min、60歲及以上患者120次/min以內(nèi)為宜。血糖不穩(wěn)定、脆性糖尿病運動強度進一步降低。
4)運動時間選擇 一般每周3~4次為宜,每次運動時間控制在30~40 min,餐后1 h或下午運動最好。為了增強體質(zhì),提高健康水平,中老年人最好養(yǎng)成長年進行運動鍛煉的良好習慣。中老年人特別是老年人由于機體代謝水平降低,疲勞后恢復的時間延長,因此運動頻率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增減。
5)運動日記 記好運動日期,內(nèi)容包括運動項目、強度、心率、持續(xù)時間、自我感覺、有條件的包括運動后血糖。在實施過程中,根據(jù)年齡、性別、體質(zhì)狀況及身心特點的不同,做到個別對待、自監(jiān)自控、全面鍛煉、負荷適宜、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1.2.2 對照組
門診糖尿病常規(guī)藥物治療,飲食和運動保持原狀,衛(wèi)生站點進行血糖定期檢測。
采用Epidata 2.1建立數(shù)據(jù)庫,雙人錄入,計算機核對糾錯,用SPSS 11.0對資料進行分析。
干預1年后,有13人因為拆遷、搬家、住院、死亡等原因中途退出,實際完成全程觀察287人,其中干預組實際人數(shù)146人,對照組實際人數(shù)141人。
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6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值均見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干預6個月時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干預12個月前后比較,干預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值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血糖控制情況好于對照組(表2)。
表2 干預12個月時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改變,糖尿病已經(jīng)成為全球性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之一。目前對糖尿病的危害民眾都有所了解,但對疾病的發(fā)生、防治及預防未引起重視,不斷上升的糖尿病罹患率,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在治療過程中,許多病人比較注重飲食控制和藥物治療,而對于運動治療尚不夠重視,同時也缺乏合理運動的方式、強度、時間、頻度等知識的指導。
從干預結果分析,通過6個月的運動治療后,干預組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有所下降,但統(tǒng)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12個月后干預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值明顯下降,與干預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未見明顯改善(P>0.05)。提示運動可增加肌肉細胞胰島素受體的數(shù)量,提高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5]。運動的過程是機體消耗能量的過程,適度的活動使肌肉等組織消耗的葡萄糖數(shù)量增加,因而可降低血糖。
運動治療是2型糖尿病綜合防治中重要的基礎療法,合理的運動可直接和間接影響血液中的許多成分,改善體重、脂質(zhì)代謝及負性情緒,控制高血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通過運動療法,可以使患者血糖下降,從而減少降糖藥物的應用,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和長期用藥造成的肝損害[6]。沒有適當?shù)倪\動治療,單靠其他治療就很難取得滿意的效果。
但是每個糖尿病患者的體質(zhì)是存在差異的,根據(jù)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制訂個體化運動方案,既不影響糖尿病的治療,又可避免因運動過量或不當帶來的不良反應。制訂個體化運動處方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每次運動前要先做5~7 min的熱身準備活動,運動后要做放松整理活動,不能突然停止運動。當運動出現(xiàn)輕度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周身發(fā)熱、面色微紅、輕度出汗時,表明運動量相對適宜。靶心率是有氧運動強度是否合適的重要指標。中老年或慢性病人群,靶心率控制在(170-年齡)左右為好。②不宜在清晨未進食時運動,鍛煉的時間最好改為上午9時以后、或傍晚時。③運動中或運動后要喝些白開水,以補充體液的消耗。④應根據(jù)每個糖尿病患者的身體狀況給予個體化的運動處方,并根據(jù)病情的變化適時進行調(diào)整。運動療法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才能達到良好的療效。
[1]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專家組.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M]. 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0: 2.[2] 彭績, 熊靜帆, 周華, 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風險因素對照研究[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4, 25(6): 506-507.
[3] 胡鵬, 徐蓉. 早期篩查與護理干預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的應用效果[J]. 護士進修雜志, 2008, 23(6): 533-534.
[4] 黃俊, 孫彥文, 趙琬, 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臨床選擇性篩查效果[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07, 15(2): 150-151.[5] 王秋月, 劉國良. 生活習慣與糖尿病[J]. 醫(yī)師進修雜志,2000, 23(9): 8-10.
[6] 孫莉敏, 胡永善, 吳毅, 等. 運動對糖尿病大鼠血清瘦素水平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01, 23(5):261-264.